中医药治疗低血压中医治疗原发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相当于中医“眩晕”、“虚劳”证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体倦乏力,心慌,气短懒言,记忆力减退,易患感冒,劳累后病情加重等。
青年妇女患者多伴有月经不调,经量少,经色淡红。
治疗方法基本方组成:生黄茂10g 党参15g 桂枝10g 当归1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白芍12g 炒白术12g 升麻6g 炙甘草6g 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服。
早晚空腹各服1次,10剂为1疗程。
加减:气阴两虚,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加构祀子129,熟地黄15g;气血两虚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黄茂、当归用量加倍,另加桑堪子12g;脾肾阳虚,腰膝凌痛,畏寒肢冷加制附片10g;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多梦易醒加地骨皮10g,生龙骨生牡砺各25g。
低血压由其他原因引起者,临床上必须治疗原发病才能获愈;亦有属于体位性低血压者,但相当部分患者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属所谓原发性低血压。
慢性原发性低血压病因多为禀赋不足,气血亏虚,加之劳伤而发。
心主血脉,心气虚则脉道不利,运行无力,可见心慌,气短,血压较低,脉细无力;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则出现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
气血来源于脾胃的正常运化转输。
若脾失健运,不能化生阴血,则影响气血的生化,出现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营卫不和,畏寒汗出,进而促成气血俱虚。
本方中桂枝重在振奋心阳,温经通脉,温荣营血以助气化,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作用;党参、生黄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以和血脉;白术、炙甘草、大枣调和营卫以通血脉;更助升麻提升气血的作用,共奏益气养血,和营通脉之效汽血得充,心血得养,脉运畅达,则诸症俱消,低血压亦随之而趋升至正常。
 页首中医药辨证施治低血压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有一定生理范围,若收缩压≤12KPa(90mmHg),舒张压≤8KPa(60mmHg)即为低血压。
但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低,只有维持较高的收缩压才能保证脑及内脏器官的正常血液供应,故其收缩压≤13.33KPa(100mmHg)时即为低血压。
低血压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有症状和体位性(直立性)低血压。
中医诊治低血压,临床表现以头晕为要,但当依兼证之不同分清病变脏腑所在。
兼见腰膝酸软、腰痛、小便余沥者,其病多属肾;兼见纳差乏力、脘腹坠胀、面色萎黄,其病多在脾;兼见心悸气短、健忘多梦者,其病多在心。
气虚者多见气短乏力、脘腹坠胀、面色萎黄等症;血虚者多见心悸、健忘多梦、神疲、面色苍白等症。
气血两虚者可兼见上述证候。
中医药治疗低血压显示出巨大优势,无论辨证论治,还是专方治疗,对于升压、稳压都有明显的作用。
气血亏虚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黄芪30克,党参、茯苓、熟地各15克,白术、川芎、白芍各9克,炙甘草、当归各10克,肉桂6克。
加减:若偏于脾虚气陷,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脾阳虚衰,可用理中汤加首乌、当归、川芎、肉桂等温运中阳;若发生晕厥,可急用针灸促其苏醒,内服六味回阳饮,重用人参以益气固脱。
气阴两虚治法:益气滋阴,宁心安神。
方药:生脉饮合炙甘草汤加减。
党参、阿胶(烊化)、白芍、制首乌、生地、麦冬、当归、枳壳各15克,炙甘草10克,夜交藤、茯苓各12克,黄芪20克,五味子6克。
加减:若兼血瘀,症见胸闷憋痛,口唇紫黯者加丹参30克,桂枝10克,檀香6克,以活血通络;气虚及阳,加制附片、肉桂各6克;心阴不足,虚火内盛,口干咽燥者,加玄参15克,知母12克。
脾肾双亏治法:健脾补肾。
方药:参黄甘杞汤化裁。
枸杞子、胡桃肉、茯苓、白术、黄精、远志、炙甘草各10克,党参、酸枣仁各15克,黄芪20克,首乌12克,木香6克。
加减:若兼腹中冷痛,加高良姜9克,制香附10克,以理气止痛;兼见脾阳亏虚,腹泻者,加肉豆蔻、补骨脂各10克,以温中止泻。
肝肾不足治法:补肾柔肝,滋阴降火。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子、菊花、丹皮、麦冬、党参、泽泻各10克,熟地、茯苓、山萸肉、黄芪各15克,山药20克。
加减:若兼见两胁胀满不舒,加川楝子、枳壳、郁金各10克,以疏肝理气;潮热,咽干痛,舌红,虚火较甚者,加知母12克,黄柏6克,地骨皮10克。
心肾阳虚治法:温补心肾,振奋阳气。
方药:养心汤合肾气丸加减。
党参、当归、远志、制附子、山萸肉、枸杞子、山药、炙甘草各10克,茯苓、酸枣仁各15克,黄芪20克,肉桂9克,干地黄12克。
加减:若夜尿多,加益智仁、菟丝子各10克;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者,加泽泻、车前子各15克;唇绀,舌紫黯,心血瘀阻者加丹参30克,红花6克。
肾精不足治法:补益肾精,充养脑髓。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附子6克,肉桂3克,熟地、山萸肉、茯苓、肉苁蓉各12克,山药、仙灵脾各15克,黄芪20克,麦冬9克,当归、五味子、炙甘草各10克。
加减:重症可加用鹿角胶(烊化)10克,龟板、鳖甲各15克以补髓填精;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加用牡蛎、石决明各15克,钩藤12克。
 页首中药治疗低血压方法1、党参30克,黄精30克,炙甘草10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可连续服用。
2、党参20克,莲子15克,大枣10枚,糯米50克。
先将糯米用水洗净,将上药放水中浸泡膨胀后捞出,与米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烂,每日早晚各服1次,15天为1疗程。
3、甘草20克,桂枝40克,肉桂40克。
将上药混合后,分3份,每日用开水冲泡当茶饮。
页首中医验方治疗低血压方1 参草汤高丽参10克,炙甘草5克,水煎4小时,顿服。
补气生压,适用于体位性低血压。
方2 参芪陈皮汤黄芪30克,党参20克,陈皮15克,柴胡、远志各12克,升麻、当归各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对体位性低血压有效。
方3 半夏钩藤汤法半夏、茯苓、白芍、钩藤各10克,党参、黄芪各12克,菊花6克,当归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可以治疗老年体位性低血压。
方4 黄精沙参汤南、北沙参各10克,黄精30克,桑叶8克,川芎5克,共煎汤服用,每日3次,能补气升压。
方5 地黄肉桂汤生地、熟地各15克,太子参12克,肉桂8克,白术10克,水煎服。
治低血压。
方6 桂枝甘草五味汤肉桂、桂枝、甘草各15克,五味子25克,每日1剂,水煎服。
主治低血压。
 页首按摩食疗治低血压按摩法:1. 用大拇指用力按压两只手掌心的“心包区”3~5分钟,每日1~3次;2. 晨起后,取橡皮筋2根在双手中指和无名指第1个关节处各绕几圈,1分钟后取下,每日1~3次;3. 用拇指按压双手上的“神门穴”(位于掌心“手腕线”下小指侧)、“大陵穴”(位于掌心“手腕线”下面中央),各5分钟,每天3次。
食疗法:1. 取粳米80克,加入800毫升清水,文火煮至半熟,然后倒出米汤,加入500毫升牛奶和适量白糖,煮粥,分2次空腹服用;2. 取母鸡1只,和20个红枣一起轻炒,然后焖熟,每日1剂,分3次吃完。
3. 取桂圆肉10克,每日食用1次。
 页首三个小药方帮你调治低血压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而实际上,低血压对老年人的危害同样严重。
据统计,患有头晕、乏力的中老年妇女中,低血压者约占1/5。
通常认为,血压若长期保持在90/60毫米汞柱或以下时,可称为“低血压”。
医学调查显示:老年人中,2/5的中风患者、1/4的心肌梗死患者是由低血压引起的。
为什么老年人低血压会诱发中风与心肌梗死?因为随年龄增大,人的血管硬化程度会不断加重,特别是脑血管硬化与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可使它们调节血流量的功能逐渐减弱或丧失,这时只有靠一定的血压才能维持适当的血流量。
当血压过低时,血流缓慢,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少,造成供血、供氧不足。
同时,血流变缓还容易引致栓塞,从而诱发中风或心肌梗死。
老人一旦得了低血压,采用中医治疗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低血压多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劳倦伤正、失血耗气等有关。
平时可多吃山药、苡仁、桂圆、荔枝、枸杞子、栗子、核桃、红枣、人参、黄芪等。
在肉食中,要多吃瘦猪肉、羊肉及鸡肉、鸽子肉;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平时也应多吃一点,尤其是黄豆、黑豆、红豆等豆类食品,对控制血压有很大的好处。
另外,中医有些药物也可以起到升压的作用,老年人可适当采用。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人参6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水煎后服用,每日1剂,连服1周。
2. 肉桂、桂枝、甘草各10克,开水浸泡代茶饮,连服10—20天。
3. 黄精30克、党参3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此外,艾灸治疗对低血压有较好疗效,常用艾灸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持之以恒,就可收到明显的效果。
 页首民间偏方治疗低血压方1 参麦汤治低血压病【配方】人参、麦冬、五味子各6~9克。
【制用法】煎水。
频服,连服1周。
【功效】用治低血压病。
方2 人参糯米治低血压病【配方】人参、麦冬、五味子各5克,糯米10克。
【制用法】先将上述3药水煎服,取煎液,与糯米同煮粥。
食粥,每周2次,连服9周。
【功效】本方对于低血压症属气阴两虚者效果较好。
方3 制附片枸杞子治低血压病【配方】制附片10克,肉桂、仙灵脾各9克,补骨脂12克,熟地、山萸肉各10克,枸杞子9克,黄精12克。
【制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本方温肾填精,适用于肾精亏损所致低血压。
临床出现的主要症状如:头晕耳鸣,健忘,腰酸腿软,神疲嗜睡,怯寒,手足不温,夜多小便。
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注:肢冷加巴戟天、鹿角片、紫河车;舌红、口干,加生地、麦冬;气短神疲,头晕欲倒,加人参;脉律缓慢、怕冷,加干姜、细辛,酌用麻黄;舌质偏黯或紫气,加川芎、当归、红花。
方4 黄芪白术治低血压病【配方】黄芪10克,党参9克,白术10克,炙甘草9克,当归12克,熟地9克,陈皮10克,葛根9克。
【制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本方补益心脾,适用于心脾两虚所致的低血压,其临床症状主要有:神疲气短,肢体倦怠,动则头晕目眩,心悸,自汗,食少,面黄少华,苔薄,舌质淡,脉细弱。
注:若失眠加枣仁、龙眼肉;心悸,自汗,舌尖红,加麦冬、五味子;气短不能接续,加升麻、柴胡;胸闷、脘痞、呕恶,加法半夏、茯苓、明天麻。
 页首民间饮食治疗低血压方1 升压汤治低血压【原料】蛤蚧1对,田鸡2只,黑北芪(大者)4片,花菇2个,火腿10克,生姜2克,酒、盐各少许,沸水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