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课题】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颜世静东沙河中学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联系五带划分,举例说明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海陆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举例说明地形因素(海拔、山坡风向、山脉走向)对气候的影响。
4、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点】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模式】“三为主、六环节”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本互动
【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读图、讨论等方式,结合助学,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实现自主学习。
【教具准备】助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类型?有什么特征?这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分布,和我们生活的地区并不一样,为什么?引入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学习。
候类型,回答温带季风气候类
型的相关问题。
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思
考世界各地为什么会形成多种
多样的气候类型,形成气候的
主要因素是什么?
接触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
素的学习。
同时打开课本翻到79页和助
学相应的83页。
熟悉的气候
类型入手,培
养学生理论
联系生活实
际的能力。
引
入本节课的
学习。
目标展示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联系五带划分,举例说明纬度因素
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海陆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
影响。
•3、举例说明地形因素(海拔、山坡风
向、山脉走向)对气候的影响。
•4、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
影响。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并注意学
习目标中标出的红字部分,明
确本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
点。
通过展示目
标,让学生明
确目标,有目
的地学习新
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
别?引导学生先找出形成气候的
三种因素。
强调纬度因素是形成气
候的基本因素,先进行纬度因素的
根据教师的引导先找出形成气
候的三种因素,并明确。
知道
纬度因素是形成气候的基本因
先对形成气
候的三种因
素有总体认
识,再逐一进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热带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类型
寒带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类型
寒带气候类型
A
完成助学P83“学习过程”一、1、2题
点纬度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气温,属于带气候类型;B 点纬度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气温较,属于带气候类型B
让学生结合助学,先自主学习,成导学提纲。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热带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类型寒带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类型
寒带气候类型
低纬度
高纬度
高纬度
温带
季风
温带
海洋
一、完成助学P83“学习过程”二、3、4题
二、东京离海洋较(远、近),受海洋湿润
气流影响(大、小),降水(多、少),
温差(大、小),气候(海洋性、大陆性)特征强。
你来模仿说说西安?
三、说说北戴河、青岛为什么成为避暑胜地?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和助学,完成导学提纲(二)。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西安和东京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复习求气温年较差的方法。
求解气温年较差的方法,计算
出西安和东京的气温年较差,
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把前后知识
联系起来,对
旧知识及时
巩固。
衔接与过渡多媒体投影: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高原山地
气候
师:上面,我们学习了形成气候的第二个因素:海陆因素。
我们再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
中纬度地区,在我国如图所示分布有高原山地气候。
这说明:气候的形成还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地形因素。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多媒体展示第三部分地形因素的
导学提纲(三)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P81,结合
助学完成导学提纲(三)的问
题,并对有疑问问题作处标记
质疑,以待小组合作探究时谈
培养学生自
学阅读材料
和读图的能
力。
一、完成助学P84“学习过程”三、6、7、8题。
二、请说说海拔对气温的影响;山坡风向对降
水的影响。
三、安第斯山脉对来自
太平洋的气流有作用,
西侧A点为坡,降水
较,植被为茂密的;
东侧B点为坡,降水较
,植被为。
让学生结合助学,先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提纲(三)。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
师: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请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请小组长检查一下你们小组每一个成员的自学情况。
教师深入各个小组,检查小组互学情况。
教师引导,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主持汇报导学提纲(三)答案。
根据课本图4-5-3,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换算,得出结论:海拔每论。
小组内部先讨论有疑问问题,
小组长严格检查小组内每一个
个成员的自学情况,积极组织
小组内的讨论,并协调准备小
组的汇报发言。
做好老师的小
助手
被选中发言的小组,小组长组
织协调,小组全员参与,汇报
导学提纲(三)答案,小组长注
意难易问题的分配,让每个小
组成员都有参与的热情和收
获。
其余小组认真听,并及时给与
喝彩或对错误进行指正。
根据教师的引导,结合图
4-5-3小组内讨论:海拔每升
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
是如何算出来的。
然后积极举
培养小组合
作探究的能
力,充分发挥
小组长得作
用。
让每个学生
都积极参与
学习,不同层
次的学生都
有所收获。
培养学生读
图,识图的能
力。
学生自己
通过分析讨
论得出的结
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
根据图4-5-4,强调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要特别强调是:暖湿气流。
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气温曲线图和我们以前见过的不一样,是向下弯曲的呢?进而引导学生区分南北半球,复习旧知识。
课堂练习:处理课本P82思考
引导各小组抢答。
手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
充。
看图注意区分:迎风坡和背风
坡的降水,并注意气流要是:
暖湿气候。
小组合作讨论,一小组发言,
其余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注意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及时通
过运用进行巩固。
论印象更深
刻。
温故知新,记
的更牢固。
边学边练,及
时巩固。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工绿化兴修水利过度放牧
全球变暖滥砍滥伐
臭氧层空洞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上图哪些是人类对气候产生的有利影响,
成气
的主要
素?
利用课本导入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采用我校“三为主,六环节”的教学模式,优点是融入生本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生为本。
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实现“兵教兵,兵练兵”,给学生充分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小组竞学,让学生动起来,教师闲下来,真正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学生手头的资料:助学。
让学生边学边用笔记,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习效率更高。
分层次设计问题,有利于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同时及时联系学过的旧知识,温故知新,记忆更牢固。
本节课作为我校学习“生本教育”达标课,我的讲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和校长的点名表扬。
我也感觉学生的表现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这说明,我们有时可能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以后在课堂上应该进一步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真正实现生本教育。
另外,我也发现,学生上课虽然都非常积极活跃,但其中不乏个别浑水摸鱼者。
对于这种生本教育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我们不断摸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