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德育中成长
山东省招远市玲珑镇鲁格庄完小王翠娟李维博
每一个关切儿童的人都会希望儿童健康成长,因为对于个体而言儿童时代是光辉生命的起点;对社会而言,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若要对社会有益,必须关心人类,关心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整个地球。
儿童健康成长,德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切实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与生活息息相关。
一、让德育回归基础,回归生活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以往的德育目标诸如少先队的呼号“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队歌中的“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等等对于小学生显得有些抽象,如果进行书面考试,他们的德育成绩都不会错,但实际行动起来,又往往不尽人意,他们实际上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当然,这种情况是由多方面原因早成的。
当前,由于教育评价功能的异化,“考试”成为管理学校的最高“指挥棒”,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于是就有了“考、考、考,学校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的口号。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把“好”还是“不好”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起钩来了,似乎分数是学生的生活全部,其他方面的发展都要在分数面前退避三舍。
回到家里,家长还要给孩子请家教,孩子丝毫没有自己的活动空间。
因此造成了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甚至出现了诸如马家爵杀母的事件。
我们看一下生活中的实例:(一)幼儿园放学了,年轻的妈妈发现女儿的脸上有一道伤痕,立
刻找老师问个清楚:“我的孩子是给谁打的?”老师随即解释是小朋友之间发生了一点冲突,现在已经和好了。
家长立即气愤得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没有手啊,你不会打他?”由此,孩子也许不再会宽容别人。
(二)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教育节目:孩子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便也效仿妈妈给妈妈端来洗脚水,这又是一个怎样感人的生活场景呢?由此看来,教师和家长在生活中必须以身示范,让德育教育回归基础,回归生活。
二、走进生活德育,与自然对话
大自然的物态是博大精深的,雨雪冰雹、山川河流都能体现出自然力量的恢弘气势,大自然的奇妙景观,不仅给人们以美的陶冶,还给予人们以智慧的启迪。
我们登上高山,畅游大海,在与高山、大海的对照中产生自身沧海一粟之感。
从而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他人。
这是自然给予我们的深刻哲理。
在生活德育中引领学生与自然情景对话: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沐浴和煦的春光,带领学生到郊外去踏青,写春景、绘春色,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炎炎夏日,蝉鸣蛙叫,让学生登山听鸟鸣,感受生命的可爱。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硕果累累让学生到野外看农民的丰收,体味劳动的收获;看秋风扫落叶,感悟树叶对根的回报。
数九寒冬玉树银花,组织学生堆雪人,打雪仗,体验与自然的和谐快乐。
三、走进家庭生活,与父母沟通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不可想象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却能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这样不仅会给父母精神安慰,而且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当父母在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
要从精神上开导父母,从行动上关怀父母。
使孩子从小在心灵上种上爱的种子,通过“我爱我的父母,我的父母爱我”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爱父母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记住这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同时教育学生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让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最大的期望就是子女能够成材,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掌握知识,做一个正派的、有所作为的人。
当然,父母也要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教育。
大家可能都知道《妈妈爱吃鱼头》这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孩子小时侯的事。
每当家里做鱼吃时,妈妈都会精心把鱼肉剔出来给孩子,孩子问妈妈为什么不吃鱼肉的时候,妈妈便说自己喜欢吃鱼头,从此,孩子便认为是真的,长大之后也给妈妈鱼头吃。
这件事听来让人心酸,但仔细一琢磨,造成这种结果能只怪孩子么?如果当初妈妈对孩子的疑问这样回答:妈妈也爱吃鱼肉,只不过妈妈爱你,想让你的身体健康成长才舍不得吃鱼肉。
这样的话,孩子长大后就不会中下妈妈爱吃鱼头这种印象了。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生活德育的重要性。
四、享受组织生活,塑造集体精神
学生从走进校园生活开始,就走进了集体生活。
除了学校组织、班级组织,影响最大的是具有德育性质的建构,那就是少先队组织。
少先队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以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儿童组织文化,营造了一种弥漫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组织情境氛围,给学生以灵性的感召,塑造着学生的德性素质。
如:在勤奋节俭中教育学生要培养勤奋学习的思想,明确知道“勤以立志,俭以养德”的道理,不在生活上摆阔气,不图虚荣,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等;团结协作的教育活动中使学生懂得遇事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对生活有困难的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讲团结、搞合作,
不讲哥们义气;谦虚谨慎培养了学生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不断的认识自我,“吾日三醒其身”,定期检查自己的言行,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诚实守信,使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相处,要信守诺言,真诚相待,襟怀坦荡,开诚布公,不掩饰过失,做事有原则……生活德育,千方百计的引领队员走进并营造少先队组织的影响范围,使其塑造良好的德育素养。
五、走进网络生活,提升德育素养
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时代与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接近,人们已经意识到,网络引发了和正在引发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方面的焦虑。
有的孩子迷恋上网、打游戏、聊天等等。
在没有道德人格的网络面前,学生基本处于道德的任意状态,他们的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行为表现的不够充分。
面对网络的挑战,我们要注意:一是突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增强识别、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是注重意志力的训练,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
三是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以防止学生的网上不良行为。
四是适度上网,不能沉迷于其中。
学校可以利用建立的“绿色网书吧”“文学名言”“在线阅读”等。
还可以建立“心灵有约”栏目,生活德育老师通过发电子邮件和不愿公开姓名的学生进行交流等。
采取多种方式引领学生与健康为友,与文明为伴。
总之,儿童时代是生命的起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生活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生活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的配合,让我们来共同期待普天下的儿童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都有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