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中的古琴..
《柳下眠琴图》
《柳下眠琴圖》中,一 位頭上綁著折巾的士人 倚靠著琴,正在休憩著, 他前面放著一張白紙, 似乎準備一有靈感就填 上詩詞。坡下有一名童 子正負笈前來。本圖的 構圖是採邊角取景的方 法,只畫山坡的一角, 松樹則從左下延伸到右 上,山坡及松樹剛好形 成兩條對角線,而人物 則被包覆在其中一個三 角形內,形成穩定的三
贵妇人所调古琴的制式,颈部类 似凤势式,却无腰。可能为野斫, 或是作者绘画中的缺失。 全卷构图松散,与人物的精神 状态合拍。人物组合虽不及张萱 之作紧凑,但作者通过人物目光 的视点巧妙地集中在坐于边角的 调琴者身上,使全幅构图呈外松 内紧之状。卷首与卷尾的空白十 分局促,疑是被后人裁去少许。 画中的人物线条以游丝描为主, 并渗入了一些铁线描,在回转流 畅的游丝描里平添了几分刚挺和 方硬之迹,设色偏于匀淡,衣着 全无纹饰,当有素雅之感。人物 造型继续保持了丰肥体厚的时代 特色,姿态轻柔,特别是女性的 手指刻画得十分柔美、生动,但 诸女的神情和脸形流于程式化, 缺乏个性。
此图画幅正中坐一道冠缁服者(宋徽宗赵佶), 颔首正襟,抚琴启弦。前面两个朝士左右对 坐,一副心领神会的样子。旁边有一侍童, 操手侧立。为了渲染气氛,环绕人物又简洁 地布置了一些配景。由于作者高超的才艺, 从人物表情、松风竹韵和袅袅轻烟中,我们 似乎可听到抑扬回荡的琴声。画面用笔纤巧 工细,敷色清丽秀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 现实性,形成一种新颖的人物画风格。流传 至今的北宋人物画,以李公麟的五马图和此 图最见神韵,一个是白描的典范,一个是重 设色的佳作。
《林下鸣琴 图》元代, 现收藏于台 北故宫博物 院。
画中近处的斜坡上,三颗松树高大参天,枝 叶繁茂; 两颗杂树,秃枝似鹰爪。 树下临水的岸坡上,三人席地而坐,居中者 抚琴拂弄,左右两人,凝神谛听,表情神往; 一渔翁轻舟孤棹,似是闻声而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听琴图》
书画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赵佶
文物现状:现藏 于北京故宫博物 院
名画中的古琴
《北齐校书图》
其中局部图,为四位士大夫坐在榻上,或展卷沉思,或执笔书定, 或欲离席,或挽带留之,神情均极为生动,细节描写,具尽细微。 挽留的这位士大夫,盘坐左腿上依着一张琴,粗看是仲尼式。
榻周围围绕女侍五人,其中一人怀抱的应该 是“凭几”,提酒壶,拥衣囊,顾盼生姿。
据宋代黄庭坚《画记》、黄伯思《东观食话》 等书记载,《北齐校书图》是宋摹本残卷, 据画卷题跋,原为杨子华所画,唐代画家阎 立本再稿。画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保七年 (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 五经诸史的故事。画面有三组人物,居中的 是坐在榻上的四位士大夫,或展卷沉思,或 执笔书写,或欲离席,或挽留者,神情生动, 细节描写也很精微,旁边站立服侍的女侍也 表现得各具情致。此画用笔细劲流畅,设色 简朴优美,画风虽难免受宋人影响,但与北 齐娄睿墓壁画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仙者傍依的山根岩石间,有山桃杂卉伴卧松 而开放,古松自右岸斜坡横卧于洞顶,松皮 龙壳,青藤盘绕,与左岸山岩之山桃相呼应, 境界超逸,非神仙之属,又怎能到这里生存! 这是作品的主题部分。洞顶清霭虚掩处,有 小路自云中显现,绕过山梁及松林,琼阁高 筑与松柏相辉映,山涧有清泉,挟乱石而流 泻,涧边杂卉仙草益发,石上小亭别具,山 间浮云缭绕,斜晖之中,几组远山,一派云 海,更使画面境界无尽。
其中一些局部
《调琴啜茗图》
此图又名《弹琴仕女图》,画三位坐在庭院里的贵妇在两个女仆的伺候下 弹琴、品茶、听乐,表现了贵族妇女闲散恬静的享乐生活。图中绘有桂花 树和梧桐树,寓意秋日已至。贵妇们似乎已预感到花季过后面临的将是凋 零。调琴和啜茗的妇人肩上的披纱滑落下来,显示出她们慵懒寂寞和睡意 惺忪的颓唐之态。
此图是由明代金琮选取古人诗篇书写后,由 杜堇按其诗意而作。全卷共分九段,分别为 李白《右军笼鹅》、韩愈《桃源图》、李白 《把酒问月》、韩愈《听颖师弹琴》、卢仝 《茶歌》、杜甫《饮中八仙歌》、杜甫《东 山宴饮》、黄庭坚《咏水仙》、杜甫《舟中 夜雪》三首,共诗十二首,图九幅。图中人 物用白描法,笔法细劲透逸,形象生动有神。 树石、藤草、桌椅、车、马、小舟等点景穿 插有致。墨色淡雅,但淡而不薄,雅而不空。 构图简洁,意境清幽,皆得诗意要旨,说明 作者有高深的艺术造诣。
《桃源仙境图》 东晋隐士陶渊明所 作《桃花源记》, 描绘了人们理想中 的隐居胜地,成为 后世画家热衷描绘 的题材,仇英的 《桃源仙境图》也 应是取材于此,描 绘文人理想中的隐
此图为重彩大青绿山水,深受南宋赵伯驹兄 弟工致一路画风的影响,又兼取刘松年精巧 明丽的用笔、用色。全画以竖幅高远章法, 分三层叠进,近景为深壑、小桥、流水,桥 上有童子捧瓯而过。板桥过处,青草铺地, 另一童子携食盒亢于岸头。隔小溪为山洞, 内有钟乳石悬壁,有泉淌漾而出,洞口水边 有一位仙者弹琴,两位仙者于旁静听,传神 入微。
《东园图》
年代:明 文物原属:文徽明 文物现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园图》
东园位于南京钟山东凤凰台下,原是明代开国重臣中山王徐达的赐园,名为“太府 园”,后来其五世孙徐泰时加以修葺扩建,辟作别墅,更名“东园”。园内叠有峰嶂, 川泽相通,灵岩怪石环列前后,奇花异草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徐氏友善 的时贤名士常雅集于东园之中,或谈诗论文,或品茗抚琴,或宴乐弈棋,或赏玩书画, 其乐融融,快意畅然。《东园图》是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于61岁(明嘉靖九年,1530 年)时绘制的,表现了东园雅集时的情景。图中板桥横于潺潺细流之上,青松翠竹遥 相呼应,湖石疏置,碧树成荫,池水为清风吹皱,泛起层层涟漪。甬路上二文士边走 边谈,携琴童子相随其后;堂内四人凝神赏画,另有手捧数轴书画的小童立侍桌旁, 水榭之中对弈的两人神态悠闲安逸。
《松萌会琴图》
此图风格承北宋青绿山水 画风。石边水畔,古松虬 曲偃蹇。高士潜心抚琴, 知音端坐聆听,悠然神会。 侍童侧立,神态专注。远 山坡势平缓,水天一色, 渐入烟霭。图以青绿设色, 坡脚敷以赭石。图右上有 冯子振跋:“⋯⋯虞伯士 过访,携示赵子昂会琴图, 相与嗟赏⋯⋯”图中部右 侧有“郭衢附鉴定”款并 跋。
我们今天可以在传世绘画中看到古人弹琴所 处的环境,他们大都在景色优美的地方操琴, 或空阔的水边空地,或孤松下的巨石。崇山 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旁边 没有闲杂人等,除了一二与弹琴者一样风姿 高迈的雅人,便是烹茶煮酒的童仆。完全符 合“地清境绝”的要求。这样的场景,古诗 中也很多见。王维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 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 里馆》)白居易是“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 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夜 琴兴》)
《古贤诗意图 听颖师弹琴》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 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梅下横琴图》
此图写文人雅士在梅下抚琴 的情景。画家用细致严谨的 笔墨还原了一位高士和二位 童子在平台上抚琴品茶的现 场。老梅虬曲如苍龙盘空, 红梅绽开。高士将琴横放在 梅树上轻轻弹奏,高士似乎 正弹在兴头上,微微扬起头, 微闭双眼,性情激昂,挥斥 文章,谈笑风生。人物刻画 精细,面部略敷铅粉,衣褶 劲利流畅,吸收了北宋李公 麟和元代张渥的线描技巧。
《临流抚琴图》
《伯牙鼓琴图》
画中二人对坐,左边清瘦、蓄长髯、坐巨石上弹琴者为伯牙,对坐 垂首凝神静 听者为钟子期。侍者三人分立左右。画中伯牙与子期 的举止神情均刻划惟妙惟肖,人物神情生动。衣纹用笔细劲流利, 笔法劲健,精谨生动。
《伯牙鼓琴图》的创作年代正是文人画初 兴之时,作品风格明显有这种倾向,我们 不妨从两方面来分析一下:一方面,故事 的表达方式趋于文人化。画面左侧坐者是 伯牙,只见他长髯阔面,一副仙风道骨模 样,神情极为专注。子期坐在右边大石之 上,长袍素衫,气质儒雅,文人气十足。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是用儒者与隐士间的赏 曲雅会来表达,更是典型的文人方式。作 品最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伯 牙的忘我投入、子期的陶醉凝神,细细体 味,袅袅琴声似就在耳边回荡。除两位主 角之外,其他如侍立的童子、童子手捧的 器皿、博山炉(古人弹琴时需焚香)、根 形炉架等,都散发着一种古雅的士人之气。 另一方面,绘画技法也深受文人影响。纸 本白描加淡水墨,不设色,是当时流行的 一种人物画风。白描,古代绘画技法的一 种,即纯用墨线勾勒而不染,原来只用于 粉本创作(古代画工绘制大型作品所依据 的底本),因风格素雅为文人所喜爱并逐 渐发扬,北宋以后慢慢成为独立的画科。 文人画开创时期的画家李公麟就是公认的 白描大家。到了元代,用白描创作人物成 一时之风,王振朋更是此中高手。其作品 线条繁简适度、圆转流畅,配合精练的水 墨渲染,使作品既有职业画家的精准,又 具文人的淡雅之气。
图中绘一高士临坐 溪边抚琴弹奏,他 身后有一茅屋和一 颗不茂盛的松树, 远处溪水渊源不断 向画心涌来,远处 非常空旷,似有浓 浓雾霭遮蔽住远景。 夏圭没有用种墨刻 画抚琴高士是如何 弹琴的,而是将其 动态勾勒出来。其 师法李唐,善于用 水。墨笔急扫之后, 迅速以水笔接染, 笔墨衔接自然,一 气呵成。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不 仅是北宋颇有名望的书画家,也 十分爱琴。曾搜罗南北名琴绝品, 以满足自己的癖好,专设了“万 琴堂”来珍藏这些名琴。其中最 为名贵的是唐代雷威所制的“春 雷”。
需要注意的是从所流传的赵佶各种画笔看来, 以及古人的一切看法,认为此图不是赵佶之 手笔,元汤自谓“余自可一望而识”。胡敬 曾在他所著《西清札记》中大骂在上面题诗 的蔡京,说他公然敢于皇上画笔上面正中题 诗,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值得分析的。 应该说,无论如何蔡京不应该如此“肆无忌 惮”地题诗于画之正中,而且还在皇上御笔 上方。因此,历代鉴赏家认为《听琴图》并 非赵佶之作。然而不管此作是代笔,或者是 画院中人的作品,无论如何,它都是一幅 “神笔之妙、无以复加”的上乘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