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开挖控制要点
采取NATM法施工,但对新奥法的认识不完整,甚至误解。 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管理,致使即使采用了NATM法也未能 制止坍方。变形监测与控制就是NATM法重要的一环,但 往往缺乏系统监测,或者有监测无控制,结果虽然发现 了变形明显增大,或变形量大大超过管理值时,未能及 时进行补强,未能变更设计,最后控制不住变形,使初 期支护和围岩失稳而坍方。 施工操作质量差或操作违章不能达到施工工艺要求,往 往“因小失大”而造成坍方。如钻爆法过量装药则破坏 了光面爆破技术;对于网锚支撑,喷混凝土作业不能达 到工艺质量要求,存在露筋或喷混凝土不饱满,致使网 格支撑不能达到应有的作用,一旦受力,网格支撑发生 失稳,造成坍方。 在施工管理方面,未能贯彻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责任 制,技术责任不清,技术管理脱节,不能从技术上发现 坍方预兆去主动制止坍方发生。
全断面法
台阶法
隧 道 开 挖 方 法
2
分部开 挖法
(1)全断面法
该法适用于 1)单线隧道I、II、III级围岩; 2)双线隧道I、II、III级围岩; 3)地下水状态:干燥无水或潮湿。每循环进尺宜控 制在3-4m。 该方法为提高施工效率,应配备钻孔台车或多功能台 架及大型装因素
蒙脱岩
水是造成坍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地下水的软化、浸泡、冲蚀、 溶解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和坍落。岩层软硬相间或有软弱夹层 的岩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软弱面的强度大为降低,因而发生 滑坍。地表水源对围岩的长期作用,如降雨降雪,雨水和冰雪融 伊利岩矿物 化后渗入土体引起坍方。
(3)高地应力
由于地层构造产生的高地应力。
(4)岩石化学因素
含高岭土。 含有蒙脱石、伊利岩矿物。 以上化学成份,可使岩层具膨胀性,易发生隧道施工坍方。
3.设计不当
(1) 设计条件与施工条件的差异。 (2)地质调查不细,未能作详细的分析,或未能查明可能 坍方的因素。一旦隧道施工开始,也未能补钻补勘。 (3)由于设计所提供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不详,或与实 际出入较大,引起施工指导或施工方案的失误。 (4)设计支护方法不适合围岩,支护设计强度、刚度不够。 (5)设计未能跟着围岩变化走而滞后。对于NATM设计与施 工的隧道,设计与施工仍然脱节。 (6)由于坍方是发生在施工阶段,而设计往往忽视了对坍 方的预防。
隧道主要施工(开挖)方法示意图
防坍的控制要点
坍 方 原 因 分 析
坍 方 机 理
坍 方 处 理 要 点
一 坍方原因分析
引起隧道坍方的原因有多种,概括 起来可归纳为:
自然因素——即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其 变化; 工程因素——即在平衡稳定或未平衡稳定 的岩土体中修建隧道施工中,引起地质和水文 地质的变化; 人为因素——即不合理、不适当的设计, 不合理、不适当的施工方法等。
4.施工不当
(1)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和施工技术、工艺方面的因素
不适合围岩的施工方法与施工顺序: 开挖方式、开挖方法不适合实际围岩类别。 施工顺序不适合实际围岩类别。 支护方式与方法不适合实际围岩类别、支护闭合时间过长。 断面选择不当,如应选择小断面分部开挖,而不恰当地选择大断面开 挖。 二次衬砌施作时间选择不当,施作二次衬砌时间过迟,初期支护变形 过大或部分失效,而发生坍方。 施工作业安排不当,围岩暴露时间过长,而未能及时支护。 不恰当的施工技术与不良的操作: 钻爆法开挖不采用光面爆破方法,炸药用量过大。
(2)施工管理方面的因素
施工组织中没有地质超前预测预报和防止坍方的计划 方案、技术措施和防坍物资器材、机械、机具和支护 材料的准备。 施工管理上不顾地质条件好坏只追求进度,在该采取 短进尺循环的地段不采用而引起坍方。 采用“施工规范”或“施工组织设计”中明文规定不 准使用的施工方法和不适当的施工顺序而引发坍方。 由于没有严格的施工管理,针对工点的施工技术方法 与措施不能及时保质保量地兑现,结果造成坍方。 由于没有严格的施工管理,随意变更施工组织设计和 施工技术措施而造成坍方,如规定“先护后挖”地段 随意改为“随挖随支”或“先挖后护”造成坍方。
(6)环形开挖法施工应注意
一般采用先护后挖,先施工超前支护; 每循环进尺控制在一榀钢架间距,一般0.5m~1.0m。 环状开挖后,应及时施作喷锚支护,安装钢架支撑,支撑之间采用连接钢 筋连接,并应加锁脚锚管; 核心土面积应≮上台阶面积的50%。
(7)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应注意
侧壁导坑开挖前应作超前支护,大小管棚注浆联合支护或注浆小管棚支护; 侧壁导坑近似于椭圆断面,每侧导坑面积约为隧道断面积的1/3左右; 侧导如果太高,应分成两个台阶开挖,侧导长度应根据大管棚长度及地质 情况而定,一般在30~50m; 导坑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初支并封闭成环; 如果侧压力过大,应作边墙二衬; 核心部位开挖亦应超前支护,顶层开挖是关键,要采用短开挖、快支护, 将隧道支护连接成整体。如变形过大,还应采取必要的支顶措施; 及时施作二衬。
二 坍方机理
从坍方现象与原因分析,坍方本质即机理如下:
(1)隧道是典型的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存在不确定性。 在施工过程中,而洞室周围部分岩石与支护组成共同承 载体。岩石开挖后,原有的岩石结构和受力平衡被破坏,岩 体在自重的作用下产生应力重分布,形成新的受力平衡体系, 有一定的自稳能力(自承能力)。如不及时支护或不支护, 在重力、高地应力(包括自重应力)、不对称荷载(偏压等 局部荷载)的作用下发生坍方。
名为NATM法施工,实际未能形成完善的监测与反馈体系, 不能及时提供围岩的变形及其发展趋势;量测虽已反映 出了变形趋势,但却未加重视,没有及时判断处理,造 成施工与量测脱节,有量测、无行动,达不到防坍的目 标。 只注意了评价围岩总体属于几级围岩,忽视了对岩性 (岩质)的分析判断,从而产生了判断上的错误,造成突 然坍方。 按NATM施工,没有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 决策失误,措施不力。不是根据数据决策,而是凭个人 经验或想象主观决策。
(3)判断失误与个人行为方面的因素
施工人员不懂工程地质,不懂支护作用,不能判定围岩的稳定,对自稳 能力估计过高,不能判断支护的稳定。 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缺少防坍经验,缺乏判断和应变能力, 尤其是对地质复杂的长大隧道缺乏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往往对地质判断 分析发生差错或判断分析不准确,使施工方案发生错误而引起坍方。 施工管理人员个人主观意识太强,存在侥幸心理,迷信自己的经验,不 顾客观状况,作出不切合实际的决定,自认为不会发生坍方。 虽然为数不多,但造成危害极大的是存在“内行”和“外行”的管理负 责人的瞎指挥或野蛮操作,往往为“眼前利益”所驱动,严重违反“施 工规范”和防坍施工组织与技术方案,冒险组织施工,最后造成不可收 拾的大坍方。 在较好的岩层中,施工人员忽视了岩层节理面与软弱面的存在,尤其是 不掌握工程地质的施工人员只认岩石软硬,不认其岩层结构。而岩层节 理面与软弱面的存在,隧道开挖临空面形成后,在节理面的大块切割下, 岩层沿软弱面滑出形成坍方。此类坍方的特点是具有突然性,它比软弱 围岩还来得突然。
隧道开挖防坍塌的 控制要点
主讲:王胜鹏
@爱弄PPT的老范
(1)确保施工安全,改善施工环境。 (2)应根据设计文件、施工调研情况、地质围 岩级别、结合隧道长度、断面大小、纵坡情况、 衬砌方法、工期要求、装备水平、队伍素质等综 合因素决定。 (3)地质变换频繁隧道应考虑其适应性,便于 调整转换。 (4)应考虑地表沉降对建筑物及管线影响。 (5)居民密集区还应考虑扰民因素。 (6)应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 材料。 (7)认真按照新奥法原理、掌握应用好光爆、
(8)中隔壁法施工应注意
开挖时,应沿断面一侧采用台阶法自上而下分为二部分或三部分 开挖,每开挖一部应及时施作喷锚支护与钢架架设,中隔壁除锚 杆不做外,其刚度、强度应尽量与侧壁等同。每部间距一般为5m; 施工完一侧分部后,再施工另一侧。左右侧洞间距拉开≮15m; 各部的底部标高应与钢架接头一致; 为增加抗弯能力中隔壁宜设置为弧形,中隔壁在二衬时须拆除应 考虑螺栓连接,并使用型钢支撑; 如支护变形过大,可在底加设临时支撑; 中隔壁法各部施工,应在超前支护保护下进行; 进行二衬须拆除中隔壁时其拆除长度应在隧道初支封闭成环后, 通过量测确定。
1.不利的地形、地貌因素 (1)隧道穿越地层覆盖过薄地段,如在沿河傍山等偏 压地段、沟谷凹地浅埋和丘陵浅埋地段,都极易发生坍方。 (2)隧道穿越地表水源,如水塘、水库、沟槽、冲沟 等地段。 (3)隧道穿过地面建筑物,而且埋深浅,如城市地铁 隧道,城市过街隧道等。 (4)影响隧道洞口安全与隧道洞身稳定的不良地质和 特殊地层:崩坍、错落、岩堆、滑坡、人为坑洞、泥石流、 断层、流砂、膨胀岩、岩溶、岩爆等。这些都是常常引发 隧道崩塌 坍方的地质条件。
(2)地下水的作用造成坍方
软化岩层,降低岩石强度。 砂土层等无胶结岩层,在水的动力作用下引起流泥、 流砂坍方。 高压水地段在水压力作用下形成具有突发性、高灾 害性等特征的突泥突水大坍方。
(3)岩石本身的化学成份,如膨胀岩的膨胀力破 坏支护结构形成坍方。 (4)结构上来讲,实际荷载大于支护阻力,造成 变形过大引起支护结构失稳而坍方。
洞口未能严格执行“早进晚出”原则,洞口仰坡边坡未处理好就盲目进洞,引 起严重坍方,甚至发生“关门”灾害。
洞口刷方过高以及地表水处理不当引起坍方。 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工序间距安排不当;施工支 护不及时,支撑架立不合要求,或“先拆后支”等不正确抽换;地层暴露 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导致坍方。 喷锚支护不及时,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厚度不符合要求。钢支撑接头及纵 向联结质量差,钢支撑与岩壁存在空穴不密贴,喷混凝土、锚杆、钢支撑 不能起到共同作用。 对危石检查不重视、不及时,处理危石措施不当,引起岩层坍塌。 不能按照实际地质条件控制开挖进尺,进尺过大引起坍方。 发现坍方预兆未能及时处理。 开挖方法转换时不注意支护变化。 工序脱节、突击开挖、衬砌落后太多。 小坍方之后采取措施不力。 由于贯通面压力较大,而贯通面支护较弱、进尺较大而引起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