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毒性与危险性
v 毒性:指化学物质造成机体损害的固有能力。 v 危险性(危险度):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水
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引起疾病甚至导致 死亡的预期概率。 v 注意:毒性与危险性并非平行关系。因为,毒性大 的物质,因接触机会、接触量、吸收量、吸收速度 存在差异,使毒性大的物质不一定风险就大。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RfD的计算
v RfD=NOAEL/(UFs×MF) v RfD=LOAEL/ (UFs×MF) v RfD= BMD /(UFs×MF)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1.2.2.2 无阈值化学毒物量-效关系评价
v 其关键是确定低剂量范围内的量-效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 危险。
v 这些将为毒性试验的设计和对试验结果进行 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受试物产品形式的选用
v 选用受试物产品的形式应与人接触受试物的实际情 况一致。
v 用于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主试物应采用工业品或市 售商品,而不是纯化学品,以反映人体实际接触的 情况。
v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受试物必须是规格、纯 度完全一致的产品。
2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及意义
v 2.1 基本概念与意义 v 2.2 我国的相关法规: v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v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v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v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v 《功能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 v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 v 其它
v 试验设计的科学性 v 试验方法的标准化 v 熟悉毒理学方法的特点(自修) v 评价结论的高度综合性(自修)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试验设计的科学性
v 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将毒理学知识应用于卫 生科学,是科学性极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创 造性的劳动,因此不能以模式化对待,必须 根据受试化学物质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国 内外现有的相关资料,讲求实效地进行科学 的试验设计。
v 目的是以最短的时间、用最经济的办法,取得可靠 的结果。实际工作中常常是先安排试验周期短、费 用低、预测价值高的试验。
v 不同用途的化学物质,其阶段划分不同,应按有关 法规制定的标准进行。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3.2 试验前准备工作
v 收集化学物质的有关基本资料 v 了解化学物质的使用情况 v 受试物产品形式的选用 v 实验动物的选择(前述)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1.3 危险度管理
v 它是以危险度评价的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 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公共卫生、经济、工 程、法律、政治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费用-效 益分析,确定可接受的危险度,制订有效的 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予以实施。
v 目的是尽可能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v 于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985年7月1日 起实施。
v 与之配套的法规有卫生部于1985年7月1日颁 布并实施的《新药审批办法》中,对药物的 毒理学评价作出了具体规定。随后在1988年 卫生部颁布的《新药(西药)毒理学研究指 导原则》,对毒理研究的技术提出了明确要 求。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危害性效应的分类
v 有阈值效应:是对机体产生的一般毒效应, 其只有达到某一剂量水平才能发生。如细胞 死亡、功能改变、畸形等。
v 无阈值效应:是在零以上任何剂量水平均可 发生的效应。如致突变、致癌作用。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1.2.2.1 有阈值化学毒物的量-效关系评价
v 目的:确定可接受的危险度,为正确作出卫生和环 保决策、制定相应的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1.2 危险度评价
v 危险度评价包括危害性认定、量-效关系评价、接触 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四个方面。
v 1.2.1 危害性认定: v 危害性认定的科学依据 v 危害性效应的分类 v 1.2.2 量-效关系评价:量-效关系评价是危险度评介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安全性
v 安全性指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 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v 其与危险性都是研究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的 后果,只是考虑的不同角度。
v 安全性指无危险度或危险度低至可以忽视的 程度。但绝对安全或危险性低至为零的情况 是不存在的。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可接受的危险度与实际安全剂量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收集化学物质的有关基本资料
v 化学结构 v 组成成分和杂质 v 理化性质 v 化学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v 原料和中间体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了解化学物质的使用情况
v 使用方式及人体接触途径、用途及使用范围、 使用量,化学物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 效益和人群健康效应等。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2.1 基本概念与意义
v 是通过动物实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待评物质的 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决定其能否进入市场或阐明安 全使用的条件。
v 实际是在了解某种物质的毒性及危害性的基础上, 全面权衡其利弊和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从而确保该 物质的最大效益、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最小危害 的角度,对该物质能否生产和使用作出判断或寻求 人类的安全接触条件的过程。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v 由卫生部和农业部于1991年12月颁发。 v 其规定了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原则、项
目及要求,适合于在我国申请登记及需要进 行安全性评价的各类农药。 v 与其配套,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5年8月17 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登 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1995, 1996年1月1日起实施。
化学品加强管理。 v 其中有规定化学危险物品生产企业应向审批
部门提交包括化学物的毒性资料在内的一批 文件。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其它
v 1999年3月卫生部制定了关于健康相关产品 的审批工作程序。
v 健康相关产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 生法》、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保健 食品管理办法》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 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及其它法律、法 规、规章规定由卫生部审批的涉及食品、化 妆品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消毒药剂和消 毒器械等各类与人体健康相关的产品。
v 实际安全剂量(VSD)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 的化学物质的接触剂量。如P179表11-1。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危险度评价
v 概念:危险度评价是在综合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观察、 毒理学试验、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等多方面研究资 料的基础上,对化学毒物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能力 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以判断损害可能发生的概 率和严重程度。
的第二步,是定量危险度评价的第一步。可获得评 价人群危险度的基准值。 v 1.2.2.1 有阈值化学毒物的量-效关系评价 v 1.2.2.2 无阈值化学毒物的量-效关系评价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危害性认定的科学依据
v 待评化学物的资料: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有关用 途、使用方式和范围,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能否转 化而活化或灭活。
v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具有决定意义,但受干扰 因素多,且对新物质缺乏调查资料。包括职业性接 触或环境污染区居民的调查,药物毒性的临床观察, 意外事故原因追查,对志愿者的试验与检测。
v 毒理学试验资料:试验因素可控,能获得比较确定 的量-效关系和因果关系,可确定作用性质、部位、 特点及强度(毒性级别,NOAEL,LOAEL等)。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v 是卫生部于1987年5月28日发布的国家标准 GB7919-1987,于1987年10月1日起实施。
v 该标准适用于在我国生产和销售的一切化妆 品原料和化妆品产品,具体规定了对化妆品 原料和产品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有关毒性实 验方法。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v 意义:在于最大限度的减小某物质的危害作用、保 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v 由卫生部1983年公布(试行),1985年修 订并实施。
v 1995年10月30日公布了相关法规《中华人 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五章“食品卫生标 准和管理办法的制定”,与此法配套卫生部 1994年8月10日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GB15193.1-1994。
v 参考剂量(RfD)和基准剂量(BMD) v 不确定系数/安全系数(UF/SF) v RfD的计算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参考剂量(RfD)和基准剂量(BMD)
v RfD是预期人群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有害 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程度的终生日接触剂 量水平。
v BMD是一个可使化学毒物有害效应的反应率稍有升 高(通常5%)的剂量的95%可信限下限值。其优 点是求RfD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较NOAEL或LOAEL 的高。
v 其主要依靠毒理学鉴定程序来认定。为在数量有限的实验动 物中、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的效应发生,使用的剂量要 明显高于人群实际接触剂量。
v 注意:毒效应相同的物质,在低剂量区域的量-效曲线有超 线性、线性、次线性等情况,而毒理学试验往往不能提供这 部分资料。因种属差异,引起的反应性差异和代谢的差异, 使试验结果也不一定与人接触的结果完全相符。
第11章危险度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不确定系数
v UF是为排除动物试验结果推至人时造成的误差以确保安全 而缩小NOAEL或LOAEL的倍数。
v UF包括标准化不确定系数(UFs)和校正系数(MF)。 v 以NOAEL 求RfD :若从一般人群推至敏感人群或个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