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全浏览】来源:姚凱的日志★以下内容均由本人亲自整理。
★由于word文档与校内日志编辑器格式不完全相容,部分标识无法显示,word文档可能更便于复习,需要的留言。
★把一年前的东西翻了出来我只是为了积累RP= =。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天体系统1、各种天体各种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它们都有巨大的质量。
①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氢和氦;②星云:云雾状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氦;③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并且能够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的天体。
本身不发射可见光,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④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它的质量比其所环绕的行星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⑤彗星:围绕恒星运动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分为彗头和彗尾两部分,彗头由彗核、彗发、彗尾构成。
彗尾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⑥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降落到地面的未烧尽的流星体叫做陨星;陨星(非天体)有石陨星(陨石)、铁陨星(陨铁)和石铁陨星三种。
2、天体系统说明①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总星系不代表宇宙;②与银河系并列的是河外星系,当然河外星系的大小远大于银河系。
3、月/日地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约为1.5亿千米。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王星已被排除)。
2、其轨道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太阳系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宇宙年:2.5亿年。
4、哈雷彗星:自东向西公转,而八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公转。
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三、太阳1、由炽热的气体构成;核聚变产生能量。
2、天文学上将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成:光球、色球、日冕,越向外层,厚度约大,亮度越小,温度越高。
①光球——太阳黑子;②色球——耀斑、日珥;③日冕——太阳风。
其中,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黑子一般以11年为一个活动周期——这个周期与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周期也为11年。
3、太阳活动的影响:极光、磁暴、短波无线电信号。
四、只有一个地球1、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4个、巨行星2个、远日行星2个。
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②巨行星(木、土):体积质量大、平均密度小、表面温度低、卫星多、有光环;③远日行星(天、海):距日远、体积质量平均、密度介中、表面温度极低。
2、各行星自然卫星个数:水、金:0个;地:1个——月球;火:2个——火卫一、火卫二;木:16个;土:23个;天:15个;海:8个。
3、地球存在物质生命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液态水,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吸引了大气,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昼夜、季节更替适中。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一、月球1、是地球的卫星(唯一的自然卫星)。
2、特点:无生命、漆黑一片、万籁俱静、昼夜温差大(因为无大气)、起伏不平、环形山密布。
3、恒星月:27.32天,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5、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半个月球,我们称之为月球正面。
二、月相1、定义: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
2、圆缺变化原因:月球不发光、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
3、月相口诀:上弦月“上上西西”、下弦月“下下东东”。
即上弦月发生在上半月、上半夜、西边天空、亮面朝西,而下弦月恰好相反。
4、朔望月:29.53天,是圆缺周期。
日、地、月三者位置亮面形状亮面朝向农历晚上何时可见新月呈一线,月在中/ / 初一不可见 6~18:00上弦月月地垂直,日地垂直半圆朝西初七、初八上半夜12~24:00 满月呈一线,地在中全圆/ 十五、十六全夜 18~6:00下弦月月地垂直,日地垂直半圆朝东廿二、廿三下半夜 24~12:00三、日食和月食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日新月满),但日地月三者夹角使得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次新月、满月都发生。
只有当日、地、月三者真正成一线,才会发生。
四、月球与潮汐(月球引潮力为主)1、连续的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是12小时25分。
2、朔月、望月时大潮,弦月时小潮。
3、潮汐作用下:①加剧海岸侵蚀;②顶托河水入海;③影响海岸生物的分布。
4、潮汐利用:①捕鱼、晒盐;②发展滩涂水产养殖;③利用潮汐发电;④海洋运输业。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非重点)一、太空探索的历程1、世界历史①1957年——原苏联、火箭送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②1961年——原苏联、“东方1号飞船”、加加林、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③1969年——美国、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月;④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
2、中国历史①1970年——“东方红1号”、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20XX年——“神州五号”、杨利委、第一架载人航天飞船;③20XX年——“神州六号”、费俊龙、聂海胜、第一次多人多天飞行。
3、我国的四个航天发射基地①太原:山西太原之西北高原地区;②西昌:四川西昌;③酒泉:甘肃酒泉,但位于内蒙古境内;④海南文昌:正在建造,优势:靠近赤道,纬度低,自传线速度、惯性大,节省火箭燃料。
二、太空探索的意义1、人来探索太空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利用宇宙。
2、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①空间资源:军事侦察、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寻找资源、为飞机导航、国际空间站、太空移民……②太阳能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③矿产资源;④环境资源:宇宙空间具有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等特殊条件,可以制造和培育出纯度高、性能独特、质量优异的新物质、新材料和新品种。
专题4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3、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4、速度:角速度——两极为0,其他各地相等,为15º/小时。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7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1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更替②地方时和区时③地转偏向力。
二、地方时与区时1、经度每隔15°,时刻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时刻相差4分钟。
2、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3、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4、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5、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变态公式:已知时间-[(已知时区)-(未知时区)]=未知时间 (东区“+”西区“-”)三、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四、地球公转1、绕转中心:太阳。
2、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4时48分56秒。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4、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5、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五、季节的形成1、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两次最大值。
2、昼夜长短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这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12月22日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④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二至日。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专题5 板块运动一、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板块交界区形成的地形:①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②扩张着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直插入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海沟;大陆板块收挤压而上拱,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③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形成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碰撞挤压大洋VS大陆:岛弧、海沟、海岸山脉(消亡界)大陆VS大陆:高大山脉(大部分)大洋VS大洋:海岭、裂谷、海洋张裂(生长界)举例:消亡:落基山脉:太VS美;安第斯山脉:南VS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印VS亚;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亚VS太;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的小板块张裂。
二、地震与火山1、地震: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②纵波(固、液)先于横波(固)到达地表;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烈度不一;④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主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①自然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断层带的烈度大);②非自然因素:地面建筑。
2、火山:环太平洋火山带、红海沿岸(印VS非)和东非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底火山带。
3、地震与火山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举例:日本(亚VS太)意大利(非VS亚)多地震,印尼位于三大板块(亚VS印VS太)交界处,也是火山地震高发区;英国(亚欧内部)等地区少地震。
专题6 岩石与矿物一、岩石1、分类:根据成因,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①岩浆岩(火成岩)(1)定义: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在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是岩石圈的主体。
(2)分类:侵入岩:冷却缓慢,结晶充分,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喷出岩(火山岩):冷却迅速,矿物晶体颗粒细小,甚至不成晶体,岩石中多气孔。
(3)代表:花岗岩(侵入岩,色泽浅),我国华山、衡山、普陀山等都是花岗岩山体;玄武岩(喷出岩,色泽深),我国的长白山、日本的富士山大洋底部、部分陆地、印度德干高原。
②沉积岩(1)定义:由成层堆积的疏松沉积物经重新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2)分类:砾砂岩:由砾石或沙子胶结而成的。
砾岩、砂岩。
粘土岩:由颗粒非常细小的粘土紧压固结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