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经济介绍

湖南省经济介绍

湖南省经济介绍湖南经济概况一, 2009年情况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2930.69亿元,增长13.6%,是全国增长较快的省份之一,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3.1%,二季度增长12.5%,三季度增长13.6%,四季度增长14.8%。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69.6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682.19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5278.83亿元,增长11.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0元,达到20226元,增长13.1%。

200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5.35亿元,增长36.2%,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880.09亿元,增长37.7%。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75亿元,增长19.3%,剔除物价影响,实际增长21.1%,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新高。

全省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4.7%和36.8%,有效应对了外需急剧萎缩和国内外经济增长下滑的拖累。

2009年数据显示,工业经济推动增强。

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4814.40亿元,增长1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达到50.3%,高于2008年47.3%的水平,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向好。

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4250.06亿元,增长20.5%,比2008年加快2.1个百分点。

其中,高加工度行业增长29.6%,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长22.5%,分别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高9.1个和2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3.9%,其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35.5%,比2008年降低4.4个百分点。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099.20亿元,增长15.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四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日益突出,预计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5%,“3+5”地区增长14.1%。

大湘西地区开发加快,增长12.7%;湘南地区增长14.6%,成为区域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

2009年全省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947.09亿元,增长70.1%。

已投产项目9825个,增长10.7%;新增固定资产3572.53亿元,增长56.7%,比2008年加快27.4个百分点。

全省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154.17亿元,增长40.8%。

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7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44.4%。

全省农村投资815.26亿元,增长24.6%;农林牧渔业投资130.95亿元,增长1.04倍。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增加,连续6年增产。

工业投资2758.62亿元,增长38.4%。

其中,采矿业、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3.6%和46.8%。

2009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71.90亿元,增长46.1%,扭转了上年下降的局面。

财政收入逐步好转。

全省财政总收入1504.58亿元,增长14.5%。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44.96亿元,增长16.9%。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4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4910元,增长8.8%。

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5%和9.3%。

2009年全省用于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的投资分别增长46.3%和1.4倍。

改造县乡公路2639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19653公里,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59.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6.6%。

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00个,新建农村沼气池17.41万口,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316.39万人。

2009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32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15.69万户。

2009年全省汽车零售额273.40亿元,增长45.3%,比2008年加快22.2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额941.60亿元,增长54.0%,与上年下降8.7%形成明显反差;销售面积3513.71万平方米,增长32.3%,扭转了上年下降13.1%的局面。

全年“家电下乡”累计销售家电222.5万件,销售金额40.6亿元,发放补贴资金4.66亿元。

全省新建(筹集)城镇廉租房356.97万平方米,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户数28.55万户。

洞庭湖区无房专业捕捞渔民安居2332户。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1082.4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试点县市达5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率41.44%。

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达到137元和47元。

2009年在全国利用外资下降2.6%的大背景下,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5.98亿美元,增长14.8%;实际到位内资1442.98亿元,增长17.3%。

2009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536.62亿元,新增贷款2527.59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省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69%,比2008年多下降1.85个百分点。

全省城镇技术改造投资2313.62亿元,增长44.9%,比2008年加快0.9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27.10亿元,增长24.7%,其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比2008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370户,比2008年增加632户。

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100户,比上年增加4户;过100亿元的企业9户,比2008年增加1户。

二,2010年情况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15902.12亿元,增幅为14.5%。

其中,工业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1%,成为湖南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201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39.44亿元、7313.56亿元、6249.12亿元,分别增长4.3%、20.2%和11.5%。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56.1%。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66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5622元,增长14.5%。

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5.26亿元,增长19.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0.2%转变为46.3%。

2010年,全省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建设,合计投入财政资金757.9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8%;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55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55元。

安居方面,2010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额1406.52亿元,销售面积4472.9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49.4%、27.3%;全省新增廉租住房10.95万套。

2010年湖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增长14.5%。

农业基础得到加强,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以上,连续多年实现丰收,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工业生产高开稳走,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890.3亿元,增长23.4%,新增建材、冶金2个千亿产业和工程机械千亿子产业。

服务业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00亿元,增长13%。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完成财政总收入1862.9亿元,增长23.3%,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

全省财政支出为2702.5亿元,增长22.3%,其中用当年可用财力安排支出1822.5亿元,为预算的111.8%。

省级财政收入完成495.7亿元,增长14.6%,为预算的102.9%,省级财政支出为480.1亿元,增长10.7%,其中用当年可用财力安排支出315.5亿元,为预算的101.1%。

省级实现收支平衡,市县总体上也可实现收支平衡。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444.8亿元,支出423.5亿元,其中省级收入118亿元,支出66亿元。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493.8亿元,支出391.3亿元,其中省级收入96.7亿元,支出67.6亿元。

2011年预算草案,全省财政收入预算为2086.5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93.9亿元,上划中央收入892.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93.9亿元加上预计中央补助1147.1亿元,减去上解中央支出等18.3亿元,全省财政支出预算安排2322.7亿元,当年收支平衡。

省级财政收入预算为555.2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09.7亿元,上划中央收入345.5亿元,省级支出预算安排404.8亿元,当年收支平衡。

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450亿元,支出预算安排457亿元,其中省级收入122亿元,支出79亿元。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安排491亿元,支出预算安排463.1亿元,其中省级收入96.2亿元,支出75.4亿元。

企业效益总体良好,38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盈利。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66元、5622元,分别增长9.8%和14.5%。

内需潜力持续释放。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21.1亿元,增长27.6%。

民间投资活力明显增强,非国有投资增长36.2%。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8771个扩内需项目和175个省重点项目积极推进。

积极落实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5.3亿元,增长19.1%。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决定,电子信息、风电装备、太阳能光伏、先进储能材料、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5%和30.9%。

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洞庭湖污染整治、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要素保障支撑有力。

财政支出保持较快增长,重点领域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66万亿元和1.15万亿元,“三农”、小企业、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贷款比重提高。

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和民生设施等重点用地需求基本得到保障。

煤电油气运供需基本平衡。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6%,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货物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16.3%、12.7%,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262万人次。

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出台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推进湘南地区开发开放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划,统筹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大湘西、大湘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世博湖南周、第四届湘商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

实际到位内资1733.1亿元,增长20.1%;来湘投资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达到55家。

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城镇扩容提质加快,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重点改革深入推进。

长株潭城市群纳入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正式启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节能减排与环保收费改革、财税与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