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基础第14章

经济学基础第14章

第十四章失业和通货膨胀第一节失业一、失业的影响(一)失业的经济损失1、失业的最大损失就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

●失业率上升所引起的产量损失不可能在失业率下降的时候得到补偿,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不可能移至下期使用,失去的将永远失去。

2、失业的另一个损失就是人力资本的损失。

●人力资本是人受到的教育和获得的技能的价值。

●失业对人力资本的损失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失业者已有人力资本得不到运用。

另一方面,失业者无法通过工作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

●长期失业会大大降低人力资本的价值,因为人力资本闲置不用同样会折旧,即技能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二)失业的社会影响1、失业不但会使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下降,而且会给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2、高失业时期,往往伴随着高犯罪率、高离婚率和其他各种社会骚乱,并使更多的人早衰早亡。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失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所有那此未曾受雇以及正在变换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

●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就是失业率。

(一)失业的类型1、摩擦性失业:指那些具有某种熟练技术的工人的短期失业,是指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过程中处于的失业状态,或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状态。

2、结构性失业:指由于某个行业的衰落或某种技术的废弃而产生的失业。

这种人所掌握的技术已经被废弃,要重新就业就必须经过再学习和新的技术培训。

3、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阶段性的波动造成的失业。

在经济繁荣时周期性失业下降而在经济衰退时周期性失业上升。

其造成的失业比例大,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是经济学家和政府最为关注。

4、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的季节性特征导致的失业。

某些行业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对劳动的需求在不同季度会发生增减。

(二)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1、上述几种失业中,周期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或非自愿失业。

2、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通常称为自愿失业。

它们虽然可以通过加强工作信息传递和技术培训等措施而减少,却不可能根本消除。

3、只要消除了需求不足的失业,即没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国民经济就算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

可见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失业率并不等于零,它相当于摩擦性失业主与结构性失业率之和。

这就是“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的概念,也称为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 = 摩擦性失业率 + 结构性失业率(三)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出现是因为工资缺乏弹性使劳动市场不足以出清。

●在工资的调整之下,劳动市场会及时趋于均衡,即实际就业量一定是充分就业量,这时存在的失业就只能是自然失业。

三、奥肯法则●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资源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叫做潜在的国民收入,也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只有达到了充分就业,才能使实际国民收入达到潜在国民收入水平。

●失业率越是接近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实际的国民收入就越是接近于潜在的国民收入。

●实际国民收入增长必须快于潜在国民收入增长,否则就不能保持失业率不变。

●奥肯法则表时了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有个经验数据是: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2:1的关系。

●奥肯法则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国民收入必须保持与潜在国民收入一样的增长速度,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四、促进充分就业的措施(一)增加社会的劳动力需求一国的就业状况取决于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水平,在劳动力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运行水平越高,社会总需求水平越高,意味着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多,劳动力的失业率就会降低。

各国采取的宏观政策主要包括: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

如引导和扶持主导产业和吸纳就业强的产业发展。

2、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加大政府购买和公共建设方面的支出,以刺激行业发展,促进就业。

3、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包括降低利息率、扩大信贷规模,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增加就业岗位。

(二)改善社会的劳动力供给改善劳动力供给的措施主要包括控制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和提高供给质量两方面,使得劳动力的质量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匹配。

1、控制劳动力供给量的方法主要是扩大劳动力受教育的覆盖面,延长劳动力的教育年限。

2、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方法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并充实职业教育和训练制度以缓解结构性失业。

(三)完善劳动市场的供求机制劳动市场的机制不完善对就业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信息不畅通降低了找到工作的概率,或信息不对称使失业者技术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因地域、经济状况、种族等因素造成的市场人为分割,限制了劳动力自由流动。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会进一步恶化就业状况。

1、在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方面,灵活调整的价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市场实现均衡。

政府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收入政策直接或间接地调控工资水平,这种政策有助于消除由于实际工资水平过高引起的失业。

2、建立多种就业服务机构,对就业服务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为失业者及时提供有效的求职信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3、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国家的最后一道防护网,保证失业者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避免社会动荡。

第二节通货膨胀在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大致上有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种。

物价派主要是凯恩斯主义,他们用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来定义通货膨胀;货币学派用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来定义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发生时,相对价格会发生变化。

相对价格的不断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的阶层之间的再分配;二是不同商品的产出和相对价格的扭曲,甚至是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扭曲。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1、通货膨胀是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2、通货膨胀对储蓄不利。

3、通货膨胀还会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益低通货膨胀国家的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一)需求拉起的通货膨胀理论1、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

而对于引起总需求过大的原因又有两种解释:一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或净出口等实际因素引起总需求变动的影响。

二是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影响。

2、凯恩斯认为,由于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叫膨胀性缺口。

3、需求拉起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

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使总需求增长,而后者又使价格水平上升。

(二)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这是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供给就是生产,生产取决于成本。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

●成本推动的的通货膨胀又可以根据其原因的不同而分为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二)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这种理论从各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角度,分析了由于经济结构特点而引起的通货膨胀的过程。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治理往往会以暂时降低产出为代价,因为反通货膨胀的基本方法就是降低总需求的增长。

虽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降低总需求的增长可以通过削减货币供给增长和在短期中运用财政政策来实现,但在降低通货膨胀率中的具体主张上存在分岐。

(一)凯恩斯主义的观点1、凯恩斯主义认为,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会引起经济萧条,从而需要付出产出和就业方面的成本。

2、凯恩斯主义主张,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应该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再用工资——物价指导、工资——物价管制以及促进工资和物价稳定的税收计划等收入政策手段来配合。

(二)货币主义的观点1、货币主义者认为,用降低货币供给这样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对产出成本的影响不像凯恩斯主义想的那么巨大。

当然,在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应该遵循渐进主义的方针,采取逐渐降低货币供给量的方法。

2、货币主义不主张采用收入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他们认为,收入政策手段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工资和物价的上涨,而且,这些政策措施还会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不平等问题。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理性预期学派主张使用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方法来控制通货膨胀。

(四)供给学派的观点减税是供给学派政策主张的核心,这是因为减税可以增强人们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增强厂商投资的积极性。

结果,产出、就业和总供给都会增加,并促进价格水平的下降。

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菲利普斯曲线1、菲利普斯发现,失业率大约在6%~7%时,工资是稳定的,失业率低于该水平,工资上升;失业率高于该水平,工资下降。

2、由于工资是产品成本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工资增加会直接转换为价格上升,这样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化关系。

3、一般来讲,工人希望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保持相同的比例增长。

只有工资上涨率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相同时,价格才不变。

只要工资上涨的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价格水平就会上涨。

4、工资与价格的关系表示:△P% = △W% - △(Q/L)% ;△P%为一般价格的变动,△W% 为工资变动率,△(Q/L)%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5、当劳动生产率以年2%的比例上升时,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向下移动2%,,在失业率为6%时,价格是稳定的。

这一假设数字表示在6%的失业率时,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该曲线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表明当失业率低于使价格稳定的比率时,可引起的通货膨胀的上升幅度。

(若将失业率控制在5%,则会有1%的通货膨胀率,相庆的名义工资上涨为3%)。

6、菲利普斯曲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菜单,若容忍1%或3%的通货膨胀率,则可以达到和保持一个5%或4%的低失业率。

二、移动的菲利普斯曲线1、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可以得到较低的失业率。

2、批评者认为,这种通货膨胀与失业相互交替的结果只存在于短期。

失业率的下降只是暂时。

3、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面临着向上移动的压力,调整的结果就是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和较高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失业率没有变。

新古典综合派便开始用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移动来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长期关系。

这条向右上方移动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预期扩大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实际情况表明了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上移动的趋势。

2、6%的失业率被认为是均衡的失业率,虽然扩张性政策通过其对价格的效应有可能使失业率低于这一比率,但是工资率最终会赶上来,迫使失业率返回自然失业率水平。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