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题
1.公共关系学: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状态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
规律及方法的一门学科。
2.全员公关:指社会组织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简称全员PR。
其意义在于增强组织全体员工的公关意识,上下齐心,合理搞好公关工作。
3.公关模式:指由一定的公关目标和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所应用的一整套工作方法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公关模式不同,其功能也就不同。
二、问答题(注意联系实际,要求要点全面,并进行适当阐述,做到逻辑通顺、条理清楚、要点齐全)
1.简述公共关系部的设置原则。
答“由于各组织的规模和工作内容不同,对公共关系活动的要求不同,因而所设公共关系部的结构、规模也会不同,但任何一个组织在设置公共关系部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1)、规模适应性,所谓规模适应性,实职公共关系部规模的大小应与组织规模及其发展相适应。
大型组织可设人数多、门类全、分工细的公共关系部,中型规模可设人数少、综合性多职多能的办公室,小型组织可任命专职人员或聘请公共关系顾问。
(2)、整体协调性。
所谓整体协调性,则是在设置公共关系部机构时,应与组织内部各部门相协调,如有冲突,应适当调整,人员设置应考虑整体效应,使公共关系部协调一致地工作。
(3)工作针对性,所谓工作针对性,实职机构设置要根据组织的工作性质和自身所面对的公众特殊性来确定。
公关部依附于特定组织,组织的性质不同,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内容、方法也不同,面对的公众也不同。
(4)机构权威性,公共关系部代表一个组织进行工作,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系组织形象和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把它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使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公众调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公众构成,每个组织都有多方面的公众,公众的构成与组织与公众的利益关系、组织对公众的分类方法、组织所面对的事件等具体形式有关,按照工作与组织有无归属关系来看,可以将公众分为两大类: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
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序特征分类,公众可以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等。
(2)公众态度。
在组织面对某一事件时,须迅速掌握公众对事件知晓的程度,并摸清他们对组织所抱有的态度。
态度指被调查对象对组织及所发生的问题所持的立场和观点。
公众态度的调查,对于企业生产政策的制定,新产品的开发,都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3)公众需求。
现在的市场也是消费导向性经济。
(4)意见领袖。
根据传播学理论,公众对大众传播中输送的信息,并不是无条件接受的。
观念总是先从广播、电视盒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口中传入不那么活跃的群体。
研究公众,还必须研究能够经常影响他们的意见领袖,如专家学者、权利人物、社会名流、新闻记者等等。
要调查这些意见领袖的社会分布。
与目标公众的联系、影响公众的方式等等,以便在日后的公关工作中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3.你认为搞好媒介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答:新闻界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任何组织及产品的了解,已不再停留在亲眼目睹的直接接触阶段,更多的事通过传媒宣传对组织及产品“留下印象”,因此,建立良好的媒介关系的目的,就是争取新闻传播媒介对组织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以便形成对本组织生存与发展有利的舆论气氛。
建立良好媒介关系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媒介关系就等于良好的舆论关系。
与新闻界保持良好关系较容易获得良好的公众舆论,新闻界决定着社会信息的疏导、中转、传播。
报道的热点,往往成为公众的舆论话题,直接影响公众舆论和行为。
第二,建立良好的媒介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手段的前提。
与新闻界认识建立广泛良好的关系,是成功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必要前提。
关系密切、关系良好、组织的消息见报率、上镜率、有利报道就越多。
4.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答: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录像带、光盘等等。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日益成为组织广泛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
(1)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
(2)信息公开,面向社会。
(3)信息单向流通、受众反馈有限。
(4)信息包罗万象、受众范围极广。
(5)信息传播速度快。
(6)信息内容要经过“把关人”的选择。
(7)受众有强烈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