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佛教:一、常识: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

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

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

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

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

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

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

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

四、《金刚经》思想内容:《金刚经》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成书于古印度。

以鸠摩罗什所译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为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

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

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以般若智慧破除一切名相,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因此我们学习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

要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思想与精神。

这样才不会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让思想从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来,见到世界的真相。

《金刚经》和《心经》比较:金刚经讲述的,是般若智慧的实体,其性如金刚,无坚不摧;心经讲述的,是完全深入地运用般若智慧后的真实感受,是指明运行般若的结果。

般若是手段是方法是因,四大皆空见真心是果。

依据般若波罗密多,能得到体验真空非空的真心觉受,因此经名为心经。

金刚经是度人的船,是斩魔的剑;心经则已经到岸,讲的是岸上风景。

所以,《金刚经》与《心经》不同,它已不是研讨划等值的学说,而是专于划出不等值的学说,但是这些不同亦是逻辑互通互证的。

五、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所谓“乘”,是梵文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

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

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

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1、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

大乘佛教则把他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2、在修行目标和觉悟境界上,小乘佛教偏于自度,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

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带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

3、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

大乘佛教在此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特色。

为与小乘相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菩萨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

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前的修持阶段,即修习“菩萨行”阶段作为修行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在家修行,并不强调定要像小乘佛教徒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

4、在教义学说上,小乘佛教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大乘佛教主张“人法两空”,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及客观事物存在,认为“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事物现象存在不过虚幻假象。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丰富中国文学原有词汇、句法、体裁,增加文学语言表现力和文学作品文采。

如世界、演说、究竟、因果、单刀直入、一丝不挂、聚沙成塔、作茧自缚等。

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使佛寺禅门成为白话诗文的重要发源地。

佛教典籍体裁丰富,诗歌式、散文式,小说式、戏剧式,对中国后来文学体裁较大影响。

2、以超现实的想象力增添文学情趣,拓展国人思维,推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佛教文学的叙述通常以整个宇宙为舞台,以无限时空为背景,有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带有浓烈的浪漫色彩。

对于魏晋南北朝之前整体偏重写实、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

有言曰“不懂禅,不足以言诗;不懂禅,不足以论书画”,并非夸张之辞。

3、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恬淡,使文学界出现清淡悠远的艺术风格。

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和精神信仰的反映。

随着文人好佛之风日盛,在赞叹佛经的文学表现力的同时,大乘佛教一切皆空的思想也影响着诗人的创作。

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

最杰出的代表当属“诗佛”王维,他的诗画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此外,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受佛教影响,他们号中的“居士”二字便是佛教用语,代表恬淡安逸。

4、增加文学作品的原型和故事框架,供后世作家变奏或重新诠释。

许多佛教作品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此外,部分作品直接取材于佛教或相关内容,如《西游记》便是以玄奘西去印度取经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中自然渗透了许多佛教思想。

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对汉传佛教贡献卓著。

《红楼梦》《天龙八部》《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经典文学作品也极大融入了佛学思想。

鲁迅曾说:“六朝尤其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可见,唐宋之后,中国传统文学已经和佛学紧紧相连。

隋唐时期是汉传佛教最旺盛的时代,也是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拓展与深入的时代。

唐代文学吸收了南朝文学的精华,又创造出融合南北的新境界,对后代文学影响巨大。

宋代以禅喻诗形成风气。

一些诗僧和文人以禅理来论述诗的创作和鉴赏诗作。

明清时期,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古典小说提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故事情节。

从六朝的志怪小说到宋代的话本小说,再到明清的章回小说,佛教不断为之提供故事来源,启发艺术构思。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日渐加深,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相对减弱了。

但是,佛教的人生是苦和佛家的修持“心性”、自我超越苦难的思想已渗透到一些作家的脑海和他们的作品之中。

七、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影响:1、佛经中的内容、观念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学领域,被中国文学广泛地采用中国古代小说的许多情节都取材于佛经,如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及其孙悟空的形象和孙悟空与妖怪斗法的情节等都取材于佛教的经典。

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便是印度思想的输入。

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鬼神奇异之谈也杂出,阴司地狱和因果报应仍然继续存在。

此外还添了许多新的从印度来的东西,其中最突出的也许就是龙王和龙女的故事”,因为“佛教传入以后,‘龙’的涵义变了”。

在诗歌方面,佛教文献对中国诗歌题材内容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催生了六朝的“宫体诗”。

佛教为了破除色欲,阐明色相性空的核心观念,在佛经中有大量描写色相、点明其“性空”本质的内容。

佛教文献的这种观念,首先影响到一批佛教僧侣文人,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内容淫艳的诗歌,再继而进一步影响齐梁奉佛佞佛的帝王大臣如萧子良、萧衍、萧纲,遂形成了所谓的“宫体诗”。

在戏曲方面。

不仅许多中国古代的戏曲渊源在于佛教文献,而且中国戏曲兴盛的元明时期的许多作家,如马致远、汤显祖、洪昇,他们的剧作有的取材于佛经故事,有的在作品中充满了佛经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思想观念,都直接表明他们受到了佛教经典的深刻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的散文,特别是其中的议论文,不仅许多的论题皆源于佛典或援引佛典以为论据,而且其辩论的方法,乃至行文的方式,都有很多地方是吸取于佛教文献的。

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内容的重要影响。

2、佛教文献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一是反映在其关于文学的形、神、言、意关系上,二是表现在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特有“境界说”(意境说)上。

3、佛经文献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体裁演化进程,并极大推动了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发展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体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佛经文本的文体形式及传播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体的存在形态和新文体的产生。

汉传的佛经文献主要由梵文写成,因此中土的佛教徒接受佛经,首先就要面对梵文。

梵文为拼音文字,古印度人创立了一种关于梵文拼写规则的理论叫“声明论”。

正由于佛经传译使印度“声明论”在中土传播,文人们于是创四声之说,而这种注重汉字声律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新诗体——“近体诗”或“格律诗”——史书一般称此为“永明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