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考试《331社会工作原理》的专用辅导教材-社会学基础知识(圣才出

2021年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考试《331社会工作原理》的专用辅导教材-社会学基础知识(圣才出

第四章社会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社会学的对象与功能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观点一(参考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1.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将这个定义代表的观点浓缩,称为“社会运行论”。

由此定义,可以将“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看做是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因此,揭示社会学独特对象的根本途径,就是要说明这个决定社会学产生的时代需要。

要说明决定社会学产生的时代需要,离不开说明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所引起的社会变化,说明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正是这些社会变化和社会后果,突出了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即如何实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的问题。

3.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
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①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低限度和最小范围之内。

②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

③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2)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

不仅宏观上如此,微观上也是如此。

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它与生产的社会化是一致的。

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

推进和维持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长远、根本利益,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发挥。

但是,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不会自动地、自然而然地到来。

这就要求研究我国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并努力创造这种条件,按照这种机制去尽力加以争取。

4.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它与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社会运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学术传统长期以来看待社会历史的角度的影响,即注重考察社会的治乱兴衰。

(2)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社会运行论是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恶性运行状况的反思,再加上严复的具有中
国学术传统色彩的社会学定义的启发,使我们形成了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运行和发展特别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想法,在此提出了社会运行论。

(3)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它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由中性运行向良性运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它也使我们懂得了改革健康发展的途径:就全社会范围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子系统的改革应当保持同步关系,某一子系统的改革过分超前或过分滞后都会对改革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运行论提倡的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的一种社会学的表达。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观点二(参考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从综合的、较具包容性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来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予以说明:
(1)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做整体。

(2)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3)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4)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二、社会学的功能
社会学的功能之观点一(参考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1.科学理性功能
社会学的科学理性功能集中表现在它是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的有效的工具。

(1)认识社会
①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②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认识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③社会学在认识社会方面的一个特点和优势是,它不仅定性地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且能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以量化的方面,进行定量的研究。

它通过多年来的积累,发展出一套定量地研究社会的调查研究方法和技术,如问卷调查、抽样技术、社会指标及其体系等。

(2)改造社会
①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②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服务,为多方面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人文价值功能——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1)“增促社会进步”,是指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

(2)“减缩社会代价”,有两层含义:
①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要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②社会代价尽管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研究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3)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
社会快速转型期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

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进步,并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而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过程。

3.服务建设功能
在实践中,上述两项功能不能截然分开,是同时综合起作用的,从而集中体现为一种服务建设功能。

社会学能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和谐提供学理支撑。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也使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到改革与和谐的关系。

现在看来,改革有着双重功能:既可以扩大差异,也可以缩小差异,就看它与怎样的具体条件和环境、怎样的目标相联系。

社会学的功能之观点二(参考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5)促进科学的社会治理。

第二节社会
一、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概念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社会有如下涵义: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1)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
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唯实论)
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人。

②社会唯名派(唯名论)
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尔德等人。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解释
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