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读后感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读后感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读后感篇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的读后感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因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要求,我就用了一周的业余时间静下心来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看着这本书,心灵是震撼的。

本书用了朴实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客观的讲述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我。

读这本书,就像在与高尚的、充满智慧的,亲切的人谈话一样,令我受益匪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首要观点,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

这一观点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两个转变,即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从“之一”到“第一”的转变,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等著作中提出,在任何社会,科学都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而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由于科学并入了生产,因而它也就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这就肯定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列宁、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

但是,把科学技术从生产力诸要素中突出出来,提到第一位,这是邓小平。

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

到1990年代,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更加证明邓小平论断的正确性。

从“一般生产力”到“直接生产力”,再到“第一生产力”,我们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深化。

邓小平在深刻论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实现党在新时期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表达了科学技术对世界的深刻影响,展现了科学技术一往无前的持续发展前景。

这是一个当代社会的新事实,是再也不能用任何过去旧的社会观念来观察和理解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的中心位置,明确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至上性和不可超越性,真正以科技的崛起来推动民族的崛起。

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阅读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的领导才能。

对于每一个地方、每一方面的工作他都能从具体事情出发来做出决策,并能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改进管理方法。

他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来领导中国,为我们中国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近几年的发展都验证了邓小平领导的正确性。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能令我们更进一步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他们的正确性;而且也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分析处理事情,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

我们在邓小平文选中学到的这些都将给我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好处,所以学习邓小平文选还是相当必要的。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的收获不仅让我重新且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一代伟人邓小平,更加具体的学习了邓小平理论思想,更学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坚定的信仰。

这本书对我有着某种诱惑力,不久以后我相信我会重新捧起这本书,重新研究邓小平的思想,读过这本书感慨良多,感触颇多,忽然之间感到自己渺小了许多,我会按照它给我指引的方向走下去,把它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中,我相信我会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以上是我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粗浅感想。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的主要领导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心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又把邓小平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做出的深刻的概括。

这其中有很强的预见性,因为在邓小平同志提出这一理论的时期,我国物质文明水平还是沿用增加劳动者的数量,扩大同类劳动对象,添置更多的劳动设备来实现的,而小平同志却预见性的认识到,现代化的生产力将不可能拘泥于传统的劳动手段和劳动者,而是将大量地加入现代科技知识的成份,使物质文明呈飞跃式发展。

因此,科学技术已不再处于思想要素的从属地位,而将起到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1860年以前还处于落后状态的美国,只用30年时间便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靠的就是科学技术这第一生产力。

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科学技术搞上去,科学技术已经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构成要素。

本届政府“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正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成果。

我是一名大一新生,同时也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由于对党的关注,也使我对党的领导人的文章、著作、讲话更为关注。

早在高三的时候,我就时常从电视中看到,从身边父母亲友的言谈中了解到,全国上下正在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高潮。

从内心讲,对此我很羡慕,我也很想参加到其中去,亲自读一读,想一想,吸收吸收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可是从实际情况讲,马上就要面临高考了,所以只好暂时忍痛割爱,把一门心思用在高考的复习上。

1999年9月,我荣幸地考入了北京科技大学,在适应了大学生活紧张而又新鲜的节奏的同时,我也有了较为充足的时间到图书馆专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在这样日积月累的学习下,我感觉到自己对邓小平理论的了解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一些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感触。

新年伊始,春天的气息刚刚弥漫京城,学校也恰在此时推出关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征文,对我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于是就想以“沐浴着春风跟党走”为题来抒发一下自己心中早已按捺不住的强烈感受!在这一段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肯定地认为:学习邓小平理论也是学习中国的现代史,简而言之,了解了邓小平理论,也就是掌握了中国现代史的主要脉络、主要进程、中心哲学!篇二:毛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读后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作业什么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后感班级:10级汉语言文学二班学号:20100103082姓名:柯静什么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1988年9月,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而有些专家认为,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公式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根据这公式看来科学技术占有着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理所的当然的第一生产力。

何为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而科学技术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

科学技术是指科学的发展及其成果在生产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的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所以这也就注定了科学技术将会成为第一生产力。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

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

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

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

”“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也就是教育的竞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