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水资源状况1.3.1 水土资源总量(1)水资源①地表水资源量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和《某某市“十一五”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规划》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79526万m3,其中:自产地表水水资源量为19656万m3,占总量的25%,入境地表水资源量为59870万m3,占总量的75%。
②地下水资源量根据《某某市“十一五”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规划》成果和省水文局甘肃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某某县地貌类型全部划分为山丘区。
评价计算中采用基流切割法,经计算,某某县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地下水天然水资源量)为6992.61万m3/a,山丘区河川基流量为6376.34万m3/a,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616.27万m3/a。
地下水资源受降水补给和赋存条件的限制,在河谷川道地区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丰富,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关系密切,它为河谷潜水的开发和开采提供了便利条件。
③总水资源量全县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等于自产地表水资源量、入境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三者之和,总水资源量为8.0142亿m3,其中:自产地表水资源量为1.9656亿m3,占25.0%;入境地表水资源量为5.987亿m3,占74%;地下水净资源量0.0616亿m3,占1%。
全县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汇总表单位:万m3④现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全县水利工程建设在新的治水思路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天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滴水必争”的开发利用格局。
据调查截止2011年底,可利用各类农田水利工程396座/处,集雨水窖2.5983万眼,遍及全县的山川,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部分村镇供水工程主要分布在山丘区,而灌溉泵站、机井提灌、自流引水灌溉及工业供水工程等主要分布在河谷盆地区。
其中农业灌溉蓄水工程19处(水库1座,塘坝18座),设计供水能力125万m³,现状供水能力20万m³;灌溉泵站工程105处,设计供水能力688万m³,现状供水能力547万m³;井提灌工程139处,设计供水能力979万m³,现状供水能力725.74万m³;自流引水工程117处,设计供水能力11464万m³,现状供水能力8567万m³;集雨水窖2.5983万眼,设计蓄水78万m³,当年蓄水70万m³。
城市供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117万m³,现状供水能力105万m³。
现状水利工程的总供水能力为10034.74万m³。
⑤可供水总量预测根据某某县“十二五”水利发展改革规划及水利工程建设相关规划,对全县各分区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的可供水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某某县现状供水能力及可供水量预测表单位:万m31.3.2土地资源①土地资源总量根据土地调查资料,2011年全县共有土地面积2011km2,折合301.5万亩。
土地资源利用以农业(果林)种植为主,耕地面积为63.25万亩;生态林地42万亩;牧草用地18万亩。
其他178.25万亩。
②土地资源可利用量及开垦利用潜力现状土地资源可利用量为162.5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8%;难利用地(裸露基岩和山崖陡坡)与地埂面积62.9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6%;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规划期内城乡居民点用地、厂矿企业用地和交通用地会逐年增加,因此全县土地资源的开垦利用潜力不大;同时全县人口密度为385人/ km2,土地垦殖指数68%,由此可见,土地对人口的超负承载导致全县土地开垦只能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单位面积效益来实现。
全县及各分区土地可利用及潜力预测如表所示。
土地可利用及潜力预测表1.3.3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①水土资源利用现状经调查全县及各分区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如下表所示。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表②水资源需求预测根据某某县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对不同规划水平年农业、工业和生活发展的预测,分别分析计算各行业在不同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结果如表所示。
某某县各水平年用水需求预测表单位:万m3③土地资源需求预测依据某某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专项规划分别预测不同规划水平年各类用地情况,如表所示。
各水平年用地需求预测表单位:万亩1.3.4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评价①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根据不同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和需水量预测结果进行全县水资源平衡分析计算,结果如表所示。
各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表单位:万m3②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根据土地可供给量和需求量预测结果进行各规划水平年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计算,结果如表所示。
各水平年用地供需平衡情况表单位:万亩③水土资源供需评价由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表可以得出:①在不同规划水平年,保证率50%时水资源不但可以满足各行业需水要求而且有剩余,保证率75%时基本平衡,略有剩余,保证率95%时缺水较为严重,而土地资源在不同规划水平年均表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②农田灌溉面积的发展受水资源在山丘区与川道河谷区分布不均及山丘区地形支离破碎的制约,河谷区以自流灌溉结合井灌为主,以灌区节水改造与配套为核心发展节水灌溉,以节余水量扩大灌面;山丘区以提水灌溉、土地整理为主,以河水、井水或塘库蓄水为水源,以坡耕地为整理对象,加快工程的更新改造,实施新建工程实现灌溉面积的规模发展和水平梯田的蓄水保肥,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③各行业的用水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这与有限的水资源之间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因此加快节水改造,积极推广各类节水措施,以节余补不足是未来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由之路。
1.4小型农田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1.4.1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某某县由于没有大的拦蓄工程,水资源表现为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并存的局面。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 2.0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45.35m3,属于水资源紧缺地区。
由于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严重滞后,水资源浪费严重,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突出,缺水问题将成为影响全县粮食安全、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了确保全区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保障全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开源节流并重,发展节水灌溉工程。
1.4.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调配能力差由于资金等因素,水利建设欠帐较多,基本农田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发展滞后。
许多工程建设标准低,长期低水平维护,多年运行老化、失修,灌区配套不够建全。
全县现有的小灌区基本上为老灌区,始建于六七十年代的提灌、机井大部分设备老化、失修,超期使用,老化损坏严重,隐患多,效率低,能耗高,故障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
由于维修资金缺口较大,许多工程处于带病运行状态,效益难以发挥;自流灌溉保证率低。
一方面自流渠道均以天然河流为水源,无调蓄工程,干旱季节引水量不足,下游灌不上水。
另一方面田间工程不配套,渠系水利用率低。
由于部分群众对节水灌溉的认识不够,加之民办水利缺乏有效的投入扶持机制,制约了节水灌溉技术在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和群众自己出资搞节水建设的积极性。
1.4.3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机制有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某某县的农村水利水管体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和成效,总结出许多经验,但万亩以下灌区仍一定程度上存在水利工程设施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和管护责任不明的问题。
部分基层水管单位内部管理粗放、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
水费收入无法维持水管单位正常运转,职工生活难以为继,水利工程维修经费难以落实,造成水利工程没有发展后劲,工程长期带病运行,效益衰减,水管单位经营运行离实际情况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章重点县实施计划2.2工程建设与管理2.2.1 项目建设管理(1)组织管理为保证小型农田水利试点县项目有序的开展实施,由某某县政府牵头,成立试点县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成员单位包括发改局、财政局、水务局、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等单位,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协调和联络,在项目建设中,某某县水务局作为建设单位,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相关部门进行整合项目,协调资金,乡政府为行政推动单位,组织协调项目实施村,促进项目建设,在领导组的领导下,由项目法人牵头从行政上、技术上组成县、乡、村三级协调机构,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建设。
(2)技术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严格按照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试点县项目建设管理要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管理制、合同管理制、设计资质制、集中采购制、资金报账制、管理责任制。
县水务局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科学组织项目实施,切实加强指导监督,及时掌握工作进度、确保工程质量,督促落实工程管护责任,要从行政和措施上全面服务和管理到位,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本工程要通过招投标公开选择技术力量最强,施工质量高,管理规范和多年从事小农水建设的专业施工队伍,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严格组织、精心策划、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层层负责,分级管理。
要制定具体的方案,制定完成工程任务的工程措施、进度,指导工程质量标准,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咨询和提供培训服务,解决实际困难,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要认真记录,仔细分析,主动上报,妥善解决。
要严把技术质量关,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3)资金管理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管,认真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和报账制,真正用好每一分钱,实现资金与人员双安全。
为了将项目建设成为廉洁工程,我们在工程建设中将严肃财经纪律,设立项目治理专项帐户,由专职人员负责建设资金的使用,并且定期由局项目办公室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同时邀请审计部门或上级项目办公室定期对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确保做到专款专用,防止建设资金的挪用,将项目治理工程建设成为廉洁工程。
(4)质量管理在监理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将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制度,对工程建设的质量由项目办公室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时上报上级项目建设办公室,由上级项目建设办公室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复查。
同时实行行政和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度,对玩忽职守、弄虚作假的技术人员实行严厉的处罚制度,对工程所在乡镇负责该工程的行政人员建议由所在的乡镇或监察部门做出相应的行政或纪律处罚,确保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地完成。
2.2.2 项目建后运行管理(1)明确管理主体在开展工程建设的同时,要落实工程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责任。
结合本次项目建设任务类型,本次建设的管灌工程、喷灌工程和微灌工程由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产权归属于协会;田间机井等微型水利工程水管单位能够延伸管理的由水管单位管理,其它由农民用水者协会或联户管理,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建立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机制与体制,完善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工程管护管理制度和工程运行服务体系,促进工程的良性循环运行,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