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于婚姻观的调查报告引言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准备群体,婚姻与就业一样,将是他们将要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
新时期文化、观念的多元使得大学生婚姻观念也正处于波动和变化期。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而婚姻观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功等问题,从而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发展水平,进而影响未来的国民素质、社会的发展。
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对于正确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线,获得纯真、高尚的爱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项调查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内蒙古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婚姻观念及未来趋势。
也有利于针对相关问题指导与帮助大学生摒弃不正确的婚姻观念、树立健康婚姻观,走向更为幸福完满的人生。
针对目前涌现出的试婚、闪婚、毕婚、不婚等一系列青年人的婚姻新现象,将调查内容确定为婚姻主体对婚姻对象的选择标准和婚姻方式两个方面,进而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影响大学生婚姻态度的心理及社会、物质等各方面因素。
本次调查的总体为包头市内蒙古科技大学全体在校学生(不含高职);调查的样本规模为120人;每个年级(大一至大三)各调查20名,大四调查60名;调查的分析单位是个人;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为入教室及宿舍式访问;资料分析主要为数据分析。
这次发放120份问卷,回收率99%,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83.3%,其中大一学生的有效问卷16份,大二大三的有效问卷均为19份,大四的有效问卷46份。
下面就针对这些有效问卷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总结得出结论。
调查情况分析问卷数据资料分析(具体选项见附件)一: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恋爱是两个人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而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认可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
强调两性、配偶身份及“婚姻是家庭产生的前提”。
当问及生活中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时,有的人说恋爱就像一杯美味香浓的咖啡,婚姻则是剩余咖啡渣的咖啡杯;有的人说婚姻是对恋爱一生的允诺与守候;有的人则认为恋爱与婚姻是可以分开的,恋爱时找个自己喜欢的来谈,结婚时找个爱自己的来结。
可见大家对于恋爱与婚姻关系的看法各有不同,那么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们是怎样看待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下面的数据吧。
<表01>你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大学恋爱的最初动机查询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1 1.0 1.0 1.0友,觉得自己单身没面子弥补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28 28.0 28.0 29.0对学习、交往有所帮助14 14.0 14.0 43.0寻觅毕业后的结婚对象7 7.0 7.0 50.0出于真心,两情相悦46 46.0 46.0 96.0没谈过 4 4.0 4.0 100.0合计100 100.0 100.0本次调研先调查了大学生恋爱的最初动机。
有高达96%的同学都有谈过恋爱,只有4%的同学没有谈过。
对于恋爱的最初动机只有46%的同学是出于真心、两情相悦的;有28%的同学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的寄托;有14%的同学是希望对学习、交往有所帮助;寻觅毕业后的结婚对象的占有7%;只有1%的同学认为恋爱是觉得自己单身没面子。
从表格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都有经历过恋爱,但是对于恋爱的动机却具有不同的看法。
<表02>你觉得在大学里谈恋爱与婚姻挂钩吗?大学恋爱是否与婚姻挂钩查询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只是单纯的找一个男(女)朋友8 8.0 8.0 8.0 精心挑选,最后发展成为结婚16 16.0 16.0 24.0对象顺其自然71 71.0 71.0 95.0不挂钩 5 5.0 5.0 100.0合计100 100.0 100.0从表格中可以发现认为恋爱与婚姻不挂钩的只有5%,而精心挑选为结婚对象的也只有16%,居于中间态度的占有79%。
大学里谈恋爱有将近八成的同学都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恋爱与婚姻并不强求。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对于恋爱都不是很陌生,大部分人都有亲身经历。
在恋爱的最初动机方面大部分同学的差异也不是很大,有其一致性,有一部分同学是为了选择人生伴侣,但很多同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是出于真心两情相悦,或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寄托。
恋爱动机多样化成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点。
对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顺其自然成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的主流趋势,只有少部分的人认为恋爱与婚姻是可以分开对待的,在大学里谈恋爱为将来结婚准备的也只占有16%。
恋爱之后的结果是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们都比较无所谓。
二:择偶观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开始渐渐的发生转变。
之前看重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因素有所减弱,对方个性因素得到重视。
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更趋于多元化。
<表03>选择配偶的第一要素选择配偶的第一要素查询* 年级查询交叉制表计数年级查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合计选择配偶的第一要素查询家庭背景0 1 1 1 3外貌 1 1 3 10 15品质11 14 11 23 59学历 3 3 4 3 13能力0 0 0 5 5性格 1 0 0 4 5合计16 19 19 46 100从上面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择偶观中注重对方内在因素的占了82%,只有18%的同学以家庭背景和外貌因素作为择偶的第一要素。
三:婚姻态度<表04>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对大学生婚前同居或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查询* 年级查询交叉制表计数年级查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合计对大学生婚前同居或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查询很正常,支持0 2 3 9 14 无所谓7 10 2 24 43 坚决反对8 5 9 9 31 顺其自然 1 2 5 4 12 合计16 19 19 46 100婚姻本应是圣洁的,但是现代大学生对于婚前的性行为和同居行为有14%的同学认为很正常抱着无所谓和顺其自然态度的占有55%,只有31%的同学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表05>适合结婚的阶段适合结婚阶段查询* 年级查询交叉制表计数年级查询大四合计适合结婚阶段查询一毕业就结婚 2 2先同居试婚,再决定结婚 2 4先立业,再成家40 87我是不婚族 2 67 0 1合计46 100对于何时结婚87%的同学都赞成先立业再成家的观点,有6%的同学持不婚态度,还有少部分的同学希望毕业就结婚和先试婚再结婚。
<表06>对于各种流行婚姻的态度<表07>对于婚姻的看法对婚姻看法的查询* 年级查询交叉制表计数年级查询大四合计对婚姻看法的查询有情人终成眷属25 48是爱情的坟墓 1 4是获取事业成功的一种手段8 8是一种责任并为爱情提供法律11 39保障其它 1 1合计46 100从上述的表格中得出,现代大学生对于婚姻的态度呈多元化,愈来愈多的年轻人不喜欢结婚,调查发现,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非主流婚姻观,大部分的同学都不反对。
综合分析综上所述,现代大学生对于别人婚姻的态度比较冷漠,对于自己的婚姻观则比较趋向于物质和自私化,认为爱情是婚姻基础的同学不到总数的一半,且婚恋方程式逐渐复杂化,恋爱——婚姻——性行为的传统线性婚恋方程式已转变为多元的组合关系。
这说明大学生在婚姻态度上更注重于自我体验,外界因素对于婚姻的影响力减弱。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教育的忽视现代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于在校学生的婚姻观的教育并不比性教育强多少,许多人认为在校谈婚姻会影响到学习等。
教育者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不够,对大学生恋爱的期望值不高,教育精力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中的前瞻性和引导性欠缺,既缺乏传统道德观念的灌输,也缺乏现代婚恋的把握。
学校在婚恋思想上包容度不够,对新事物的反应能力不强,直接造成大学生婚恋行为薄弱。
2、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保留着贞洁观,而在行为上则效仿西方式的性开放,这样必然导致思想与行为上的偏差,给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矛盾和冲突,对于婚姻的态度失去了自我,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顺其自然及无所谓的态度。
在婚恋观上则出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元化色彩。
3、媒介的作用在媒介不断发达的当代社会中,有些影视文学作品只注重社会效益,置恶劣的社会影响不顾,对大学生的恋情、同居、性行为及社会婚姻中的婚外恋等现象大肆渲染传播,这种传播似乎暗示了大学生这些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致使大学生并不牢固的传统道德受到极大的削弱和瓦解。
3、个体缺陷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而少禁忌,任何一种对于固有事物的突破态势都容易赢得他们的认同,同时他们也把这些具有挑战意味的大胆行为当做彰显个性和标志成熟的标杆。
建议和对策:1、重视大学生的婚恋教育在大学里开设对于婚恋观的健康引导课程,把婚恋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要理直气壮的反对大学生婚恋观中的偏差意识和行为,积极主动的传播和引导大学生走向符合社会文明的主流价值观。
2、摆正爱情位置,提倡积极恋情爱情确实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爱情并不意味着你生活的全部,裴多菲著名的诗句阐明了人生的真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大学生的学业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未来爱情美满、家庭幸福的基础。
因此大学生谈恋爱应该掌握好尺寸,积极健康的恋爱,但要以学业为主,不要因为空虚寂寞,或是面子问题而恋爱,更不要我爱了就爱到眼中只有你一个其它一的切都看不着。
3、学校、家庭及社会合力教育学校、家庭及社会如果分开那么他们的力量都很薄弱,但是结合起来他们的力量将是无穷的。
家庭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学校教育能改变人的一些思想观念,社会教育则会引导一个人的观念的走向。
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及社会联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引导现代大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婚姻观道路。
参考文献:[1]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