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响乐鉴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鉴赏结课论文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交响音乐赏析》任课教师:***题目名称:《浅谈中国交响音乐发展—和西方文明对比》学院:经管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 12级金融学2班*名:**学号: ************** 评阅意见评阅成绩交响乐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symphony”,意思是“一起响”。

在16世纪时,这个名词指采用和弦性质的多声部器乐;17世纪,交响乐泛指各类刚从声乐独立出来的单乐章器乐、歌剧序曲、间奏曲等;此后经历了巴洛克、古典、浪漫、民族、现代等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与变革;古典时期的海顿创立了独立的交响曲体裁,成为交响乐中最庞大的一种器乐体裁。

交响乐的概念广义而言指协奏曲、组曲、歌剧和舞剧音乐、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曲等各种体裁;狭义仅指交响曲。

可以看到,西方交响音乐大致起源于16世纪,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就没有交响乐,只是说从这个时期开始交响乐真正走上了系统性的发展历程。

16世纪,正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明走出了漫长的中世纪,开始了全新历程。

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教会对人们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强,导致人们自主思考几乎成为不可能,这就导致了文艺发展的滞后。

而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就像储存多年的美酒出窖,刹那间就显现出一种难以阻挡的浪潮。

人们在文学、美术、音乐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但是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就显得时候滞后了。

从20世纪20年代起,萧友梅所作的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及黄自在美国学习时之毕业作品《怀旧》(1929),可视为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雏形。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交响乐的发展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30年代,和西方相比,晚了将近4个世纪,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结果呢?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交响音乐应运而生。

我们看同时期的中国,16、17世纪中国正处于明清王朝更替时期,虽然封建社会逐渐衰落,但是城市手工业阶层依旧不发达。

而西方,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工商业阶层突破教会限制,迅速的发展了起来。

交响音乐是指能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各种类型的乐队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的体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和交响合唱等。

交响音乐含有两个明显特征。

首先是这类音乐体裁和形式的特点,即交响音乐主要是为交响乐队而创作的较大型的作品及其演奏形式。

其次,就是这类音乐的艺术特性是具有交响乐性质的音乐。

所谓“交响性”就是音乐形象的塑造与发展最富于矛盾和对比冲突的特性,即音乐的戏剧性。

就一般来说,交响音乐以其擅长的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在多乐章宏伟的结构中,强调音乐主题形象的对比,善于调动管弦乐器丰富多彩的交响性音色和创造多姿新颖的管弦乐音响,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绚丽斑斓的社会生活。

从交响乐的特点来看,交响乐是具有一定的革命色彩的,交响乐特有的表现力能够反应出社会生活、反应出社会矛盾。

所以西方非常崇尚交响音乐,而在中国,在16、17世纪的中国,封建王权达到最盛的背景下,交响乐是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知道封建皇权统治被推翻,民族交响乐才开始真正发展。

交响乐在中我国当代交响乐在艰难和曲折和中经历了八十多个年头,在音乐观念和创作技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根据我国交响乐发展的自身规律与时代特点,我们将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9年-1949年)在中国交响乐初创时期,黄自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序曲《怀旧》,江文也的管弦乐曲《台湾舞曲》、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贺绿汀的管弦乐曲《森吉德玛》等都代表了这一时期的交响音乐创作水平。

这一时期的交响音乐,是以欧洲传统作曲规范为基础,在创作观念上顽强地树立起表现民族风格的信念,通过实践探索,中西音乐融合,开创了中国交响乐的道路。

第二阶段(1949年-1956年) 20世纪50年代的音乐作品多为生活风俗性题材,作品注重标题性,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富于浓厚的民族风格,如马思聪的《山林之歌》、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施咏康的《黄河的故事》、丁善德《新疆舞曲》、江文也《小交响曲》和《汩罗沉流》、马思聪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等。

在上述作品中,民俗性和神话题材占显著地位,音乐语言往往直接取自民间音乐调,总体风格注意抒情性、色彩性和民俗性场景,在美学上追求标题性构思。

在上述作品中,民俗性和神话题材占显著地位,音乐语言往往直接取自民间音乐调,总体风格注意抒情性、色彩性和民俗性场景,在美学上追求标题性构思。

第三阶段(1957年-1966年)这一时期的作品运用标题性的创作思维,在音乐风格的民族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代表作品有王云阶的《第二交响曲―抗日战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何占豪、陈刚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均为流传广泛的优秀作品。

第四阶段(1966年-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交响乐的创作与戏曲音乐相结合,交响乐的配器技术得到意外的发展,作品重在于表现环境、渲染气氛。

代表作品如交响音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钢琴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等。

第五阶段(1977年-1987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王西麟的交响组曲《云南音诗》、谭盾的交响乐《离骚》、杜鸣心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第六阶段(1988年以后)这个时期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作曲家对历史的深思,虽祖国命运和民族振兴的关注,抨射出当代人的高尚灵魂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思想深度或专业创作技巧的成熟,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代表作品如:朱践耳的《第二交响曲——百年沧桑》、罗忠熔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云之来》、刘瑗的《交响幻想曲——阿佤山的记忆》、谭盾的《道极》。

其中,从第五阶段以后,由于我国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我国和国际交流频繁,这也带来了我国文化的迅速发展。

但是在此之前,交响乐在中国的发展却起起落落。

这里有一个关于《梁祝协奏曲》创作背景的小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建国十周年的大背景下。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 0周年献礼"的口号,在校园里激起了一阵阵波澜。

白浪滚滚的长江上,一艘银灰色的船体在月光下驶向温州港。

船头甲板上,围坐着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几个同学,这就是以后中华乐坛的风流人物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等。

他们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其奋斗目标为,早日结束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

此刻,在去农村劳动的途中,他们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院党委的号召。

选什么题材好?同学们争论不休。

最后集中在3个题材:1、全民皆兵;2、大炼钢铁;3、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

船一靠码头,一封征求对以上题材意向的信,带着同学们的期盼,飞到上海音乐学院党委。

在温州的一个乡村,何占豪这天刚收工回到农舍,门口突然出现系党支部书记刘品。

他受院党委书记孟波的委托专程赶来。

刘品传达的选题意向,使何占豪吃了一惊。

孟波收到意向信后,毫不犹豫地在3个题材的"3"字打了一个"√"。

一个"3"被一笔勾动,横了过来,变成了""。

神奇的蝴蝶就此进入了胚胎发育期。

然而,何占豪和他的同学真正的选择是,搞一个全民皆兵或大炼钢铁的题材,第三者只是凑数。

这是我们当时对文艺不适当的引导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把社会主义文艺的功能视作配合形势的新闻宣传。

一大批仅满足于展现生活表象、直露政治倾向的作品,变成了宣传品。

诚然,一切艺术都是宣传,但一切宣传并非都是艺术。

鲁迅先生早就作过这样的提醒。

幸好孟波是清醒的。

如果他当时勾了前两者,也许就没有了今天的《梁祝》协奏曲,而前两个题材的作品多半会被历史"遗弃"。

在孟波决定调用陈钢的时候,措辞激烈的批评意见传到了院党委。

有人认为,陈钢父亲有"历史问题",向国庆献礼的重点创作,怎么可以让他参加?在院党委会上,孟波明确表态:"老子不等于儿子,为什么不能用?"他不仅"识才"、"用才",还敢"护才"。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当时多么需要这种政治上的信任与保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校园里传出另一种非议:"《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才子佳人加封建迷信","怎么能把这种东西向国庆10周年献礼?"为了使两位学生的创作情绪不受影响,孟波主动找他们消除思想疑虑。

《梁祝》虽是爱情故事,但宣传的并不是封建迷信。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抗争。

我们中国革命的任务之一,就是反对封建主义,推翻封建统治。

反封建的主题既然是进步的、革命的,就可以向国庆献礼。

听了这番话,两位作者坚定了信念。

我们可以透过这个故事看到很多信息,在古代中国,由于社会性质的问题导致交响音乐创作成为不可能,即便实在近现代,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交响音乐发展依然受到质疑。

就像梁祝创作一样,来自各个方面的阻碍险些把蝴蝶扼杀在茧里。

幸运的是,我们有着很大一批对音乐有着热切追求的大师们,他们不畏艰难,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交响音乐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在当今这个时代,意识形态,社会性质对音乐创作的影响越来越小,中国交响音乐终于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综上所述,中国交响乐虽然仅有近八十多年的历史,但它几乎浓缩地走过了欧洲交响音乐近三百年的发展道路。

中国交响乐走向世界的步子才刚刚迈开。

我们应该拿出能够表现当代中国民族气质和音乐水准的,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恩格斯语)的交响乐新作,以其独特的魅力进而参加世界交响乐的大合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