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老师心得模板高考的卷子是电脑随机分派到各阅卷教师的计算机上的,每个教师只能看到一道题,学生的姓名及考号等完全屏蔽。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阅卷老师心得,供大家参考。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十几天紧张而忙碌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活也已成为过去,回首这次高考语文阅卷的经历,我感到收获颇丰,对自己今后的作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
就此次高考作文阅卷与往年最大的变化在于从此取消了所谓的“保险分”,即切入分,如此一来,则高考作文成绩差异将由原来的不相上下一变而为天壤之别,高考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用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话就是“要利用高考作文阅卷的杠杆,彻底改变高中作文教学地位不高的状况,引起学生与老师对高中作文教学的足够重视,让种瓜的得瓜,各豆的得豆,种草的只能收荒草。
”此外今年高考作文均分与往年相比,应该要低到五分左右,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取消切入分,拉开差距的阅卷指导原则之外,便是今年的高考命题“品味时尚”存在偏离学生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问题。
虽其导向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应该无可非议,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时尚生活缺乏深入的体会和思考,很多学生对“时尚”这一概念的理解把握不准,导致大量学生作文偏题,沦入低分区。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阅卷中有以下三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或警惕:一、念念不忘经典,玩得走火入魔。
现在有不少学生言必称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而根本不管作文题目是什么,这些素材能否用得上,能否有效地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以为“死人饭”好吃,只要呈现出丰富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作文分就一定不会太低,其实大错特错。
用喻旭初老师的话说,“一个屈原摆平六年高考题是一件极其荒唐的事”。
今年高考中吃“死人饭”的作文基本与时尚不粘边,属偏题作文,分数低的可怜,不管语言内容再好,都过不了42分的“杠子线”。
应该说,这充分暴露了我们平时阅卷中重语言轻切题,重历史文化轻当今社会生活的弊病。
二、堆砌事例,生拉硬扯,不管三七二十一。
应该说此类问题每年都有,但今年尤为严重。
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乎三点:第一,审题不过关,对命题的概念内涵与结构把握不清,抓不住主次轻重缓急以及命题意图;第二,学生根本不熟悉时尚生活,没有什么切身体会,哪还谈得上什么“品味”;第三,很多学生作文功底太差,平时训练也不到位,只能靠背点作文素材来敷衍高考,说到底对作文重视程度不够。
综上三点,今年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堆砌事例,霸王硬上弓式的1说理、漫天随意式的贴标签等此类问题尤为突出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这也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重视作文基本功训练、审题训练及议论文的说理训练。
三、记叙文大都落入父爱母爱的窠臼,今年高考作文题不太适合写记叙文,这是众所共知的,也不能不说是此次高考命题的“小失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卷中对为数不少的记叙文也算是“另眼相待”了。
只是发现写记叙文的学生大都只将“时尚”当作入题的幌子而非贯穿全文的线索,很多学生最后干脆抛开题目在那里大谈特谈父爱母爱,自以为“文章一高尚,分数自然也不会太卑鄙了”。
这类现象今年特别普遍,除了写作品质不高之外,我想这也充分暴露出学生写作视野的狭窄。
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给我们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敲了一下警钟,应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鼓励学生拓宽写作视野,大胆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
此外我发现今年高分作文偏向批判性较强,语言恢谐泼辣的杂文,而此类文章是需要学生有新鲜丰富的阅读,对社会生活高度关注,对时代变迁十分敏感。
而这些是否也反映出我们平时语文教学方式的保守、单调、脱离生活,我不得而知,但的确值得深思。
当然,除了以上一些“重大发现”之外,此次阅卷中还有一些“小发现”,都是作文细节上的问题,在此,我略提一二,谨供参考了。
如作文开头乏味,入题太慢。
有的学生一上来就是套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学生干脆从社会经济发展再到社会稳定、时代进步、女权觉醒,最后再说女性也有追求美的权利,于是便开始追赶潮流,时尚了。
有的学生更夸张,一上来便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纵观我们人类历史长河,无论何时何地,男女老少,时尚始终是人们最爱探讨的话题。
”还有的学生一上来便卖弄一下文采,说一段华而不实,莫名其妙的话来妄图“征服”阅卷老师,全然不顾其中是否有必然联系,如“花开灼灼,梅艳芳菲;杨柳依依,风姿绰约;硕果累累,春华秋实;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此则曰古之时尚。
”再有,滥用排比等修辞手法,拼凑字数也比较常见。
总之,此次去南京阅卷应该说收获颇丰,所以纵然辛苦却也值得,我相信此次历练对自己今后的教学一定会有很多启发,如果还能带给同仁们一些思考与启发,那便是“额外收入”了。
最后,也再次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孙荣华2019.6.26高考的卷子是电脑随机分派到各阅卷教师的计算机上的,每个教师只能看到一道题,学生的姓名及考号等完全屏蔽。
为了保证高考评卷工作有序正常地进行,每份卷子都由两个以上的老师来评阅。
同时,每个题目都规定了一定的误差,如果两位老师评出来分数超过规定的误差,卷子最后将自动分派给组长进行仲裁。
因此,网上阅卷要比以前公平得多。
不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少题目平均改卷时间只有数秒或数十秒。
由此,迫使评卷人员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标准简易、阅题速度较快、评卷相对公平的方式进行评阅。
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是评卷工作的根本原则。
而评分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并非言之有理就给分。
为此,经历过近两三年高考阅卷的老师提醒考生:平常训练时要注意答题技巧,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规律一阅卷往往只盯住答对部分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暇顾及。
“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
而除了要点之外,改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
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对策答题也好,作文也好,一定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规律二第一印象好常能得高分据说,有这么一份作文试卷,由于开头写得非常漂亮,两位改卷老师都十分满意,都没往下看,不约而同就给打了50多分。
后来,卷子传到组长处,才被发现,该卷的作文其实只是写了两三百字。
高考改卷,由于时间太紧,很多老师不得不寻找捷径。
据说,有个别老师改卷只凭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常常就给打高分。
比如有的老师改作文,只是第一段看一下,中间看一下,最后一段看一下,分数打高打低全凭第一感觉。
对策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文,一个漂亮的开头可能就奠定了高分的基础。
在高考语文和英语作文改卷过程中,改卷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份试卷,如果写作上没有新意,就很容易流于一般。
因此,写得别出心裁、个性鲜明、出彩,也是作文拿高分的策略之一。
规律三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靠高考改卷电脑会将每份卷子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改,如果两人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改完的这份卷子就是有效卷。
而每位老师所改的卷子中有多少是有效卷,电脑会即时体现。
因此,在改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稳,不由自主会往某个分数段上打。
如果发现自己的有效率低了,就会慢慢往平均分上靠。
对策那么,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专业人士的建议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大多是文科的答题,特别是作文,因此,思路就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才能得高分。
规律四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给分。
因此,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
对策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出来,第二步才考虑句子的质量。
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我是一名从教数十年的语文老师,近年来大都参与了高考阅卷。
今年的阅卷场改卷非常严格,启用了现代化设备,严格按国家部颁标准,参照省里相应细则,每份试卷必须经小组长、大组长、质检组、指导委员严格检查,作文最后输入电脑看是否偏离标准,有问题立即返回纠正。
每个阅卷老师都按阅卷要求,心里装着考生。
给分有所依,扣分有所据,评分很公正。
”昨日,成都一位高考阅卷老师给本报发来稿件,传递了高考阅卷场的“第一手信息”。
这位老师还特别描述了阅作文卷时“震撼心灵的感受”———“……妈妈,题海猛如虎啊,我从早到晚苦战到傍晚回来你又把我关进小屋,我每天亲吻了凌晨才能休息,我的思维在模糊,智慧正离我躯体而去,你为何如此狠心?……”这是我在阅卷场上读到的一篇高考作文,题目叫《爱我的是母亲杀我的也是母亲》,文章写得很感人。
看完一篇篇作文,我的心灵被震动了,眼里湿润……当一篇篇作文经过我的手,单是那一串串题目就是一朵朵跳跃的浪花,就汇成了问的巨流。
如:《疑则生问》、《酒肉穿肠过问字心中留》、《该出口时就出口》、《人非圣贤岂能无问》、《人生自古谁无问》、《问为我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倾听问的钟声》、《五问慈母》、《叩问历史》、《不耻下问》、《与毛泽东研究战争》、《与鲁迅一道分析人性》、《问有源头活水来》、《问中乾坤大,怀中月夜长》、《学无止境问无止境》、《问出世间情为何物》《问出精彩的人生》、《问是我走向成功的阶梯》、《问和我一起长大》、《问则明不问则惑》、《永远的追问是永恒的绝唱》。
一些学生还有真情实感的问:《实话实说》、《问直叫人生死相许》、《迟到的问》、《生命不能承受之问》、《问天问地到底问谁》、《我问苍天还是问大地?》、《茫茫沙漠路在哪里》、《敢问人为何物》、《考场四问》、《梦访李白》、《天下英雄会是我吗?》。
有篇《与龙王讨论水灾》很有趣:“阎王老儿你为啥年年兴风作怪?从公元前602年周定王5年开始到1939年蒋介石扒开花园口,2540年间,黄河决堤1590次,大改道26次,平均3年两次决口,100年就有一次大改道,给我们带来多么大的灾难?今年好几次飓风与水灾,整个世界损失十几万生命?阎王回答:过去年代你们相互残杀,今天你们工业发达形成臭氧层,年年战争硝烟弥漫,尘埃落到我的头上,哪一天不使我发脾气?不过,我仍然欢迎人类的使者来谈判……”不少学生为创新放开手脚写信,写文言文、填词、写日记、写小说……应有尽有。
阅卷时,有时我会觉得,考生们简直是一群群不安分的小精灵,他们群情激昂,跃跃欲试,甚至有些“忘乎所以”,跳跃和突兀的思维和语言令人惊叹。
然而,能打动笔者的好作文并不多,不是内容不健康,就是没有审准题,没能够揭开谜底。
我略略思考懂得了:是因为话题再熟悉不过,平时没引起注意,提起笔来发现满脑子都是问题,不知从何下手,反而没了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