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政法大学 刑法总论课件-教案(7)
中国政法大学 刑法总论课件-教案(7)
课堂讨论:司法考试题 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他人偷花,在花房周围 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 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 度是什么? A. 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答案: B
B. 间接故意 D. 疏忽大意的过失
三、故意的认定及推定
故意的认定—— 一般而言,并不困难 例如,张三与李四有仇,早有杀死李四的想法。一日, 张三从镇上买来杀猪刀一把,并在部分村民面前扬言 要宰了李四。又一日,两人争执,张三火起,回家拿 来杀猪刀。。。 很容易认定张三有直接故意——世代有仇、买刀、 村民证词
D.对于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要区分两种对象是否体 现相同的社会关系而进行分类处理
答案:A
D
B、C 选项错误
解析:B C两个选项没有坚持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对象错误总结 如果行为人在行为过程中预想的情况与实际发生 的情况不一致,也即行为人在对事实发生了错误认 识的情况下,对行为人的罪过是否有影响? 对该问题的解释,有两种学说,其一是“具体符 合说”,其二是“法定符合说”
问题:崔某的行为性质如何认定?
【审理】一审法院认定崔某犯故意杀人罪,鉴于其 有自首情节,从轻判处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 利2年。县检察院以法院量刑过轻为由提起抗诉。 二审改判死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二审判决反映了法院量刑的一般标准
【提示与讨论】 本案定罪的要点是对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故意的 认定。对于这类案件,如何判断行为人的故意内容, 增经是一个长期困扰司法部门的难题。 ● 现在的做法: 对于携带刀具,动辄行凶捅 刀子,不计后果,难以确认是杀人还是伤害的, 以结果论————实务部门的学员不认同!
2、假想有罪为无罪 ( 消极错误 ) 大义灭亲 —— 法律错误原则上不免责,但实 践中一般认定为情节较轻
例如,好心办错事 ——教务长拆信—— 量很大, 后来被告发,被认定构成侵犯通信自由罪。教务长表 示,是为了孩子们的学习考虑,如果知道。。。。。 教务长对自己行为的认识(不违法)与该行为的法律 意义(违法)不一致,他的行为就属于:法律错误中 的消极错误—— 误认有罪为无罪
or
放任
行为危害
1、直接故意:明知会发生,并希望。。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明知会发生,并放任。。的心理态度 3、间接故意的表现形式—— 3种 (1)行为人追求一个犯罪结果,而放任另一个犯罪 结果的发生——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认定 例如,甲男有外遇后,咖啡里放药,妻子未遂,但毒 死了客人 例如,山西笨媳妇毒杀公婆、丈夫案 ——典型的同时具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案例
A.“具体符合说” ——该说主张,认定犯罪故意必须是犯罪人的主 观认为与客观实际达到具体一致的程度 例如,甲想杀乙,但误将丙杀死—— 如果按照 该说,行为人甲杀死丙属于过失致人死亡,未杀 死乙则构成杀人未遂
B.“法定符合说” ——该说主张,在发生对象认识错误的情况下,如 果行为人预想侵害的对象与实际侵害的对象属于同 一法定犯罪构成范围,不能阻却行为人的犯罪 故意。 反之。。。。
B. 异类对象错误 ——指行为人实际侵害的对象与误 认的对象在性质上不属于同一类 例如:打猎时,误将过路人当成兽而杀害 评价:人与兽不属于同类性质,行为侵害的客体因此不同。行为人故意
的内容是狩猎,并不想杀死路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失,则属于意外事件——野猪案例 如果无过
C. 对象自身性质错误 ——指行为人对行为对象的性 质或者情况有错误认识 例如:意图射杀仇人甲,但实际上甲已经死亡; 例如,黑灯瞎火情况下,误将穿花衣裳的男人当女人 强奸;例如,不知对方为现役军人妻子而与之同居 评价:1、前两种认识错误不影响行为人故意性质,构成各该
第二节 罪过形式——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14: 明知自己的。。,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发 生,因而构成犯罪的, 是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 罪的心理态度 (一)认识因素 对 “明知”: 对构成要件事实 +
(二)意志因素 希望 性 二、故意的类型
答案:
3、对罪名、处罚的误解 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的罪名、处罚有错误认识
● 小结 —— 处理原则 法律(认识)错误的上述三种情况,无论哪种认识 错误,均 不影响定罪和量刑 (三)事实错误 (构成要件错误) ——是指行为人主观认识与实际发生的事实情况不一致 从发生错误的原因和现象的角度,可将事实错误分为: 四种 1、对象错误 2、打击错误(不属于认识错误,行为误差) 3、工具错误(手段错误) 4、因果关系错误
1.对象错误—— 同类、异类、自身性质 2.打击错误(行为误差)——枪法不准 事实错误 3.工具错误(手段错误)——工具不能犯(未遂) 1.事实未发生,误以为已发生 4.因果关系错误: 2.事实已发生,误以为未发生 3.已,知,但对原因有误解
1、对象错误 概念——是指行为人对行为对象的认识与实际情况 不符合 具体又包括下面三种情况: A. 同类对象错误 例如: 行为人意欲杀乙,误将甲当成乙杀死。 评价:
2、打击错误(行为误差、对象、目标打击错误) ——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由于失误而致使实际侵害的 对象与行为人意图侵害的对象不相符合 例如,枪法不准: 欲杀甲,见甲与其妻林中散步。。 处理原则——采法定符合说。 只要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就不影响犯罪的既遂。 实际上,行为人并不存在认识错误,只是行为误差 【经典案例】 被告人吴某一天酒后到其叔父家索要欠款,后者 没有钱还。发生口角。酒后,自控力差,他到其父亲 家里拿了一根木棒(长140厘米,直径10厘米)。。。 后到村委会自首
(二)法律错误 (违法性认识错误) ——指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有错误 的认识。 “不知法不免责” —— 法律一旦公布施行,就 推定每一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知道之 包括三种情况
1、假想无罪为有罪(积极错误) 例如,在家看黄碟; 卖淫嫖娼; 虽然行为人主观上有违法意识,但并不改变其行为 的合法性 郭翔老师名言 哈尔滨卫生局 【案例分析】 甲的朋友外出打工。。。。。。心里很不平静, 重要的是,自认为构成了重婚。思之再三,还是去 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问题: 警察应当如何处理这个投案自首?
案例2:
21岁沈某卖淫盗“伯爵牌”手表案
行为人在沈阳一家高档宾馆某房间做完生意 后,。。并乘嫖客不注意之机,将嫖资旁的“伯爵 牌”18K金表顺走。。。。。。手表价值15万元。。。
【问题】 沈某是否构成盗窃? 如果是盗窃,应根据沈某 认为的600-700元来量刑还是根据手表的实际价值 来量刑?
【典型试题】关于对象认识错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欲放火烧死王某,因认错了房间,误将李某烧死。 甲仍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乙在打猎时,误将远处藏在草丛中的儿童当成狐狸 打伤。对乙应当按实际情况依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C.丙欲杀死仇人黄某,即隔着窗户向躺在沙发中的黄 某开了两枪。没有想到,黄某此前已经被被人杀死了。 由于杀的是尸体,丙不构成犯罪
问题:行为人构成什么罪? 【提示】 这是一件典型的打击错误的案件(又称行为误差)。 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的辨认无误,只是由于行为发生误 差,以至于实际侵害了预谋打击对象以外的对象 审判: 一审判过失致人死亡罪;检抗诉,认为是故意伤害 二审改判故意杀人罪 个人看法: 某省高院对行为人故意内容的认定更加符合情 理,也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为什么?
刑事司法学院刑法所
徐久生 本科生邮箱:beispiel@
第六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 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罪 过(故意、过失)、犯罪动机和目的等心理因素
二、罪过责任原则 没有罪过就没有犯罪,也就没有刑事责任,是刑法 的重要原则。 该原则是反对“结果责任”、“客观归罪”的产物 ● 罪过责任原则意义重大。因为在罪刑法定原则被。。 处罚故意行为,处罚过失行为属例外
●通常情况下人的意识与意志是统一的,意识是意 志的条件,意志是基于意识的内心决定,也叫决意。 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发生认识错误,就可能影响到意 识与意志的统一,进而可能影响到犯罪故意的成立
认识错误
积极的错误(误认无罪为有罪) 法律错误 消极的错误 (误认有罪为无罪) 对行为在罪名、量刑等方面的误解 (不改变行为性质) 对象错误--同类、异类、自身性质 事实错误 打击错误(行为误差) 工具错误(手段错误) 因果关系错误
例如,甲想杀乙,但误将丙杀死。 如果按照此说, 由于乙和丙都是人,都是故意杀人罪的对象,因 此,。。。
例如,甲想杀乙,但误将乙家院子里的小驴当作乙 杀死,因为人和驴不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范围,则甲 构成杀人未遂 ●老徐评价: 1、具体符合说——对成立犯罪故意的主客观一致性 要求太高,过于复杂,且不符合公平正义 2、法定符合说——简单实用,且符合公平正义
课堂讨论: 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 止在征得该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甲男在 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该幼女发生了性交行为。甲 男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A. B. C. D. 是通奸,不构成强奸罪 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 B 法律错误,构成强奸罪
(2)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结果,而放任一个犯罪 结果的发生。 对于犯罪结果的发生,行为人是间接 故意 —— 也较常见 例如: 公园打鸟,公园游人多
(3)“突发性” 事件
行为人虽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希望态度,但不计后 果,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实践中一般被认定为间接 故意 ●在司法实践中,突发性的故杀与伤害致死难区分 例如:甲乙夏日在马路边喝啤酒。。。。。。。 问题: 如何认定行为性质?
但犯罪故意毕竟是人的心理活动,有时候并不那么容 易认定!
【典型案例分析】 田某某(另案处理)在昆明给在广州的陈某某 买了5000克鸦片,正愁无法运到广州,听说本公司 小李想去广州旅游。。。衡阳站转车时,觉得有麝 香味。。。。。 【审理】 检察院以李某运输毒品罪提起公诉。法院以李某运 输毒品罪作了有罪判决 【提示与讨论】 本案的焦点在于李某是否有运输毒品的故意,而认定 有无运输毒品罪的故意,又取决于李某对自己所捎带 的物品为鸦片有无认识。 在该案上,司法机关实际上是有两种相对的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