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工作坊”建设方案
为整合优质资源,创建全员育人机制,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经研究,决定试行创新创业“工作坊”制度。
具体方案如下:
一、基本概念
“工作坊”之“坊”,即“作坊”,为动手实践之处。
“工作坊”即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水平和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新型实践基地,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综合教育的场所。
二、建设目标
工作坊建设采取“整体推进,分布实施”的策略。
2013年,建成5个工作坊;2014年,建成10个工作坊;2015年建成10个坊。
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充实内容、完善管理,逐步建成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多元个性发展需要的新型实践基地。
三、建设内容
目前,计划建设以下四种类型的工作坊:
1.通识类:面向全院学生,以人文社会科学、数理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培养,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
2.创新类:面向全院学生,以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项目为主。
3.专业类:面向某个专业,以专业技能培训和开展社会服务为主。
4.综合类:兼有上述各项功能的工作坊。
四、运作模式
目前,工作坊计划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运作:
1.团队式运作
针对通识类工作坊。
由学院统筹安排,组建教师团队,尽可能覆盖所有学生。
2.项目式运作
针对创新类和专业类项目。
项目既可以由指导教师给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
提倡跨专业、跨年级设计项目,每个项目均配备指导教师。
所有项目均组建团队,以团队实施项目。
3.自主式运作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经过必要的相关培训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策划、设计、开发、培训、营销等。
五、组织保障
(一)工作坊实施学院一级管理,学院为工作坊提供以下基本条件:
1.必要的场地、网络、办公桌、工作台、文件柜等基础设施。
其中,场地可与相关的专业实验室相结合。
2.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咨询、指导和培训。
(二)教科办、学工办(团委)、后勤办、财务办、党院办等成立联合工作小组,积极推进工作坊的建设,协商工作坊的建设方案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六、激励措施
(一)工作坊配备指导教师和必要的管理人员。
工作坊的指导教师每学年减免适量的教学工作量。
(二)参加工作坊活动,达到一定的活动时间,经指导教师认定后可以计算适量的选修课学分。
(三)具有市场前景的工作坊项目,经过适当时间的培育,经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可作为创业实践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园。
七、附则
(一)本方案由教科办、学工办负责解释。
(二)本方案自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
201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