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的变化问卷调查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调查结果整理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45份问卷,收回42份,在其中选取了40份1950年至2000年出生的被调查者的问卷,被调查者大多为哈尔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中等。
以下按照题目次序,对每项内容进行整理:
◆第二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俗文化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一个传统节日,它存在的意义不容忽视。
但是近几年来,人们普遍感受到春节饮食因追求豪华美味而过于油腻、铺张;春节活动为达到娱乐效果而流于单调、俗套;人们对于春节的重视程度在降低,春节的短短几天假期也往往被工作占据。
旧时的春节虽然没有这样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每到一岁将尽那股浓浓的“年味”却使很多人怀念感慨。
春节民俗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一点一滴的改变是否会影响今后春节的发展?下面我们就从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Ⅰ.饮食
第二题:多数年代的被调查者都是从10-20岁起就开始帮家里准备年夜饭了,这一结果到“80后”仍没有变化,说明人们参加春节筹划不仅早,而且普遍;而90年代出生后的人更是在0-10岁就开始,且不论能帮上多少忙,但这种现象说明大多数人对于春节仍保有热情,每个人都盼望过一个热热闹闹、快乐难忘的春节。
但是在70-80年代后出现了“偶尔”和“从未”的选择,说明部分人群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对春节有所忽视。
第四题:随着时代的推进,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瓜子花生等零食在逐渐被干果、小食品取代;海鲜、鱼类、肉类食品逐渐成为过年的主菜。
人们饮食的改变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但正是因为饮食种类、数量上的丰富使得人们感觉“过年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因而导致人们对春节的兴趣减少。
但令人振奋的是,许多春节特有的食物,比如说饺子、汤圆、春卷、年糕等并没有从人们的餐桌上消失,反而广受欢迎,说明春节民俗在饮食文化上的传承还是颇为深远广泛的。
Ⅱ.娱乐
第五题:70-90年代出生的人们过年的时间最长,大概是7-10天,而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却呈两级递减趋势。
本问题的最初目的是想探寻人们日渐忙碌焦虑的生活对于传统民俗的影响,由此看来,人们用来过年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半个月,而这些时间多数用来消遣、娱乐,这样很多传统活动如祭天、祭祖都无法举行了。
虽然如此,由于现代人信仰、习惯的改变,生活、外界的需求,许多传统活动也只能删繁就简,甚至被时代淘汰。
第六题:由排名次序可看出,放烟花爆竹这一普遍受到儿童欢迎的春节活动是怎样升至谷峰又跌落谷底,看电视(春晚)是怎样稳坐第一把交椅。
在60-90年代,与伙伴们游戏还是过年的一种好方式,受喜爱程度也很高,但是由于子女独生、家家闭户,这种儿时的快乐已经再难寻觅。
麻将、扑克虽然有趣,日久也会心生厌倦。
但是,聚会聊天这种新兴的过年方式带来了新的希望,许多人在享受这这种沟通的快乐。
虽然从古时候传承下来的娱乐方式都已经被现代产品所取代,但是我认为,过年最重要的是要过出年的感觉,过出年的味道来,因此这种新方式应当得到发展和发扬。
Ⅲ.态度
第七题:这是一道选择题。
近一半的人选择了“一年不如一年了,过年只是图个团圆”,但是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选择了“没感觉有什么变化,但还是盼望、喜欢过节”这个选项。
由此看来,人们对于春节的情感虽然变得淡薄了,但是仍在向积极的一方倾斜。
第八题:问题中所列的不是全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真的有太多可以说是美丽珍贵的传统民俗被遗忘和忽视掉了。
也许这些活动带给我们的快感不及电视网络,但是一个真正的春节,应该是少不了这些的。
第九题:此题只有三个选项,“古老习俗,千年不变”的选项过了半数。
这表明虽然春节的民俗有所变化,但是要撼动春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还是十分困难的。
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春节的历史,即使过节的形式有了变化,重要的是要坚守住春节的精神根基,守卫春节的文化价值。
第十题:每份问卷都有自己的答案,综合每份的要点总结出这四条原因。
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矛盾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最好的解释只能是人们若太专注于物质,只能使精神的园地荒芜;人们若用心塑造灵魂,物质也只能退居其次。
春节对于生长在这片祖祖辈辈传承来的土地上的人们来说,真的不应该只是几个胡吃海喝的日子,一段恣意挥霍的时光,春节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个文化的符号,让人一想起来春节,就同样能够想起故乡的老树,屋檐上的雪,父母亲温暖的笑纹,红红的中国字,软软的一颗恋家的游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