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讲辨脾病证候刚才有的同志提到原来有个痰浊阻塞,为什么现在没有提痰浊阻塞了?我们现在讲的这些证型,都是比较规范、比较标准、比较常见的,按照西医说就相当于西医讲的证型,实际上临床上的证可能还有很多,就没有讲那么多了。
我们讲心的时候,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血两虚、心阴阳两虚,可以组合很多的情况。
原来有一个痰浊停肺,痰浊我理解就是痰,首先应该是痰,寒和热不明显的时候,有的时候它既不是寒痰,也不是明显的痰黄、也不是热痰,也没有热—发热、口渴、舌红的表现,也没有舌淡、脉迟—寒的表现,痰(是)肯定的,证素里面只有一个痰和一个肺,要形成这四个字,那就是痰浊阻肺,寒热没有明显的表现,痰浊阻肺,这个证型可以的,我们现在要恢复这个证型也是可以的,现在肺的十个证,不可能把肺的所有的证都讲全。
肺热炽盛可以一个,痰热一定有咯黄痰,现在就把它独立出来了,咯黄痰不明显的时候我就叫作肺热,已经有痰很明显了,又痰黄了,就叫作痰黄壅肺了,临床辨证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至于说原来讲,痰是清稀的,就是属于寒痰;痰是黄稠的,就属于热痰,这个话不能成立,痰都是稠的,不存在寒痰就是清稀的、热痰就是黄稠的,痰都是稠的,清稀的就是饮了,严格地说就是饮,辨寒热是从它的颜色上,颜色上黄的就是热痰;颜色上是白的就是寒痰,如果说又是白、又很清稀,那是寒饮,严格说是这样辨的,所以不要认为寒痰就是清稀,热痰就是黄稠,这个稀和稠不能够作为寒痰、热痰的区别,凡是痰都是稠的。
第三节,讲辨脾病的证候。
脾病的证候,它的生理上,要注意几个,解剖和生理:这都是《中基》应该讲过了的,我们不讲了。
注意一下脾的特性。
脏腑的特性这个概念,这也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我们那时候讲《中基》的时候也讲了,每个脏腑它的功能,除了功能以外,还有它的特性,肺性肃降,六腑之气皆降,脾性主升,肝性主降,肾性潜藏,这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在《上海中医杂志》上面发表的,七十年代以前。
脾的特性要请大家注意,脾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气主升,一个是喜燥恶湿,它喜欢什么?这就是它的特性。
规定了脾气主升,所以气下陷的证要归属于脾,脾喜燥恶湿,所以湿的证经常是归属于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没有说诸水肿满皆属于脾,就强调了湿归属于脾。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湿归属于脾,为什么?就是因为脾有一个喜燥恶湿的特性,这是中医认为,这是脾的特性。
脾的病变范围:它的变化范围,一个是运化迟钝,脾主运化,这个运化主要是讲水和谷—食物和饮水,运化迟钝以后一方面就出现吃的东西、饮食不能很好的消化,在这里更重要的,如果按照现在的观点、更确切的一点,它更主要的是个吸收,消化恐怕主要是讲胃肠、胃,而吸收,胃就没有讲它了吧,吸收,应该说主运化主要是一个吸收不良、吸收功能减退,如果说消化吸收排泄,消化属于这个功能,脾运化迟钝就出现了水谷不化、化源不足、水湿潴留,所以这方面—化源不足、营养物质不足,就是吸收功能减退,营养不足以后就出现营血亏损,营养物质不足,生血无源。
还有一个,根据脾气主升的特点,所以它又容易出现清阳不升,清阳,上次讲过,清阳是什么阳啊?哪一种阳叫作清阳啊?它怎么升的啊?实际上就是根据了中医脾气主升这个理论,升的肯定是好东西,不会是浑浊的东西、要排泄的东西往上升,所以叫作清阳—清的阳气、好的东西、营养物质,清阳是指的什么清阳啊?就这样跟它解释,肯定不是一个浑浊的、不好的、要排泄出去的东西,所以它是清轻之气,清轻的是一种阳气、营养物质,所以叫清阳。
清阳不升,统血失职,脾主统血,根据这些,这就是脾病的范围,这些范围完全是根据脾的生理功能来的。
出现什么症状呢?最常见的症状是腹胀隐痛,肚子胀,它的运化机能迟钝了。
脾到底是指的什么脏器?这不是我们要回答的,是《中基》要回答的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脾的问题恐怕更主要的是讲的小肠,小肠很长很长、几米长啊,小肠的功能主要就是吸收,消化吸收,胃已经独立是一个脏器了,小肠过去就是说它分清别浊,分清别浊是什么东西啊?实际上就是把营养物质分出来、吸收掉,把不是营养的就排到大肠里面去,是这个分清别浊,就是把营养物质、好的东西、精华的东西分出来,吸收。
我认为脾的病,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讲的小肠,临床上相当一部分证候,实际上是发生在小肠上,主要是小肠的问题,小肠就是在肚脐周围腹部这个地方,小肠的功能减退,古人认为是脾的功能减退,那就出现腹胀,隐痛。
不欲食而纳少,纳少除了与脾以外,和胃有关系,但是由于消化吸收不好,下面没有消化吸收,给了你,你都没有消化、没有起作用,我还给你干什么,这是胃纳减退。
或者是腹泻便溏,这种腹泻不是新起的,新起的我们就说是肠子的问题,长期的、慢性的腹泻、便溏。
浮肿,身重,因为脾主湿,运化水湿,喜燥恶湿,所以浮肿、身重可以,实际上这个浮肿严格说应该是湿,而不是肿,因为湿看不着,可能就显得胖,体胖、身重这种情况。
脏器下垂是清阳不升的表现。
慢性出血是脾统血失职的表现,是讲的慢性出血,这就是脾病的常见证候是这些。
我们看《难经·16难》里面讲:“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病,无是者非也。
”《难经·16难》对五脏病变的证候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哪些证候是在哪一个脏器,你看这些证候归结得好不好啊?腹胀满—脾有病的时候腹胀满吧,食不消—吃了的东西不消化,体重,什么问题呀?有湿吧,脾为生湿之源吧,怠堕、嗜卧,都是什么问题呀?有湿可以怠堕吧,懒惰、想睡觉,身重、体重,这是不是一方面有湿、一方面气虚呀?四肢不收,实际上是讲的四肢不举、四肢没有劲、乏力,四肢不收并不是说脾有病的时候四肢就是张开的,我的理解,这个四肢不收实际上是肢体没有力量,就是乏力的表现,“有是者脾病,无是者非也”,是不是把脾的主要的症状讲到了?当然它(还有)一些症状没讲,便溏、腹泻没讲,应该脾的症状有个最典型的—腹胀、便溏、腹泻,李东垣也讲:“脾病则怠堕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溏泻”,就补充了这个问题了,就把《难经》里没有讲到的地方补了上来,大便溏泻,这样是不是把脾病一些主要症状、脾虚有湿的主要症状归纳了一下。
它的病理:注意两句话,我们讲肺的病理基本是三句话—肺失宣降,肺为贮痰之器,外邪容易犯肺,三句话。
我们讲脾的病理的时候,突出两句话:气虚为本,湿困为标。
脾为生气之源,脾虚生湿,生气,气血生化之源都在脾,所以气虚是脾的一个本质性的证候,脾的虚证是个气虚证,脾的实证是个湿困,也就是说脾的病主要是两方面—虚是气虚、实是湿困,这两方面的证候。
虚是什么问题呀?可以因为饮食、劳倦、思虑伤脾、病后失调所导致,原因有这一些。
《难经·49难》讲“饮食劳倦则伤脾”,王旭高“思虑伤脾之营,劳碌伤脾之气”,饮食、劳倦、思虑,这是导致脾虚的常见原因,饮食、劳累,现在恐怕这种强体力劳动,又没有吃的、又要干体力劳动,这种(人)少了啰,应该说脾气虚的少,但是思虑也可以伤脾呀,思虑伤脾之营,劳碌伤脾之气,实际上讲了思碌伤脾之营,这个倒不见得,但是思虑和劳碌、饮食,这是导致脾气亏虚的常见原因。
证候:虚证有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
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前面是脾气虚,如果还有怕冷就是脾阳虚了。
实证是由饮食不节和外感湿邪,导致实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饮食伤脾,饮食可伤脾,一个是湿邪,常见原因这两个。
它的证候,张景岳讲:“风寒湿热皆能犯脾,饮食劳倦皆能伤脾”,还是讲的这个问题,“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里面,湿属于脾,脾喜燥恶湿,所以脾的一个特点是湿困为标。
它的证候可以是湿偏热,就称为湿热问题,湿偏寒就是寒湿问题,形成两个证候。
第一个,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是讲的脾的运化机能减退了、失职了,脾失运化所出现的虚弱证候。
什么样的证候呢?有什么表现呢?你怎么知道它是脾气虚失运化呢?就是根据它的症状表现来的,脾的症状六个字必须掌握,哪六个字?食少、腹胀、便溏,有的还加一个隐痛,隐隐痛,食少、腹胀、隐痛、便溏八个字,但是最常见的我们是食少、腹胀、便溏六个字,请大家掌握。
《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痛肠鸣,飧泄食不化。
”经常表现的是这几个症状,这种症状现在有的叫作吸收不良综合征,西医有这么一个综合征,就是认为脾吸收不良,吸收不良引起营养物质不足、蛋白减少,它所讲的那些症状表现就是讲的这些表现,吃东西吃得少,肚子胀,肚子里面隐隐地痛,大便是稀的,西医没有这样一个病,它叫作吸收不良综合征。
并且由这个食少、腹胀、便溏引起全身的营养不足、贫血、蛋白减少,这一点是脾的功能引起来的、是肠子的吸收功能引起来的,吸收不良。
脾的症状—食少、腹胀、便溏,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说是脾气虚,应当还有气虚的表现,讲了气虚,八个字—气短、乏力、神疲、脉弱,八个字吧,一定把这八个字掌握住,也可能那个病人他只有六个字,也可能只有乏力、神疲、脉弱,也可能没有气短、也可能没有神疲,但是常见的气虚证是这几个症,气短、乏力、神疲、脉弱,加上食少、腹胀、便溏、隐痛,掌握这十六个字,脾的证候大体跑不了多少远了,有了这十六个字,基本可以说是一个脾气虚了。
这十六个字如果全部都具备,你还不诊断是脾气虚?有问题!诊断得不标准,十六个字全部都具备,食少、腹胀、便溏、隐痛、气短、乏力、神疲、脉弱,这十六个字全部具备了,还没有诊断出来是个脾气虚,这不是糟糕吗!还有,它可以出现一些水湿的症状,因为脾除了运化食物、吸收营养以外,还有一个运化水的问题,如果水得不到很好的运化,可以出现什么问题呀?胖,甚至有一点肿,或者是白带增多,这些症状我们说是或见症,或者是比较次要的、比较轻的症状,主要的要诊断脾气虚,有前面的那十六个字,可能没有十六个,有的病人可能就只十二个,甚至只有十个,那是可能的,那十个字可能都有,再是有的病人可能有点胖,因为我们讲了“胖人多痰湿”,痰湿是哪里产生的?是脾产生的,所以它可能出现这个表现,这是或见的、次要的、比较轻的,这两个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是或然出现了,这就是脾气虚。
为什么会导致脾气虚呢?我们前面脾虚的原因已经讲过了,饮食、劳倦、思虑可以伤(脾)吧,除了这以外,长期的呕吐、腹泻、年纪老了、体质虚弱了、生病以后没有调养得好,等等,导致脾气虚弱。
为什么出现这些症状?它不能够消化吸收,不能够运化水谷,这些问题吧!气血生化无源,不就用那些话去解释就行了吧。
请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一个证型—脾气虚,是脾虚的本证,就是说它是一个基础证,任何证都是以脾气虚作为一个基础,这是讲脾的病,脾病的一个基础的证候,大家都共有一个证候,凡是讲脾有病的时候,往往都有这个证—脾气虚。
阳虚是什么问题啊?脾阳虚,我们以后学脾阳虚,就是因为脾虚了,有了寒冷的表现,就认为是脾阳虚啊;血虚,为什么会导致血虚的啊?气血两虚,为什么会血虚的?因为脾气虚了营养不足啊,气不化血,营气亏虚;为什么气陷?气陷还是气虚,还是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不统血也应该是气不摄血;生痰湿,为什么生痰湿啊?因为脾不能够运化水湿,运化迟钝,你说是不是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