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0:喧嚣的网络流行语是时代的鲜活印记
2010年12月29日07:03:1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3版
新华每日电讯“盘点2010”系列评论之七
网络流行语是我们记录时代的一种方式。
2008年,我们记住了“囧”“打酱油”和“很黄很暴力”;2009年我们记住了“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记住了“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记住了“不差钱”和“躲猫猫”;2010年即将过去,诸如“神马都是浮云”“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之类的流行语,仍然很“给力”地穿行于我们的日常话语中,仍然钩沉着这一年的国民记忆。
创造网络流行语的过程,是一场由网友和媒体共同参与的话语狂欢。
或者是媒体的某些报道本身就具备流行潜质,个别新闻要素被网友当作了指称整个新闻事件的标签,比如河北大学校园飙车案中的那一句“我爸是李刚”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恨爹不成刚”;或者是网友将日常生活经验赋予网络语言的形式,并通过网络传播和媒体后续报道而推广开来,比如贯穿整年的“蒜你狠”“姜你军”“煤超风”“苹什么”等;再或者,一些网络热词和网络语言的蹿红与沉寂本身就没
有清晰的时间线索和传播路径,而是在不知不觉就引领了互联网络的话语风尚。
网络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去权威”“去中心化”的传播场域,任何一个普通网友都可能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由微博、博客、论坛等便捷的传播途径,网络语言可以在瞬间传遍大江南北,这种自由言说的快感和参与式体验,正是吸引大家为网络词语库添砖加瓦的原始动力。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更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重构了我们的日常话语体系。
在那些不了解网络语言的人眼中,诸如“神马都是浮云”这样的表述不仅不符合语言规范,连最基本的构词逻辑都没有;但在那些熟知网络语言的人看来,这些词宛如一种新式的社会方言或接头暗号,使用这些流行语能够获取一种身份认同,进而使自己不至于“Out”(过时)或者成为网络时代的“杯具”。
和前些年相比,如今的网络流行语的流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早期的“酷”“顶”“盖楼”之类的词条现在很难成为流行语,而那些与重大新闻事件和显著社会现象结合的话语表达往往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过去一年间,“神马都是浮云”的背后是轰动一时的“小月月事件”,“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绑定了腾讯和360公司的纷争,“恨爹不成刚,恨娘不成玉”则分别指代河北大学飙车案和宁夏吴忠青年举报“官二代”遭“跨省追捕”事件,多数网络流行语都与具体的新闻事件相关。
这种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时代印记和社会基础,它反映的正是国人日益增强的知情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
从这些词条中,我们或能解读出物价飞涨的民生焦虑,或能体察到对权力无忌的不满情绪,或能感知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权利诉求。
网络热词和流行语的传播,让汉语的使用变得更生动和鲜活、富有动感和时尚气息,也让公民精神、公民意识在言语之间茁壮成长。
不过,有一些专家担忧网络语言大行其道会对规范的汉语使用造成威胁,也有一些家长担心这些文化快餐对知识结构尚未成熟的
青少年具有负面影响。
实际上,这种担心有些过虑了。
语言传播有其自身规律,某一网络语言的出现和退潮也并非完全没有章法可循,不少年初的网络热词在年末时已基本无人问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再说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崭新的语言形式和文化景观,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这是一股不可逆的潮流。
在韩国,一句出自流行韩剧的“妈妈的男朋友的儿子”成为年轻人的热门表达,指的是容貌过人、家庭背景优越且自己无法超越的人,堪称韩国版“我爸是李刚”;在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提出的“平凡人”一词备受追捧,其内涵大致接近于中国前两年风靡一时的“纯爷们”;而德国今年的流行词语是寓指越来越糟糕之意的“水平凌波舞”,构词结构和中国网友的“风中凌乱”类似。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网络流行语其实很“国际化”。
正如北京语言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金羽所说,网络语言蕴含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要么针砭时弊,要么娱乐大众,为中国
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用更积极、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
此言甚是,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变得更丰富的,我们的社会文化也正因为这些网络话语的加盟而更生动。
我们相信,一年之后,等我们再次盘点2011年的网络流行语时,必将是另一番花团锦簇的情形。
易艳刚(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