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出现BA. 血磷升高,血钙升高B. 血磷升高,血钙降低C. 血磷降低,血钙升高D. 血磷降低,血钙降低E. 血磷正常,血钙升高2、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主要作用的激素是D 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胰岛素D 糖皮质激素E 醛固酮3 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CA. 植物人状态B .濒死状态C .脑死亡D .生物学死亡E .临床死亡4、代谢性酸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DA 脑内谷氨酸增多B 脑内乙酰胆碱增多C 脑内多巴胺增多D 脑内Y-氨基丁酸增多E脑内谷氨酰胺减少5、急性重症水中毒对机体的主要危害是BA 急性血容量增多,血管破裂B 脑水肿、颅内高压C 肾脏负担过重D 急性肺水肿E 低钾血症6、外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AA. 产细胞B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C. 骨骼肌D .皮肤血管E .汗腺7、高渗性脱水患者尿量减少的主要机制是BA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口渴中枢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C 肾血流量明显减少D 细胞内液减少E 醛固酮分泌增多8、无复流现象产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A性酸中毒12、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无关B A 瘦素BA 中性粒细胞激活B 氧自由基产生C 钙超载形成D 侧支循环未建立E 微循环血流减慢9、判断不同类型脱水的分型依是CA.体液丢失的总量B .细胞夕丢失的总量C.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D.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E. 胞内液渗透压的变化10、假性神经递质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EA 对抗乙酰胆碱B 阻碍三羧酸循环C 抑制糖酵解D 降低谷氨酸E 干扰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功能11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A 代谢性酸中毒B 代谢性碱中毒C 呼吸性酸中毒D 呼吸性碱中毒E 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干扰素C 脂联素D 抵抗素E 肿瘤坏死因子-a13、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EA .心泵功能衰竭B .急性心力衰竭C.以心肌肥大为特征的心力衰竭D. 以心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心力衰竭E.以血容量、组织间液增多为主要特征的心力衰竭14、右心衰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变化EA.心性水肿B .肝肿大C. 颈静脉怒张D .胃肠道淤血E .心源性哮喘15、对有通气障碍致使血中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给氧治疗可EA.持续给高浓度氧B. 间断性给高浓度氧C. 给纯氧D. 给高压氧E .持续给低浓度低流量氧16、休克早期引起外周阻力增高最主要的体液因子是AA、儿茶酚胺B 、血管升压素C 、血栓素A2D 、内皮素E 、血管紧张素H17、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最易受损害的器官是EA.心脏B .肝C .脾D. 肺E .肾18、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D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升高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升高C.散热正常,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降低19、休克是CA、剧烈的震荡或打击引起的病理过程B 、以血压急剧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C 、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导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病理过程D 、外周血管紧张性降低引起的病理过程E 、机体应激反应能力降低引起的病理过程20、下列何种情况可引起高钾血症DA 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B 醛固酮分泌增多C 大量应用速尿D 酸中毒E大量应用胰岛素21、下述哪项属于基本病理过程CA 肝炎B 心功能不全C 酸中毒D 呼吸衰竭E 尿毒症22、有关健康的正确定义是EA .不生病就是健康B .健康是指体格健全C .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D .健康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状态E. 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23、下列哪一项因素不会引起功能性分流DA 阻塞性肺气泡B 支气管哮喘C 肺水肿D 肺动脉栓塞E 慢性支气管炎24、下列哪项不宜作为脑死亡的判断标准AA 心跳停止B 自主呼吸停止C 颅神经反射消失D 瞳孔散大或固定E 脑电波消失25、休克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A.多灌少流B .不灌不流C .少灌少流D.少灌多流E .多灌多流26、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最常见的病因是A A 感染性疾病B 胎盘早剥C 大面积烧伤D 恶性肿瘤E 羊水栓塞27、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致病因素属于CA 生物性因素B 遗传性因素C 先天性因素D 营养性因素E 免疫性因素28、下述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EA.妇女月经前期B .应激C .剧烈运动后D.中暑E .伤寒29、碱中毒时出现手足搐搦的主要原因是D A .血钠降低B .血钾降低C . 血镁降低D.血钙降低 E .血磷降低30、血液性缺氧时CA 血氧容量正常,血氧含量降低B 血氧容量降低,血氧含量正常C 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均降低D 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均正常E 血氧容量增加,血氧含量降低31. 严重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时,下述哪个系统的功能障碍最明显DA. 心血管系统B. 血液系统C. 泌尿系统D. 中枢神经系统E. 消化系统32. 代谢性碱中毒常可引起低血钾,其主要原因是CA . 摄入量减少B .细胞外液量增多使血钾稀释C .细胞内与细胞外交换增加D .消化道排增多E. 肾滤过增多33.可以引起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BA .服用含氯酸性药物过多B .酮症酸中毒C .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D .消化道丢失3-E .肾小管泌功能障碍34.氰化物中毒可引起AA. 组织性缺氧B. 低张性缺氧C. 血液性缺氧D. 缺血性缺氧E. 淤血性缺氧35.下述哪项原因可引起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CA .糖尿病B .休克C.消化道丢失3-D .严重饥饿E.过量服用水杨酸类药物二、名词1、血氧饱和度是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的百分比值。
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97%; 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5%。
2、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
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2 低于60 (8),伴有或不伴有2 高于50(6.6 ),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时称为呼吸衰竭。
3、4 、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论述机体各器官和组织对不同致病刺激出现的特殊反应。
本书主要介绍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5 、高钾血症:这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危险的并发症,在少尿期一周内死亡的病例大多数是由高血钾所致。
6 、休克是机体在各种强烈有害因子作用下所发生的以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为特征,继而导致细胞和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7 、钙反常: 预先用无钙溶液灌注大鼠心脏2 分钟,再用含钙溶液进行灌注时,心肌细胞酶释放增加、肌纤维过度收缩及心肌电信号异常,称为钙反常。
8、代谢性酸中毒是以血浆3—浓度原发性减少而导致下降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根据的变化又将代谢性酸中毒分为两种类型:增高型(血氯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和正常型(高血氯型)代谢性酸中毒。
9、水中毒是指由于肾排水能力降低而摄水过多,导致大量低渗液体在体内潴留,其特征是血+浓度<130 ,血浆渗透压<280 ,体液量明显增多。
10、热休克反应: 生物体在热应激状态下所表现的以基因表达变化为特征的防御适应反应称为热休克反应1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指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的和自我破坏的炎症,表现为播散性炎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泛滥到血浆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最后对组织器官造成严重损伤。
12、脱水热:严重脱水时,由于皮肤蒸发水分减少,机体散热障碍导致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
13、氮质血症:血中尿素、肌酐、尿酸、肌酸等非蛋白含氮物质的含量显著增高,称为氮质血症。
14、全身适应综合征:动物受到各种应激原持续刺激时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代偿意义,也可导致机体多方面损害,称其为全身适应综合征1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继发性的、以广泛微血栓形成并相继出现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早期表现为高凝,后期又转入低凝,属一种凝血功能动态失常的病理过程,又被称为“继发性出血综合征”、“消耗性凝血病”等。
三、简答题1、休克缺血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答:(1)血液重新分布皮肤、腹腔内脏、肾脏的血管收缩明显;而脑血管、冠状动脉扩张。
微循环反应的不均一性使已经减少的循环血量重新分布,起到“移缓救急”的作用,保证了心、脑主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
(2)“自身输血” 静脉系统为容量血管,可容纳循环总血量的60%〜70%。
当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使毛细血管后的微静脉、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收缩时,增加回心血量,即所谓“自身输血”作用,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
(3)“自身输液”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促使组织液进入血管而增加回心血量,起到“ 自身输液” 的作用,是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
2、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答:发生机制:胃粘膜缺血是溃疡发生的基本条件。
胃分泌粘液下降削弱了胃粘膜的屏障功能。
反向弥散是溃疡发生的必要条件。
酸中毒使胃粘膜上皮细胞内3-减少,细胞中和的能力降低而有助于溃疡的发生;另一方面使溶酶体酶外释,造成组织损伤,加速溃疡形成。
胆汁返流造成粘膜损害。
3、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原因及机制答:此型代谢性酸中毒的特点是正常,血氯含量增高,发生的基本机制是3—直接丢失过多。
(1)消化道丢失3—:胰液、肠液和胆汁中碳酸氢盐的含量高于血浆。
(2)含氯酸性药物摄入过多:长期或过量服用氯化铵,盐酸精氨酸时,药物在代谢过程中可生成和引起血氯增加性酸中毒。
(3)肾小管泌功能障碍:肾功不全或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都能引起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4、白细胞有哪些作用?答:(1)白细胞聚集的机制:白细胞本身释放具有趋化作用的炎症介质,如白三烯B4,吸引大量白细胞进入缺血组织。
(2)白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阻塞毛细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可以血管、产生自由基、收缩血管、细胞损伤。
5、肝功能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是什么?答:(1)肝几乎合成所有的凝血因子(除凝血因子和即2+外);(2)肝是清除多种活化凝血因子的场所;(3)制造纤溶酶原和抗纤溶酶;(4)清除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
6、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答:(一)神经机制。
神经系统在调控人体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致病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体液机制。
体液因子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局部或全身,影响细胞的代谢与功能。
疾病中的体液机制是指致病因素引起体液因子数量和活性的变化,因体液调节紊乱导致细胞损伤和疾病发生。
(三)细胞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