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贸区、自贸园区、自由港的区别

自贸区、自贸园区、自由港的区别

改革开放之初,来料加工等等低端协作模式比较盛行。

为了迎合这一点,我们除了设立行政
区划上的特区以外,还搞了不少保税区。

保税区最简略的是保税仓库区:你可以把东西拉来,堆在这,加工完,再运走。

在这个基础
上加上服贸、金融等等功能,能就地进出口的,便升级为综合保税区。

比如洋山保税港区,
就是综合保税区。

这和一般的地理概念不同,你一听好像就等同于洋山港,而实际上这个综
合保税区,在开始时切分了,上海管大陆部分,浙江管岛屿部分。

由于保税区是最早推广的,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很多区位优势特别强的地块,都挂着保税区
的牌子,比如珠海保税区就在澳门桥头。

这也就奠定了后续各种升级版的“区”推出来时,主
要保税区大概率被划定在里面。

随着改开的深入,又设立了很多的新区。

新区的层级就多了去了,各路诸侯都可以搞,我们
只聊一下国家级新区。

比如最早搞的两个,浦东新区和天津的滨海新区对经济拉动就比较大(加上重庆的,这三个是行政上的副省级新区)。

后面陆续地有搞了十几个,说实话,都是
服务于省域经济,和现在拆篱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做法不在一条道上。

所以,国家级新区也
基本上都在再规划,想上自贸区的车。

那么随着改开继续深入,省市之间要打破经济边界,对外开放要更加有活力,于是便推出了
自贸区。

这个自贸区只是我们通俗的说法,实际上门道非常多。

首先是国与国之间的,比如
我们和韩国的、东盟各国的,签订了互惠协议的自由贸易区,这才是货真价实的自贸区。


贸区目前我们一对一较多,在将来,将这些一对一的关系,组织成奥巴马推进的TPP模式
(合成片),才能达到贸易制霸的目的。

比如中日韩自贸区,难点就在于中日自贸协定。

上海的自贸区是自主开放过程中,层级最高的,他的全称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他和一般的FTZ(自贸园区)不同。

因为上海自贸区在功能定义的过程中服贸、航运、金融
为重点的,制造加工转口的功能占比不大,所以,单边率先给出的优惠政策,最后在贸易过
程中变成互惠的概率会较大(一对一合成片)。

至于后面两批的自贸区,则更像是自贸园区(FTZ)。

而如果我们去抠细节,会发现第三批
基本就是原来各自的新区或者产业园区重新规划申报一下,换了自贸园区的马甲。

所以,我
们重点来看的话,便是上海在浦东新区的基础上推了上海自贸区,然后进而确定了自由港方
向(配套了进口博览会,以后年年办)。

那么自由港是啥?
有个二货教我做人说:自贸(园)区里头有港口就是自由港。

那么广东自贸区南沙新区里头
有港口(原来的保税区),那么广州(港)就是自由港?
姑且抛开有中国特色的自由港,我们来看看世界上有哪些自由港。

比如可以追溯到汉莎同盟的汉堡自由港、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的热那亚自由港。

基于独特的
航运区位优势的新加坡、直布罗陀、吉布提、巴拿马都是自由港。

还有我们熟悉的香港也是
自由港。

虽然说现在上海自由港的具体方案还没有出来(时间表是2020),但大致方向是“境内关外”模式,对标香港和新加坡(经济中心型)。

也有很多吃瓜群众问,为什么不说迪拜?迪拜产业单一,且爆炒过房地产。

对标迪拜会有不
良导向的嫌疑。

如果上海自由港是助力夺下第一亚洲经济中心的地位,那么海南这个“自贸区(全省各处)+自由港(重点发展部分)”自然是对标南海诸国新的经济中心。

上海推进要慎之又慎,海南则可以尺度大一点,比如自由港的签证制度可以放开(落签),可以允许外国人在特定区域经商居住。

这些不宜在上海搞的政策,放在海南试正好,赤脚不怕穿鞋,搞不好停掉就是了,试错成本小。

如果用炒股的术语来形容,上海是“稳进”策略,海南则是“锐进”策略。

不少吐槽自贸区没有用。

自贸区有没有用,不是你用肉眼能看到的,不是开了一个菜市场,要人来人往。

自贸区头几年更多是看贸易通道是否打通。

上海自贸区成功与否,看新加坡香港东京的神经紧张程度就可以知道了。

而且制度建设(摸索)先于市场需求绝对不是坏事。

比如我们炒股,沪深港通的每天的额度都用不完,却先扩大到4倍。

这是坏事吗?固然不是,等哪天实际使用额度增加两倍了,我们再回头看,会发现这个先期政策聪明得很。

所以,我们不妨看看上海自贸在进口博览会后的表现(老板说的,近几年要进口八万亿)。

上海干掉东京,海南干掉新加坡,粤港澳深度融合,用贸易武器征服八方。

股票倒在其次,认知要大概齐捋清楚。

个股有货的等开盘待价而沽,没有货的那么就看戏,没必要再追进去了,这次海南行情我们都是赚钱的,赚多赚少心态放平就是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