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历史人物的作文600字【篇一:千古风流人物杜甫(600字)作文】精选作文:千古风流人物杜甫(600字)作文推开岁月尘封的大门,一路越过苏东坡的从容,越过陶渊明的超然,我来到了杜甫的身旁。
和着他颠沛流离的生活情境,踩着他沉郁顿挫的风格,悄然走进少陵野老的生活,去寻找那旧时的清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对谦让的感慨。
他总会为秋风所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的遭遇,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的命运,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总会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的每一句话都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又韵味浓郁,平淡中见奇。
伟大的诗人,我愿与你同行,共同感受你人生经历的沧桑与坎坷,我愿与你同行,领略你的谦让。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他对孤独生活的比喻。
他总能把流离生活的孤独感受抒发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孤独之情。
你虽孤独,但是你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你有所坚守的民族气节。
伟大的诗人,我愿与你同行,共同感受你在孤独中的愤慨之情,抒写一生心事。
焦逐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是他狂放不羁的一面。
他虽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但也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
他有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对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诗人,我愿与你同行,共同领略你的宏伟抱负。
伟大的诗人,你是千古的风流人物,你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又有生涯似众人的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你都有对国家和人民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怀念。
山东威海荣成市荣成市实验中学初三:曲薏清篇一:作文指导:千古风流人物话题作文:千古风流人物【文题回放】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懂得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则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悠悠古国古的中华,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风流人物辈出,灿若繁星,浩如烟海: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成为智慧的化身;李白“斗酒诗百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的事迹载入了史册,被后人一代代传颂。
了解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建功立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风流人物,将使你找到前进的动力。
面对千古风流人物,你总会有所思,有所感。
请以“千古风流人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写作导航】一、全面审题要细心袖手旁观在前,奋笔疾书在后。
在写作之前必须认真审题,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审题不仅要细心,更要全面。
在“千古风流人物”中,千古是指长远的时间;“风流”在此处则是杰出不凡的意思,所以“千古风流人物”应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对社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诸如孔子、孟子、庄子、孙武、诸葛亮、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生动感人的故事,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虽然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我们还是不能写警魂不朽的任长霞,为百姓消除饥饿的袁隆平;也不能写为我们费尽心血操劳一生的父母。
因为这些人虽然让我们感动,但是却不符合“千古”的要求。
所以当今的风流人物和自己身边的风流人物,都不在我们写作的范围之列。
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审好题,弄错了写作对象和写作范围,最终导致写作的失败,是很可惜的。
二、自我评论要公心初中生由于世界观还没有形成,看事物、评价人物,不能用一分为二的标准,致使对风流人物的评价,过于拔高,甚至出现偏颇,有失公允。
这就要求学生对千古风流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既要忠实于历史的评价和认知,又要不完全囿于历史,可以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虚构,符合历史和艺术的真实,也就是带着“历史”的镣铐跳舞。
比如说我们评价秦始皇的时候,既要肯定秦始皇的政绩,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光点,引领大家去学习;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让我们对古人有一个客观、完整的认识,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三、巧妙布局要精心话题作文的“三自”要求,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写同样内容的文章,由于切入的角度不同,选用的文体不同,结果作文水平大相径庭。
因此,写作时布局就十分重要。
所谓的布局谋篇就是架设文章结构,安排文章材料。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过渡、照应。
开始点题,中间应题,结尾扣题,才能不跑题。
如果写议论文,是采取总分总式结构,还是采取并列式结构;是采取对照式结构,还是采取层进式结构。
总之要在动笔前,最好考虑清楚,决不能信手涂鸦,胡乱行文。
如果写记叙文就要考虑写作的顺序:是顺序、倒叙,还是插叙?是夹叙夹议,还是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是采用并列对举的结构,还是运用误会法;是巧设人物,还是妙设情节;运用悬念法等等。
这些在行文前也要认真考虑,不打无准备之战,要三思而后行。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诗词串联式”的方式,诗词句作为串联词连缀,充当文章主体部分的小标题,这种布局便于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人物;也可以采用“访谈”的形式,跨越时空与风流人物面对面的交流,写起来自由灵活,给人亲切的感觉。
这种访谈的形式不仅仅是面对面的访谈,还可以打电话访谈、网上访谈;更可以采用日记体的方式,以我站在中国文坛史前,仰望一个又一个的仁人志士,在他们的身后,我看到了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的灵魂。
是他们组成了中国优美的文化。
永远的青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身影在飞舞。
他“斗酒诗百篇”,在那浑浊不堪的世俗中,他毅然放弃“万钟”,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就是青莲。
友人这样评价:“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我想,这是对你最好的诠释。
瑕的易安自从你嫁入赵家,便注定了你不寻常的生命历程。
在经历了亡国丧夫之难后,你依然在词坛守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诗绫绡”。
你的生命充满了愁苦,不是吗?那为什么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名句。
我明白了,你并不悲伤,因为婉约是你无瑕的映衬。
不朽的野老安史之乱造就了你热切的忧世情怀,你在晚唐的长河中一跃而出,你以生命展现了封建时期百姓的苦难生活。
在《三吏》《三别》中,你以泪水抚平战争的伤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在历史的画廊中,写下了“杜甫”的灵魂。
我看到了,不朽是你迎风的旗帜。
仰望名人,我感受到了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仰望名人,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仰望名人,我发现中华的文化是如此魅力非凡,仰望名人,我决定自己也要做一位名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为中国的《名人传》记上我的名字。
我站在中国文坛史前,又一次仰望名人。
不过,我的仰望不再之后敬仰,而增加了一份动力,向名人学习的动力。
仰望变为了学习??点评:这是一篇中考满分作文。
优点:(1)选材典型。
选取了李白、李清照、杜甫这三位风流人物,提起他们的名字,就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2)文采飞扬。
主要体现在作者能够准确、恰当地引用诗词名句,能够学以致用。
(3)布局精心。
采用题记和小标题的形式使文章内容更显豁集中,便于阅读。
(4)总分总结构比较严谨。
不足之处在于,在材料的安排上,要注意时间的顺序,应该先写唐代再些宋代,即按照李白、杜甫、李清照的顺序来写,这样更合理些。
【佳作展评二】千古一辩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这里是“千年一辩”栏目。
东周末年,群雄争霸,硝烟四起,礼崩乐废。
乱世之中,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悄然诞生,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儒学思想在两千多年间历经推崇和毁誉,对中国的政治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可谓瑕瑜互见。
我们今天辩论的题目就是《千古风流论孔子》。
为此,我们通过时光隧道请来几位历史名人,来个群舌论孔。
推崇孔子功大于过的正方代表有荀子、孟子、董仲舒,共三位;批驳孔子过大于功的反方代表有商鞅、韩非、墨子,也是三位。
现在我宣布,辩论开始,先请正方论述。
荀子(慷慨激昂地):孔子广扬礼节,遍传孝道,讲求为政者要仁爱,为民者要守节,这一切都是为了安居乐业,并且孔子毕其一生致力于此,他个人的美德和他对中国人民的贡献永远不可泯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商鞅一字一顿地开了口。
他继续道:这可是孔先生在他自己的《论语》里说的。
他只讲礼节和孝道,而不谈改变和创造,国家如果天天在那里复古搞尊卑排序和点头哈腰的礼节,而不去改变、不去创造、不向前发展,那必定使国家陷于贫困和弱小,最终的结果是无业可乐无居可安啊!孟子(慢条斯语地):孔圣人说的复古是针对当时把礼节孝道破坏的了时代,目的是恢复礼孝,并不是主张社会后退。
孔圣人主张“仁者爱人”,主张“克己复礼”,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的是没有礼仪孝道和没有诚信忠义,他的观点讲究的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需要的,就这一点来说,他作为圣人当之无愧。
韩非子(微笑着环顾左右):怎么不合时宜?试想,如果一个君主不施仁政,各级官僚都各自为政、儿孙们都不讲孝道,那么国家和我们的每一个家庭又怎么能安宁呢?不安宁又怎么能乐业呢?我看他的思想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合时宜。
墨子(拍案而起):问题就在于孔大人他只谈礼孝,不谈作为,只谈仁爱,不讲平等,对这些观点我实在不能苟同。
爱就要无差别的博爱,我坚决反对有等级差别的爱。
孟子:我看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我母三迁造就了我的今天,这就是爱的力量;我母在则不远游,使她老人家安度晚年,这也是爱的力量。
这足以说明,一个人只要有了爱,既能事业有成,也能家庭和睦。
刚才墨子谈到孔先生的爱不是博爱,其实不然。
比如孔先生主张“有教无类”,说的就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嘛。
至于等级差别,是指在国家管理和家庭生活当中要分清上级和下级、分清长辈和晚辈,在学校要分清老师和学生,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含糊的?? 主持人:好,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辩论到此结束。
纵观正、反两方引经据典的论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分出胜负。
但我相信大家一定从中感悟到,孔子的思想有其积极和谐的一面,但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它也有消极和局限的一面,我们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该简单全收,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我们制作本期节目的真正目的。
好,今天的节目到些结束,感谢六位嘉宾的参与和广大观众的收看,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点评:这是一篇初一学生的习作。
优点:(1)想象大胆而丰富,具有创新性。
作者能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跨越时空地让荀子、孟子、董仲舒、商鞅、韩非、墨子这六位风流人物来一次《千古一辩》,就凭这种独创性完全可以鹤立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