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观察法与测验法

第六章观察法与测验法

第六章观察法与测验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观察法概述一、观察法的概念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与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包含三个要素:观察的手段、观察的对象和观察对象的状态。

二、观察法的类型1.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不借助仪器,靠自身感觉器官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指借助于各种仪器来进行观察。

2.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处于旁观。

3. 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有结构观察对于观察的内容、程序、记录方法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设计和考虑,观察时基本上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对观察的记录结果也适于进行定量化的处理。

无结构观察在事先没有严格的设计,比较灵活、机动,能够抓住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而不必受设计的框框的限制,但是难以进行定量化处理。

4. 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全面观察是对一定场景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它涉及的范围广泛,比较容易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观察的视野有限,往往对观察者要求很高。

抽样观察是对观察现象的场景、时间、人、活动等因素进行取样,再对样本进行观察,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小,容易使观察深入细致,操作比较容易,它对观察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取样上,要求取样有代表性。

5.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定期观察是非连续性的、按一定时间间隔做观察。

比如对某个学生的行为观察,规定每周一观察一次,这就是定期观察。

追踪观察是对某个对象或者某种现象进行比较长时期的观察,从而获得发展性的资料。

三、观察法的特点观察法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观察对象的自然性和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直接性等特点。

观察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资料可靠性较高。

观察法的不足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观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和限制,同时观察的样本数小(样本容量小),观察的材料是表面性的和感性的等。

所以,受局限性影响难免带有片面性和偶然性。

四、教师对观察法的运用观察法是教师了解学生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

具体的应用场合有:(1)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观察;(2)对学生课外活动的观察;(3)对学生家庭的观察。

具体的应用对象有:(1)全班学生;(2)小团体或者小组;(3)个别学生。

具体的应用内容有:(1)学习与思维活动;(2)人际交往活动与互动行为;(3)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等。

第二节观察法的设计、实施与结果整理一、观察法的设计(一)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二)观察的内容、项目与表格的设计(三)理论和概念的准备(四)试探性观察与取样观察(五)观察计划与方案的制定二、观察的实施策略(一)位置的选择(二)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三)观察的记录(四)观察中的思考与自我反思反省的三个方面:第一,观察者的推论应将事实与推论区别开来。

第二,观察者的心情。

第三,观察者的叙述。

三、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一)对记录的整理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一般步骤:第一步,是对资料的初步整理,对每一次的观察记录进行调整,即使补漏,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二步,对原始资料的再次整理,对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分类;第三步,在整体把握观察事件的基础上,确定分析单位和进一步分析的分析工具与框架;第四步,借助于确立的概念和分析工具,对原始资料进行量化处理(行为的分布统计和差异检验)、定性分析和建构理论。

(二)分类与编码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分类是在编码的基础上,把同一类编码的资料归拢在一起,装在文件夹里,然后在每一个编码题目的下面,标出资料所在的页码、行数等,并把各处的资料编上序号。

(三)量化处理和案例分析(四)建立扎根理论所谓扎根理论,是指从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第三节测验法一般问题一、测验与量表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该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也应用到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研究。

因此,该法主要适用于个性、满意度等态度程度、能力、等诸方面问题的检验与研究。

它具有评估、诊断与预测三种功能。

(一)何谓测验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在这个程序里,受测者对编制得较好的一组刺激做出反应,施测者据此对受测者被测的特质进行数量的描述。

测验是由一系列刺激——文字、图形、各种符号建构起来的。

(二)量表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所测量的行为特性。

测验量表法的量化水平可分为四种: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三)测验与量表的关系在教育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

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一个好的测验必须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量表,才能使测验所获得的数量更有意义。

量表是测验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但不是测验的全部。

量表也可不用在测验里。

二、测验的客观性(一)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

包括以下诸方面: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1.测验刺激的客观性2.量化的客观性3.推论的客观性三、测验量表法应用的对象1.能力与成就、成就测验。

2.个性测验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性格、气质等内容。

影响测量对象行为的其他因素(无关因素)影响测量对象行为的无关因素是指实际应用测验时,除测验之外,还有一些影响或引起对象行为变化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是妨碍获得真实的测验结果,而在应用测验时必须要进行控制的。

这些因素有:1.指导语与测验的情境2.测试焦虑3.练习与应付技巧4.反应方式,即对反应的倾向不同,会使结果不同。

5.反应心向影响测验结果的因素,都须在实施测验时恒定或消除,使结果可靠。

四、测验的使用与解释1.实施测验的要求:(1)按测验手册的要求进行施测,不要随心所欲增添内容或指导语、动作。

(2)恰当选择测验的时间与地点。

(3)测验工作人员的态度要和蔼、严谨,防止产生新的期望和改变指导方面的内容。

(4)测验时间长度要合适。

(5)对于施测手册中没有写明的问题,应该根据已有经验妥善处理。

(6)对个别施测与团体施测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去选择。

2.测验结果的解释(1)对测验结果应按有关的统计方法进行解释(例如测验常模解释),保证推论的客观性。

(2)在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之前,要考察所用“测验”的信度、效度,了解量化的客观性,保证正确的解释测验结果。

第四节测验的编制与分析技术一、制定测验编制的计划(一)确定测验目的(二)制定编题计划(三)设计测验蓝图二、编辑测验题目(一)一般命题原则(二)是非题命题原则(三)多重选择题命题要领及原则正确答案至少有两个。

多重选择题命题要领及原则如下:1.每题有一个词干,是必要的叙述或相同的字词。

2.正确答案在形式或内容上不应有突出的地方。

3.错误答案应与词干有相当的逻辑性与近真性。

4.多选题应该避免重叠5.选择题的答案一般为4个或5个为宜。

6.正确答案的顺序要随机排列在各个位置上,数量大致相等,以防猜测。

三、题目分析(项目分析)(一)预测应注意的事项1.预测的对象一般以400人为宜;2.预测的情境应与未来正式施测的情境相同;3.预测时间一般可稍长些,便于统计分析结果;4.在预测过程中随时注意被试的反应,如有特殊情况应予以记录。

(二)项目分析的方法项目分析又称题目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质的分析,一个是量的分析。

2.区分度分析区分度又称鉴别度,它是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的区分程度。

3.区分度评价一般情况下,区分度越接近于己于1.00越好。

一般讲区分度越接近1.00越好,不同题目区分度要比较的话,要控制样本大小及同质性这两个因素。

4.区分度与难度关系一般讲,难度越大或越小,区分度越差;难度为0.50 时,其区分度最好,区分度最大。

一、合成测验(一)试题项目选择(二)试题编排(三)复核及复本的编制编制复本时要使各复本等值:(1)所测量的心理特征相同;(2)内容与形式相同;(3)题数相同;(4)各测验的分数分布大致相等;(5)题目不应有重复。

二、将测验标准化,正式测验的完成(一)内容(二)施测(三)测验分数的组合(四)常模常模分数又称量表分数。

常用如下表示方法:(1)心理年龄;(2)年级当量;(3)发展顺序量表;(4)比率智商;(5)教育商数;(6)成就商数;(7)百分位;(8)标准分数;(9)离差智商等等。

表示方法不同,常模量表的测量水平就不同。

六、测验特征的鉴定(一)信度分析信度即测验的可靠性,亦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1.信度分析的基本原理测验信度的分析是以测验分数的变异理论为基础。

2.信度系数的计算信度系数的计算有多种方法,信度计算主要有三种: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分半信度。

3.影响信度的因素(1)被试者方面:身心健康状态、动机、注意力、持久性、回答态度、焦虑等。

(2)主试者方面:主试者的态度、言语、暗示、评分主观性等。

(3)测验情境方面:通风、光线、噪音、桌椅高度等。

(4)内容与取样方面。

(5)时间方面:两次测验之间的间隔时间。

(二)效度分析效度是指测验的准确性,即测验能够测量所要测量特性的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