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读书心得2020字五篇《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最近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一书,里面包含了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真诚和热情,书中字字蕴含着真言,句句渗透着思考的智慧,读完之后让人受益匪浅。
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李老师经过几十年的亲身教育实践历程,通过对教育的感悟、理解、思考,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独到见解,其中主要包括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班主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以及如何当一名好老师等,李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都在《教育的智慧中》一一呈现,读完后让我们这些后辈教师受益匪浅。
《教育的智慧》一书中对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建立在民主课堂的基础上的,而民主课堂在李老师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等八个方面。
而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充满爱心与重视法治。
充满爱心就是对每一位学生投注关注与尊重的目光,老师与学生之间懂得互相尊重,也让学生之间学会彼此尊重。
而重视法治虽然不能等同于用法律手段来治理班级,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即依靠体现公共意志的规则来实施管理,而且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体现在班级中就是让学生通过共同制定规则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学会自己管理班级,,而老师也会尊重学生的这个权利,从而形成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共享形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而在关于班主任的自我修养的方面,李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中首先提出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幸福何在?它来自于对于教师职业的享受,尊严的赢得,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觉的爱戴等多方面。
而同时班主任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学生、家长、社会乃至自身对于自我的要求。
而如何让自己做好班主任工作?李老师也给我们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尤其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更应该吸取其中的精华,要善于向前辈教师学习,多思考、多阅读、多写作,让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进步,化压力为动力,更好的从事教育教学中的班主任工作。
教师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职责归属,不论是不是班主任,不论教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是美术音乐,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职业:教师。
而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如何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尊重的老师?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
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那种一言堂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教育现实,作为一名老师,用心倾听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信任自己,用尊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尊重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获得爱与尊重,学生最终也会把这种爱与尊重的光芒照射到老师的身上,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加强学习,使自身教学素养、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老师,而这也是李镇西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重要的教育思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坚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平日里也要多读书,读好书,把教育实践与书中的思想精华融合在一起,学习做事思考相互结合,才能成为一名不断前进的老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2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算算离自己当小学生的日子的确有些年岁了,这日子还算得上的长,并且越来越长。
换句话来说,和小学生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大……初读李镇西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一书,只觉书中字字珠玑,每每能认真品读,总能联想到自身,从而受益匪浅。
在读的过程中,总能感受到李镇西先生对于“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重视与真正落实。
我想,要以“学生为本”,我们得再次当回小学生。
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面对老师的批评会不会觉得很糟糕?面对老师的谈话会不会很紧张?面对老师的夸奖是不是很开心……诸如此类的种种情景,只有设身处地地去思考,方能真正明白学生。
例如学生为什么会一直重复的犯错,还犯同一个错误这件事。
理论家告诉我们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发展是螺旋往复的,所以重复犯错是必然的。
想想自己之后发现小时候我重复犯错是因为在某一个情境中让我瞬间遗忘了所谓的道理,错误发生了也立刻知道自己的不妥。
是不懂吗?是忘了。
那老师还用再重复讲道理吗?没有必要。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同样一个重复犯错的问题,若细细问来,估计答案五花八门。
这里的当个小学生,是能够静下来听听孩子的声音,这前因后果只有弄清楚,理顺畅方可找到“病因”。
再说为什么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我们暂且不从理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依旧从自己是个小学生的角度来说说。
作为一个小学生,早上七点起床,晚上八点睡觉,在校学习时间占据主要位置。
在学校中,听老师讲又占了大部分的时间。
那么,单个孩子听老师讲话的时间每天有多长呢?除去上课时间,课间的十分钟要上厕所,要交作业,要出去叫一叫、跑一跑,那么能跑到老师边上的时间更少了,何况老师课间还要休息。
如此算下来,课上的点评真真显得尤为重要,那是一天当中大部分学生唯一能听到老师对于他一对一的点评了。
当年的自己,是否也是因为老师的一句夸奖而兴奋一整天,因为一句批评而闷闷不乐呢?所以,教师说话前应先当一当自己的学生,先体验一把这话带来的影响和效果,然后再说出口。
做一专科的教师如此,做一个班主任更应如此。
班主任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其话语权含有更高的影响力。
怎么处理学生的矛盾,怎么组织班级活动,怎么让孩子能够自觉学习,怎么形成良好的班风等等琐事都需要班主任一一处理,如果班主任出口便是恶语相向、冷嘲热讽,必定能伤透孩子的心,这好班风也无从建起。
我总是在回想,我喜欢什么样的班主任,当年我的老师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让我不喜,又是因为什么让我印象深刻……因着自个儿和现在的孩子之间还隔着些年岁,也经常和孩子共同探讨他们对一个班集体的喜好。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立,如果光是班主任忙前忙后是收效甚微的,把这些小兵们用好才是制胜的关键。
这便是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学生,和他们一起思考自己的班级该如何变更好。
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学着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从而慢慢丢却了自己身上的那点儿“学生味”。
如我们所愿,我们越来越像一个教师,学生也越来越像自己的学生,而这师生之间,决不可划出楚河汉界,一旦被学生认定为对立面的老师,这课即使上的再精彩也是枉然。
而那些从书上汲取到教育的智慧,也只有真正能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得到运用并行之有效方能称为智慧。
我从李镇西先生处学到的最重要的智慧便是——当个学生,这一办法简单且着实有效。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3《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其中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还穿插着作者对自己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教育情怀的诗意表达,是一本含金量极高的教师职业素养读本。
这本书分四编,每一编都包括多篇文章,每一篇都如朵朵激荡的浪花冲刷着我浮躁、浅薄的内心,为我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做人的道理。
现在撷取几朵最美的浪花与大家共享:一、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后来霍懋征等名师也说过类似的话。
说实在的,提到这句话,不少老师定是一肚子苦水,一阵子牢骚,我也不例外。
想想自己教学二十余年来,所教学生可谓不少,但不是每位学生都像刚才那句话所说的那样令人满意,每一级都有自认为朽木难雕的孩子。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镇西认为”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
“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广义上的标准,而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性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
李镇西老师的解释让我们茅塞顿开,让我们对于学生的优秀与进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从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论成败,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做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来看待、教育每一位学生,让我们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快乐的,才是平和的。
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走进任何一位百年名校,我们都会看到一尊尊名人名家塑像,校长都会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学校教育出的一位位名人。
但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校长所提到的十几位学生,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
他们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样为国家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样是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样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
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的骄傲。
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们许多教育者固有的观念,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做真人。
三、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
教育随着科学发展而进步的同时,却远离了大自然,而远离了大自然的教育无意识不完整、不健全的教育。
教育的这种畸形发展,早就引起了教育家们的忧虑。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大声疾呼:”学生需要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是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双眼,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加工,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现在,我们的孩子远远没有享受六大解放,反而他们正遭受着”六大束缚“。
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能够让孩子用身心去直接阅读大自然这本博大精深的书呢?李镇西老师由衷地感叹到:让我们的课堂吹进大自然的和煦清风,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在青山绿水之间强健体魄,放飞心灵,解放个性。
我想,家长会上,我会将这几句话与家长共勉。
四、胸襟再开阔一些。
李镇西老师谈到自己年轻时的挫折,谈到朱永新老师年轻时受到的打击,他最大的感受是:很多现在令自己咬牙切齿,令自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的人和事,再过五十年,当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再看,真的是微不足道,如烟如风而已。
我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说到最后就是人格之间的距离,其中胸襟更是决定了我们人格境界的高下。
斤斤计较于一些不平事,耿耿于怀于一些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在事业上无论如何是走不远的。
教育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教育者需要一种宽阔的胸襟。
我想: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在事业上也无法李镇西和朱永新教授相提并论,在事业上也不会风起云涌,但即使自己在事业上走不远,也应该学习他们大海一样的胸襟。
这样,当我回首往事时,回想起在教学生涯中的宽容大度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与幸福呢?与想尽千方百计争名逐利之人相比,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的高尚,一种人生的释怀?我拥有的一切,是幸运,我没有的一切,也是应该,我与身边绝大多数老师一样,没有特别之处,大家都在努力,都在奋斗,为什么应该只有你获得?苏东坡的《定风波》一词,李镇西老师喜欢,我也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