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学案例分析【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力图以此为指导,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文章用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这堂校级公开课上做了些尝试,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有所感悟,让学生走进文本,并实行积累和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准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情境描述】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三、品赏朗读,领悟情感(一)第二段:感悟秋色的五彩缤纷1.默读课文,寻找颜色师:孩子们,刚才你们在秋雨里看到了准备过冬的小动物,闻到了水果的香味,还看到了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颜色。
那么,秋天的雨都把颜色送给谁了?请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出来。
(生默读课文)师:谁能说一说,秋天的雨把哪些颜色送给了谁?生: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枫树;秋天的雨把金黄色给了田野;秋天的雨把橙红色给了果树;秋天的雨把紫红、淡黄、雪白给了菊花。
(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CAI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对应的颜色)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师:这么多颜色,多漂亮啊!自己再小声地读一读这段话,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师:现在我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顺学而导,重点体会、美读银杏和枫树的句子,其他句子略处理,师随机点评。
)生1:我喜欢这句话,我想给大家读一读。
“你看,她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师:你读得真不错,如果声音能再大些就更好了。
还有谁喜欢这句话再来读一读?生2:读师:很好,你们见过银杏树叶吗?生:没有。
师:(CAI显示银杏树和树叶)这就是银杏。
看一看,它的形状像什么?生:小扇子师:作者的想像多丰富呀,把银杏树叶说成了小扇子。
他还把红红的枫叶说成——(邮票)(CAI出示图文: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多美的句子,我也想读,能够吗?生:能够。
师:(故意读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生:老师,你读错了,落了“扇哪扇哪、飘哇飘哇”。
师:去掉这两个词也很通顺啊,没关系吧。
生1:我认为不能够。
因为如果没有这两个词语的话,根本就表现不出他是怎样把夏天的炎热扇走,怎样邮来秋天的凉爽。
师:他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还有谁想说?生2:不能去掉。
假如那些邮票不飘的话,怎么把秋天的凉爽邮来呢?师:说的多好啊。
生3:小扇子是要扇的,不是摆在那里就能扇走炎热的。
师:是啊,“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仿佛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轻柔地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多美啊,多舒服啊!(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朗读指导并不能仅停留在技巧上,更重要的抓住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实行理解、感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不但写出了轻柔,更使画面倍具动感。
从错读到理解再到美读,学生朗读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
】师:读得真好。
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其他的句子。
生1: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读得真不错。
菊花还有什么颜色?(补白)生:粉红、淡紫、金黄……师:这么多颜色,能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生:色彩丰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
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师:还有谁也想读这句的?生2:菊花仙子……师:她在读的时候带着微笑,读出了菊花仙子的美丽。
……(指导朗读其他句子:指名读、评议→小组读或男、女生读→齐读)3.欣赏录象,感悟五彩缤纷师:孩子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
(CAI出示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的文字。
)师:多美的景色啊,难怪课文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4.美读全段(CAI:音乐、画面)【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即使精彩与美丽,但毕竟局限于文字,比较抽象,学生可能无法完全体会与领悟。
所以,能够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体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再将课文内容以诗的格式写在图片上,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美的享受。
在画面与音乐声中,边欣赏图片边模仿扇动的银杏叶、飞舞的枫叶、你挤我碰的水果、频频点头的菊花仙子。
学生会很直观很形象地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美丽,如身临其境。
这时再来朗读,会有一种良好的多重效果,更能品味到文章的妙处所在,也更能读出其中的韵味。
】(二)第三段:体会秋天气味的香甜师: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很多好闻的气味呢。
谁愿意来一读这段话?(略处理)【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
这个段的教学,主要的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秋天丰收的喜悦。
】(三)第四段:感受秋天动植物的快乐1.熟读课文师: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你听到了什么?生:冬天快要来啦。
师:小动物和植物们也听到了,它们正准备过冬呢。
现在,我有个好主意,咱们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生:好!师:如果想把课文中的内容演好,你们说先要怎么做?生1:把内容背下来。
师:时间短,背不下来怎么办?生2:读熟。
师:对呀,读熟就能够了。
那你们就好好地读一读第四段吧。
(学生熟读课文)师:在这么多小动物和植物中,你想演谁,就把描写他的句子再来用心地多读几遍,好吗?生:好。
(学生自由选择句子练读)2.师生互动演一演师:这么快就准备好了,我们先试一试。
小喜鹊在哪里?谁演小喜鹊?(指名演)师:我们两个先来试一下,现在我就是秋天的雨,你就是小喜鹊。
师:小喜鹊。
生1:哎。
师:冬天快要来了,你在干什么呢?生1:我正在用树枝造房子呢。
师:你真勤劳。
孩子们,看清楚了吗?生:清楚了。
师:谁还想演小喜鹊?(师生互动表演,依次选出小松鼠、小青蛙、松柏、杨树和柳树的叶子)师:小松鼠。
生2:哎。
师:冬天快要来了,你在干什么呢?生2:我正在找松果当粮食呢。
师:你可真能干!再见。
生2:再见。
师:小青蛙,你在哪儿呀?生3:哎。
师:你在哪儿呀?生3:我在这里。
师:冬天快要来了,你在干什么呢?生3:我在挖洞呢。
师:那祝你睡个好觉吧,再见。
生3:谢谢!师:真是个有礼貌的小青蛙。
小松柏。
生4:哎。
师:原来你在这儿呀,你在干什么?生4:我正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呢。
师:是呀,冬天快要来了,你可要多穿点。
生4:嗯。
师:再见。
生4:再见。
师:杨树、柳树的叶子。
生5:我在这儿。
师:我看到你了,冬天快来了,你在干什么呀?生5:我要飘到树妈妈的脚下,也准备过冬了。
3.指导朗读师:是呀,孩子们,所有的小动物和植物们都在准备过冬了,多有趣呀!这么快乐的景象,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
放开你的声音读出你的快乐。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和植物表演,让学生实行艺术再创造,身临其境地去体验。
在表演中,发展语言,体会情感。
避免了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注重了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的对话。
让学生在说与动的快乐气氛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表演与朗读中感受秋天的欢乐。
】四、拓展积累,升华情感【反思与分析】任何教育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支撑。
因为理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课堂表现,课堂表现决定效果。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新课程标准》),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朴归真,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往往是“情动而辞发”,阅读时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让学生情有所感、有所感悟。
怎样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上,我始终努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以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沉浸到由语言文字所建构的教材意境中,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景,品读感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
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个理念落到实处。
具体做法如下:1.以思带读问题有时能够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水平。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一开始,我让学生带着“秋天的雨都把哪些颜色送给谁?”这个问题去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
2.以悟促读巧妙地抓住重点词句,引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如:在美范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这个句子时,我故意落掉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去理解。
通过讨论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3.以情助读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即使精彩与美丽,但毕竟局限于文字,比较抽象,学生可能并无法完全体会与领悟。
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然后通过多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学生自不过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以演激趣,读中品味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
”本段文字可谓妙趣横生,这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