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名教师访万家调研报告及心得体会

万名教师访万家调研报告及心得体会

万名教师访万家,连接家校友谊情
---家访调研报告
坪城乡中心小学
童永军
2014年5月
万名教师访万家,连接家校友谊情
---家访调研报告
坪城乡中心小学童永军
一.家访的意义
为了贯彻上级关于“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的有关精神,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生的感情交流,让老师们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

同时了解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状况,展开对学生进行全面、认真、分析了解,架起家校联系、沟通的桥梁。

调整相应的教学措施,提出合理的家教建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访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此次集中家访,我征求了学生及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社会与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较高。

家长反应: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及时联系是了解学生真实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及校内外表现不可或缺的条件。

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

三.家访时间
2014年4月--5月
四.家访中收集的意见和建议
1、大部分家长均要求就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反映部分学生在家不听话,不能按时、自觉完成作业。

2、有些家长对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有怨言。

不能从安全角度考
虑,认为接送学生麻烦。

3、大部分学生家庭贫困,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照顾,无能力辅导孩子学习。

4、部分家长无所谓,认为随孩子自学,学成什么样就什么样。

5、家长只看重孩子学业成绩,会忽视或放松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及思想品德、纪律的教育。

五.家访结果分析
造成孩子存在或多或少缺点的原因有下几点:
1.现在家庭中,父母由于打工、休假时间不稳定、做生意,没有很好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消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也有一些啃老族、和隔辈管教,宠爱有余,依赖过度。

2.有挑吃挑穿,爱耍脾气等不良行为。

一般能在家里能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放纵,养成了傲纵的心理。

3.家长只看重孩子学业成绩,会忽视或放松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及思想品德、纪律的教育。

4.家长的言行不一,会导致孩子言行不一。

5.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差异较大。

6.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期望和要求较高。

7.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低,又过于溺爱子女。

孩子脾气越来越大,家长管不了。

六、家访后的启发
1.重视家访
通过家访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2.及时家访
学生取得进步、学生情绪反常、学生生病都要及时进行家访,这样取得的效果往往比滞后解决要有效益多。

3.有备家访
教师要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在心底打下一个腹稿,体现对工作的负责,体现教师的品位和档次。

4.无状家访
家访中要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让家长和学生知道老师是真正的关心自己的成长。

5.小结家访
家访后注意学生思想的变动,检验家访的效果。

对家访及时小结经验和教训,成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在本次家访中,就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行为表现、思想动态等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配合……我们受益匪浅学。

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满足家长的期待,教师不仅要家访,而且要常家访。

通过本次学科学发展观活动,连起了家校友谊情,我们会将有质量的家访活动进行到底。

家访活动心得体会
坪城乡中心小学童永军家访是让老师在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老师登门造访,与学生家长架起了联系与沟通的桥梁,织成家长与老师达成共识的纽带,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

那么,如何搞好家访工作,老师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进行双向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呢?下面结合我的家访工作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一、家访应目的明确,内容真实具体
家访是沟通老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见,也有助于达成共识,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老师上门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是个触动,容易使教育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家访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做好充分准备,内容要具体且真实。

二、家访应精心选择,把握有利时机
老师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家访是老师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

勤于家访、善于家访是老师做好班工作的诀窍之一。

可见,精心选择把握有利时机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如:学生生病在家;学生成绩退步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校家长遇到困难时以及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进行家访,效果是最好的。

三、家访谈话应讲究艺术
谈话是指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切交谈以及进行说服的方法,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

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的、主动地探索学生的情况及内心活动。

因此,家访时的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力求做到“三忌三宜”。

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

鼓励是一种有效的谈话方式,通过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奋发进取的信心,当然鼓励也要适可而止,避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情绪。

同样,批评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也是应该的,更具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更应注意分寸,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二宜全面忌片面,教育是双向的,谈话同样是双向性活动,要注意彼此的相互联系。

可见,谈话时双方都要正视问题,特别是教师不要单纯指责学生的过错,甚至借机“告状”,推卸责任。

对于谈话的内容更应一分为二,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到晓之以理,方可使学生信服。

对于学生的家长,应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怪责。

三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

谈话就是要通过亲切的交谈,使双方在和谐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此,老师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启发他说出心里话,对症下药。

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学生存在问题。

四、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
家访时让学生在场,能形成家长、老师、学生三者在一种和谐、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使学生接受教育,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极因素,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

五、家访应尊重家长
家访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

因此,家访时应尊重家长,不伤害家长的感情,以及注意工作的方法,避免与家长发正面冲突。

俗话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

”尽管有些家长对孩子“怒其不争气”,但心底里还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

因而,家访时要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不能“一叶遮目”,觉得学生一无是处或将学生的错误迁怒到家长身上,伤了家长的心。

再加上家长的文化层次、修养参差不齐,所以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不够默契。

他们对孩子的缺点或过错,要么漠然视之,把一切推给老师;要么护短,蛮不讲理。

这时就要老师注意选择恰当的工作方法,与家长建立平等互助、合作友善的关系,以善意的态度,尊重家长的人格,耐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即使有的意见不一定正确,也要注意从中寻找积极因素。

无论是对优生还是差生,都要一视同仁,一样尊重其家长,以自己的诚意感动家长,争取家长配合教育,这才能达到家访的目的。

六、家访应做好记录
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家访工作,就应做好家访记录。

因此,每次家访后,我都及时地写出详尽的家访记录,把家访过程、家访达到的共识、家访中受到的启发及家访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并根据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行为表现,结合家访中了解掌握的资料,及时反馈,对学生重新分析评估,制定新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从而让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全面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