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相关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相关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相关知识点第一单元作家作品相关知识1《观潮》本文选自赵宗成、朱明元的《喜看今日钱塘潮》2﹡《雅鲁藏布大峡谷》作家杨逸畴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图库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探险。

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特别在发现论证推出雅鲁藏布(图库)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之最,为发现雅鲁臧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贡献。

从1959年开始,前后20次进入青藏高原,1973年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他是八人中的一个;1998年,杨逸畴先生徒步穿越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后的90公里无人区;而作为论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第一人,杨逸畴这个平凡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也被永久篆刻在中国世纪坛的白色大理石壁面上。

3 《鸟的天堂》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代表作《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

“鸟的天堂”是广东省的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风景区。

在距广州市100公里外的新会县天马村天门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历史的奇特的大榕树。

相传,此树植于明代景泰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小鸟天堂的特点。

三百八十多年前,这里原是一个水中泥墩,一棵榕树经长期繁衍,成为覆盖面积达一公顷的“独木林”,泥墩也成为绿岛。

4﹡《火烧云》作者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

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

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

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

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

1942年病逝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

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

作品介绍:《火烧云》节选于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章的前几行是这样写的:"这地方的晚霞很好看,有一个土名叫火烧云。

说晚霞人们不太懂,若一说火烧云,连三岁的孩子也会呀呀地向天空指给你看。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第二单元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宋)苏轼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背景简介: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游山西村》(宋)陆游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

南宋大诗人。

绍兴(高宗赵构年号)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打击,被除名。

陆游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创作数量最丰富的一个,今存尊9000余首。

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一直脍炙人口,文章也很出名。

作品辑在《陆游集》中。

背景简介: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

据《宋诗鉴赏辞典》介绍,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鼓唱是非”罪名罢归故里。

诗人对官场的腐败愤恨之余,对家乡的山光水色及民间的纯朴生活产生了无限欣慰的情绪。

但是,由于诗人报国之志未泯,虽闲居游赏,徜徉于山向小路上.仍不时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抗敌复国之矢志。

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此诗说:“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

此诗“颔联”已成为熟语词。

6《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原名时绍钩,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

江苏苏州人。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叶圣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

建国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11 《去年的树》作者新美南吉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他创作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但大多是在逝世后出版的。

主要作品有《毛毯和钵之子》(1941)、《爷爷和玻璃罩煤油灯》(1942)、《新美南吉全集》(1965,八卷本)、《校定新美南吉全集》(1980~1981,十二卷本)等。

新美南吉的儿童文学作品,非常强调故事性,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他说:“应该想到童话的读者是谁。

既然读者是小孩而不是文学青年,那么今日的童话就应努力回归到故事性来。

”二次大战后出现的日本儿童文学新派作家,大都把新美南吉看作是最值得推崇的前辈作家之一。

12﹡《小木偶的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

作品介绍:《小木偶的故事》发表于2002年,原题为《木偶的眼泪·外二篇》,后来入选《2002中国年度最佳童话》,改名为《小木偶的故事》,里面包含三篇童话故事:《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和《我喜欢做我自己》。

课文是根据《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改编的。

《同步阅读》中的《最棒的还是我自己》是根据《我喜欢做我自己》改编的。

第四单元13 《白鹅》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又名婴行。

一九一四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受业于名师李叔同。

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 。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写作背景:《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

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

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

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

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白鹅》选自《丰子恺文集》14﹡《白公鹅》作者:俄国作家叶·诺索夫15《猫》原称《我家的猫》作者老舍京派代表,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

笔名有“舍予”、“老舍”。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老舍正在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任校长。

“五四”对他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老舍的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

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

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写了在底层生活者的悲惨生活,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

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

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

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