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营造“书香”、“墨味”的校园“”doc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营造“书香”、“墨味”的校园“”doc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营造“书香”、“墨味”的校园“”doc————————————————————————————————作者:————————————————————————————————日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营造“书香”“墨味”的校园ﻩ海珠区琶洲小学:苏巧丹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营造“书香”“墨味”的校园海珠区琶洲小学:苏巧丹【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如何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有效地落实这课堂之外的学习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从课内引导,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课外阅读的兴趣;优化环境,延续课外阅读的兴趣等方面进行浅谈。

【关键词】课外阅读有效兴趣居里夫人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好书,以它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曲折、惊险的情节故事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课堂占多少,得益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回想自己大概是百分之三十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充实了课余生活。

课外是个广阔的天地。

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教科书不可能包罗学生所需的知识,也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的知识,它是有局限性的,而课外阅读即是“终身教育”。

因此,教师对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十分必要。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但是,这100万字阅读量应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评价?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探讨,教师和学生将无所适从,其后果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严重的是会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教师研究和探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刻不容缓。

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呢?一、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师的观念。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如下:强调要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必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视野”,其次还提出积累各种语音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

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极习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积累语言材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和表达能力,将让学生终身受益。

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来看,语文不仅是一门单纯地教授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学科,语文世界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文情怀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熏陶。

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他所关注的是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尤其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为此,我们教师要学习《新课程标准》,洗洗脑,更新观念。

二、课内引导,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材上精选出来的课文就像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而这滴水珠的背后是小河,是大江,是海洋。

这江河就是与每篇课文相关的文章或知识,这海洋就是人类文明的记录——所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知识。

这江海需要教师指给学生。

王财贵教授说过,如果我有一桶水,我会指给学生一条河。

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话,我们应该从这例子出发,把它当作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阅读方法指导。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真正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这一例子去学会阅读,实现了用“教材学”的教学理念。

我们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可以把相关的文章指给学生,相关的时代背景,名篇名文,甚至是整本书。

在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有不少名篇节选,如《草原》摘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少年闰土》摘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蟋蟀》选自法国的法布尔的《昆虫记》等。

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把原著指给学生,让学生课外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到文章的全貌,丰富了知识,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更全面地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学习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

名著有着非凡的、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学名著,不但能从知识上有所收获,更能从品德上受到影响,受到教育。

学生名著学多了,慢慢也就会有一些欣赏名著的能力了。

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而《再见了,亲人》、《飞夺泸定桥》这一类的课文,如果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的话,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阅读是课堂必要的延伸。

教材的选编越来越注重古代文化的分量,强调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这浩瀚的五千年文化的学习得益于老师的指引。

在学习李白的诗时,可让学生制作关于李白生平的手抄报或李白诗展,也可让让学生去学习唐诗,欣赏唐诗;学《女娲补天》时,可指引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神话。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之网。

学生课外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引,教师给学生的指导不仅仅在课堂上,不仅仅是针对课本,我们应该从这一滴水珠出发,把这滴水珠映射出的知识海洋指给学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单纯靠强迫的方式来“逼”小学生阅读,势必会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

学生喜爱活动,如果将课外阅读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因此,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开展活动,努力使课外阅读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

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

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

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

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

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

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季、节”牵趣一年有四季,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词歌赋来赞美四季。

每年的不同季节,我都要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美景。

观赏完后,我就适时地牵引学生的兴趣,问他们看到的景色怎么样?然后让学生去读描写相应季节的诗歌或文章等,然后开一个“赞(春、夏、秋、冬)朗读会”。

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由“看”牵引到了“读”。

从学生朗读过的《春》《荷塘月色》《秋菊》《梅花》等中,可见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牵引兴趣的目的。

另外,一年之中,也有许多传统的节日。

如:国庆节、中秋节、敬老节等。

当这些佳节来临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同样也能牵引学生的兴趣。

3、竞赛保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

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书签制作比赛,“美诗美文”诵读比赛,开展:“我知道的科学”、“我知道的名著”、“我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趣事话你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

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也就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4、表演成趣有许多课内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具有可以作为小学生表演的故事情节。

这些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性强,学生也愿意去演。

如教完《狐假虎威》后,我先教学生进行表演。

学生看后,兴趣盎然。

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我们班要搞一个表演比赛,以寓言故事为表演内容。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许多寓言故事,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表演取得了成功。

这样,通过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优化环境,延续课外阅读的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延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学校有“书香”“墨味”,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环境,能延续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一)在班级和家里建起小小图书角。

我们每个班级可以采取家里有藏书的同学自愿捐书的形式来共建图书角,并建立借书和换书机制。

图书角藏书由专人管理,看了一段时间后,由捐书者领回,再组织学生捐书,这样保证了图书的新颖性,也使学生的个人藏书得到了流通。

为了扩展读书空间,学校最好在学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学校的阅读规划,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鼓励家长为子女设置小书橱,并希望家长做到“三个一”----并每月陪子女到新华书店1——2次,挑选一些可读性强的书;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

通过学校与家庭的一般化的运作,学生有书可读,天天可读,阅读兴趣才会延续下去。

(二)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

我们要关注学生阅读的需要、环境、时间,在方法上给予指导,比如浏览法、笔记法、朗读法、猜想法等等,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事,要让那些内容丰富的优秀作品自然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那些书籍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让知识的海洋常常跳跃着他们因阅读有所收获的欢快的浪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