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语言的特点

散文语言的特点

一、要点梳理(一)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1.用词角度散文写作时,作者会选用很多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来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荷塘月色》中,文章运用了许多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形成一种舒缓的音韵美。

如“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富有韵味,同时也与文章朦胧淡雅的意境相吻合。

文章用词准确生动。

如,一个“泻”字与修饰语“静静地”,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的特点,创造出幽静朦胧的意境。

2.遣词造句:整句和散句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适于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

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都属于整句。

散句是指结构相异、长短不一、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散句的特点是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句各有长处,散句适于叙述说明,整句长于抒情。

整散结合,句式灵活,使感情的抒写徐缓激越,张弛有致。

例如《回忆鲁迅先生》作者通过文字和句式的参差错落,长短交错,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合理运用,使得文字张弛有度,缓急更迭,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再如《老王》一文中作者用语平淡有味,多用短句,但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感情。

如:“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3.各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荷塘月色》中多出运用比喻、比拟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荷塘月色。

抓住事物的特征作比:将“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的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用通感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比拟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描绘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效果。

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4.语言风格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

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端丽,周涛的气势磅礴……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

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舒缓、自然、冲淡、隽永,这与他的处世哲学、生活趣味有关。

徐志摩的散文语言华丽、繁复、奔放、自由,无疑是他张扬性格和诗人气质的反映。

(1)语言风格常用词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如话、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

(2)语言风格实例:○1《想北平》:用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闲雅而热烈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溢着动情的微笑和泪的光彩。

北平的街景、院落、花草、树木,处处“有空闲的地方”,都有文化古城的深层内涵,更有着老舍对北平的眷恋、担忧等深沉的情感。

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

通俗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

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抒发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2《胡同文化》:本文语言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

曾有人这样评价:“文字工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

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谈到北京胡同文化易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食物)时,作者是这样写的: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很满足,简直过的是神仙的日子。

——但是,我们知道,谈饮食,少不了京菜,这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讲到名菜,不会忘记全聚德烤鸭、东来顺羊肉;而满汉全席更是举世闻名的……我们听到过“大腌萝卜”、“小酱萝卜”么?作者以此活画出低层市民“自得其乐”、“自我陶醉”、“自欺欺人”的特点。

5.人称使用的角度这里说的人称,多指第二人称,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如《洞茶》一文中第12段“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你温润如旧”直抒胸臆,运用拟人和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从味觉方面描写出再次与茶砖重逢时的那种思念和感动。

二、方法点拨(一)设问方式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

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二)答题思路1.从用词的角度:①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①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②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

(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①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

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菊有黄花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

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

一大丛一大丛的,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

有过日子的逍遥。

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

以至后来的人们,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

陶渊明大概不会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

菊不朽,他不朽。

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

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

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

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

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

却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地盛开着。

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有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乡人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

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

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

蓝天白云,天地绵亘。

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的心,天真烂漫。

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那时,家里土墙上贴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

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

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围观。

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

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

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

老人们摘了它们晒,做菊花枕。

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

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

我在暗地里羡慕过,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

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这事。

菊有黄花阅读答案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周日逛街,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

是菊花,摆在那里卖。

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

颜色也多,千娇百媚。

却还是喜欢黄色。

《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

可见得,菊花最地道的颜色,是黄色。

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11.阅读全文,请用几个简要的词语概括野菊花的特点。

(3分)12.下面的句子写的生动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6分)(1)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有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2)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

13.文章第5段为什么要写"姐姐帮我梳头,头上插满菊花"的事情?(3分)14.请你说说文章最后"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这一句话的含义与作用。

(4分)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写下这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

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

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

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

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①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

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