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论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学号:1001111306班级:10011113姓名:李江涛指导老师:张秀荣提交日期:2014.5.2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摘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上建设小康社会就已经成为目标,而十八大报告在他们的基础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民意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关键字:十八大、小康社会、挑战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在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特别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那么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所需要面临的各种挑战是什么呢?其实现的路径又是什么呢?在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客观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进程,要清醒认识到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而这对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取得新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巨大成就,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丰富经验,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在这过程中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7—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3倍多。
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47.3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0.37万亿元,是2007年的2倍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4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商品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以及对世界经济增长份额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育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2011年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分别达到2300多万人和160多万人;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推进,2008—2011年,全国新开工保障房共2343万套,建成1232万套。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不断增加。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江河湖泊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全面推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2010年底达到20.36%。
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
城镇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7—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3786元和4140元增加到21810元和6977元,分别年均增长9.3%和9.7%,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3.33:1下降为3.13:1。
城乡居民家庭财产稳定增加,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
二、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的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多。
综合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当前,虽然局部动荡或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牵制霸权的因素不断增长,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我们有可能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
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增长速度较快和通货膨胀水平较低的格局。
虽然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同时导致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使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面临困难,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中断。
在此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加快,尽管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挑战,但也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1]三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
从世界发展史看,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必然带来产业革命,而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一次国家综合实力的重新整合,一个国家能不能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前导并由此带动的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科技革命已初露端倪,必将在不远的未来形成新科技革命浪潮。
虽然发达国家在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依然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我国可以利用国内市场空间大和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利用在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技术前沿的条件,通过大力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一些关键领域率先取得技术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
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稳定、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交织显现,表明现有的国际体系已不能有效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新威胁新挑战。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的治理结构改革已经迈出重要步伐,尤其是20国集团峰会取代八国集团峰会上升为世界经济治理核心机制,初步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事务的长期垄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和规则制定权,为推动形成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对话合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进程和应对全球性议题的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维护我国利益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也面临来自国际方面的以下挑战和不利影响:一是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
近一个时期美国失业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其房产价格虽出现局部回升,但整个房地产市场仍继续低迷,走出经济困境面临诸多制约。
特别是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处于高危阶段,甚至可能向更多成员国蔓延,由此加剧银行业危机,因此欧元区有可能出现财政金融风险与经济衰退恶性循环的局面,从而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状况可能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这将对我国稳定出口增加难度。
二是全球各领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冲击,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
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资源富[1]《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学习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集国家谋求产业链条延伸,可以说主要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模式,以尽快摆脱危机影响,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抢占国际分工的制高点。
这必然导致全球市场争夺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台,从贸易向投资、技术、就业等领域扩散,从具体产品上升到行业、标准、制度甚至意识形态层面。
我国既要摆脱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又要争夺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还要消化过剩产能,面临的挑战更趋严峻。
三是国际金融商品市场可能持续动荡。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艰难,脆弱的市场信心不易恢复,因此跨国资本流动明显加剧,导致国际外汇、证券等市场有可能持续大幅波动。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仍维持或实施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际流动性总体过剩的形势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持续高位波动,特别是由于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局势紧张,造成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将进一步推高其他大宗商品价格。
这不仅将增加我国进口能源资源的成本,还将使我国面临相当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四是我国周边环境中的战略压力和地缘政治风险有所突出。
东海、南海不断发生事端,使我国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受到影响。
三、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机遇和挑战众所周知,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由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既然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那么,我国国内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又是如何呢?这些因素和条件体现在:第一,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提升,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能源保障和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财政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相对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快速提高,等等。
简言之,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基础作用的我国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阶段,第一产业正朝着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方向转变,这不仅将有效增加农产品供给,还将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民消费增长;第二产业正朝着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生产方向转变,这不仅将增加对资本和技术的需求从而拉动社会总需求,还将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拉动居民消费;第三产业正加快发展,不仅将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从而增加劳动者收入、扩大消费,还将进一步完善城乡消费环境,促进全社会消费。
特别是随着城镇化深入发展,不仅将继续拉动巨额的城镇基础设施和住房等投资,还将继续拉动由大量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而带来的成倍增长的生活消费。
第三,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出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必要的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果断地进行调控,不断取得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