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1-24T16:02:09.7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刘香艳冯娜屈宁[导读]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常见的输液反应,重在预防,以及发生时积极有效的处理、护理
刘香艳冯娜屈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药物治疗性所致静脉炎的护理,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方法通过对我科2012年9月俩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的护理,将经验总结报道。

结果经过治疗护理,两例静脉炎患者均治愈。

【关键词】药物治疗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256-01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指经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性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原因直接损伤静脉壁,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性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例均为我科2012年9月份胃癌住院患者,发生静脉炎均在术后2~5天、患者禁饮食,经外周静脉给予消炎、补液营养支持治疗期间。

1.2 临床表现:两例患者右侧前臂沿头静脉走向有红色条索状改变,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肿胀,患者有触痛,触及硬结;其中甲例硬结有两处,一处大小为2cmx2cmx1cm,另一处2cmx1cmx0.5cm;乙例有一处硬结,大小 1.5cmx1cmx0.5cm。

1.3 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方法:选用生理盐水棉球从中心向外周清洗患处两次,以无菌纱布吸干创面水份,再用棉签蘸取适量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患处,面积大于患处2~3cm为宜,2~3次/日,3天为一个疗程,要求患处皮肤完整 [1]。

1.4 结果两例患者患处经涂药、护理5个疗程后,患者甲除硬结外其余部位红肿消退,硬结一处缩为 1.5cmx0.8cmx0.5cm,另一处0.8cmx0.5cmx0.3cm; 患者乙除硬结外其余部位红肿消退,硬结缩为 0.7cmx0.4cmx0.2cm。

患者甲涂药40天后静脉炎治愈,患者乙33天后治愈。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因切口疼痛,及各种引流管的刺激再加上一些对血管刺激药物的输入往往会出现烦躁、焦虑,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护士用诚恳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尽大程度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利用精湛的操作、护理技能赢取患者的信任;讲解各项操作、及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取得配合。

2.2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重在预防,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选择穿刺部位、穿刺针;评估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及肢体的活动度[2],留置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提高穿刺技术。

加强对输液部位及输液侧肢体血管的观察,积极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充分稀释后,确保输液针头在血管内,再行静脉注射,防药液外渗,并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

2.3 用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患处;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具有抗炎、消肿、止痛和促进皮肤血管修复等功能,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成本低[1],用药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情况,用药后患处的修复情况。

3 讨论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常见的输液反应,重在预防,以及发生时积极有效的处理、护理。

发生药物治疗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操作技术不良;不适当的穿刺部位;导管针的留置时间太长;固定方法不当;输液的浓度高、酸碱性太强或不兼容造成沉淀;疾患本身的病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的血管壁脆弱、发炎。

护理人员除高度的责任心、关心爱护患者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及技能水平,对药物治疗患者应积极评估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和处理已发生的静脉炎,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舒适。

参考文献
[1] 张红菊,李丹. 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治疗5-氟尿嘧啶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7):1338-1339.
[2] 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