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会计案例分析)

第二章(会计案例分析)


举例
因太有钱,公司IPO被否:
久其软件IPO没通过的核心问题是"公司根本不缺钱,没有 募集资金的紧迫性"。其中涉及两个环节,一是企业流动资金 很富裕,有3000万元买了其他的理财产品,说明其资金不缺,没 必要募集那么多资金。据悉,2002年,北京久其及其控股子公 司上海久其投入1200万元购买了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分期 发行的"CBD土地开发项目资金信托计划"。“用闲置资金购买 其他理财产品,尤其是那么长期限的产品,充分说明公司资金 非常充裕.第二个环节则是预定募集资金的投向“不是太好。 久其软件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其流动负债占 负债总额99.47%,流动负债中未有银行借款,主要负债都是业 务经营活动形成的,资产负债率45.58%
• 2008年起,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符合条件的 小型微利企业为20%,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
• 科技部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说,至少有五成 已通过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靠虚假材料“操作” 上去,以享受极为优惠的税收减免——资料来源: 2010-08-02 《新世纪》-财新网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政治成本动因
• 企业的财务状况如何——资产规模怎么 样;资产里各种资产所占份额怎么样; 这些资产都是谁的等等情况——资产负 债表
• 企业的盈利状况如何——利润多少?带 来的现金流是多少?给所有者带来的增 值是多少?——其他三张报表
启示:
• 会计信息使用者所要求的信息大部分是 面向未来决策的
•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各有其不同的目的, 因此,即使对待同一对象,不同的信息 使用者所需的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举例
因太赚钱,公司IPO被否
某公司2003-2005年营业利润分别为235、605、6073 万元,分别增长157%、903%;利润总额分别为292、993、 7110万元,分别增长240%、616%;净利润分别为192、796、 6713万元,分别增长315%、743%,作为传统产业,公司业绩 增长缺乏合理性
——实力 ——能力 ——活力 ——潜力
财务报表的需求者
为决策服务








职 能





思考1:大股东和小 股东对财务信息的要
求一样吗?
思考2:职业投资人和 其 管理型投资人对会计
信息的要求一样吗?

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责任,主体的财务报告
各方要求获得以下信息: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管理者提高报酬的动机
• 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报酬将与 净利润、股票价格相关,这种激励机制原本要 促进管理层按照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原则去努力 工作。当实际利润达不到契约规定时,管理层 从自身利益出发,将人为调高利润
• 新的管理者上任时,可能人为调低当期利润 (taking a bath),以增加未来盈利,调高 在自己任期内的业绩成长性
举例:
当公司居于垄断地位或属于公用事业 行业时,其盈余状况往往会引起公众关 注,因而政府不得不加强对其制约,限 制其定价和降低其盈利。此时,这类公 司就可能做小盈余,避免或降低可能发 生的政治成本;当公司呼吁政府对其加以 关税保护时,也可能有意识地做小盈余 ,以引起政府同情和保护公司出于节税 目的,也可能做小盈余
b 某公司主要业务是为集团提供配套的技术服务,为集团公 司服务的收入约占60%左右,公司多数收入确认要到年度 结束时,存在收入与成本不配比的情况。报告期内,公司 享有税收优惠较多,对净利润贡献较大,近三年分别占比 为43.20%,46.35%和3.52%。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大幅 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持续下降
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收益平均化和 秘密准备金的操作更加容易
第二节 如何认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四、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 盈余管理与中国IPO公司 • 盈余管理与中国亏损上市公司 • 盈余管理与中国上市公司配股行为 • 盈余管理与审计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融资动机
• 《公司法》规定,首次发行上市,必须近3年 内连续盈利
举例: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应 当遵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 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 算方式。”什么是重要、重大的事项? 如何划 分重要程度? 现实中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只能靠管理当局的主观判断,从而有可能影响企 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
盈余管理的影响的消极面:首先,盈余管理的 滥用,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相关性和可靠性 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质量特征,其中可靠性是基 础,脱离了可靠性,会计就失去生命力。盈余信息 是重要的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关系当事人意义重 大。而盈余管理使得报表上的盈余信息成为数字游 戏,从而使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 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这就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 性大打折扣。由此产生误导信息使用者的作用,或 者给相关人造成经济损失,或者使社会资源得不到 有效配置,或者掩护了经济犯罪,或者使社会分配 不公,最终也会对企业本身的长远利益带来不利影 响
第一节 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信息
股东人数是指某只个股所有股东的人 数,人数越少代表筹码越集中,甚至预示 主力控盘,而人数越多表示筹码越分散, 这样的个股只会是散户行情
筹码高度集中并不意味着未来将有牛股 行情,主要要分析筹码集中在谁手上,而 这些机构还持有哪些股,而未来这些股可 能会产生联动效应
➢ 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信息
• 配股,近3年内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在6%以 上,其中ROE选扣除前和扣除后两个指标中的 较低者等等
• 增发新股,近3年内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 10%以上,最后一个会计年度不低于10%,等等
• 《公司法》关于暂停上市、退市的规定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避税动因
• 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10年以上的,从获 利年度起,“2免3减半”
举例
因持续盈利能力存在瑕疵,公司IPO被否:
a 某公司主营业务依赖于和外国公司签定的技术许可合同, 具有不确定性。公司主导产品是基于国外公司系统所开发 的软件产品,影响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同时公司盈利水平 对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最近两年税收优 惠及财政补贴收入占净利润的比例分别达到31%和26%;
盈余管理影响也表现在一定的积极面上。由于会计 信息的处理和披露要经过固定的会计程序,其中盈余信 息的披露也会受到会计处理方式的影响。这就可能造成 未经盈余管理的盈余信息反而脱离实际。例如,企业已 经收到业务款项,只是因为交易手续的原因,企业无法 在账面上体现营业收入的实现,如果企业对此主动进行 盈余管理,就可以及时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如果这种 盈余管理没有产生任何误导效果,也不构成对其他人的 经济损害,还维护了企业的形象,避免了与财务关系当 事人不必要的协调工作,则显示着一定的积极效果。
第一节 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信息
上市公司的价值并不在于某一年得收 益是多少,而是在于这家公司未来N年得 收益是多少,看公司得成长性的一个重 要方法,是分析这家公司资产净值、净 利润的成长性,有人说应该分析每股收 益的成长性,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 很多公司在送股后每股收益就会下降, 而掩盖了其成长性
巴菲特更关注权益收益率
举例:
当公司无法掩盖亏损的事实时,管理者 就会采取除垢法进行盈余管理,清除以前累积 的费用和损失(除尽污垢),甚至可能提前确认 将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以做大亏损,为将 来扭亏做准备;当公司主要管理当局发生更迭 时,后任经理也会采取除垢法,做大亏损或压 低盈利,以便将责任归咎于前任经理,为将来 扭亏或增加盈利创造条件;若公司盈余无法达 到奖励计划规定的下限,在奖励无望时管理者 也可能采取除垢法进行盈余管理为将来获取或 提高奖励做准备
➢ 如何认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 如何识别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
第二节 如何认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在资本市场中,作为信息优势方的 上市公司,常常会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 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引导利益相关 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 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出现了盈余管理
第二节 如何认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第二节 如何认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三、上市公司产生盈余管理的机会
• 会计政策可选择性和会计估计存在 • 权责发生制为会计确认基础 • 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 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举例:
在会计核算中,应力求准确,但是,有些 经济业务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如坏账损失、 存货跌价损失、或有损失等,因而不得不根据 经验作出估计,从而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 得不借助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同样为盈余 管理提供了条件
• 战略性产业、特大型企业、垄断型企业,其报 告盈余较高时,会引起媒介和消费者注意,会 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政府也可能开征新税、 实施价格管制,管理者因此调低盈余,以非暴 利的形象出现(如微软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
• 一些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管理者,为达到个人 升迁的目的而获取政治资本,将可能人为调增 利润
第一节 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信息
年报公布日益规范,有些基本面发 生突变的公司会提前发出一些公告,如 预亏、预盈、预增。 其实这些信息都具 有很高的价值,我们最应关注的是预增 的股票,例如,"业绩预测增长在50%以 上上市公司","业绩预测增长在100%以 上的公司
第一节 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信息
看年报一定要结合中报、季报。如 果某只股票年报出来后业绩比去年增长 了300%,你买不买?这个问题要具体分 析了,如果这家公司第三季度时就已经 比去年增长了400%,那你就中了圈套, 第四季度是亏损的
举例:
权责发生制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 用的配比问题,但人为将资产的价值在整个寿 命内进行分摊,对存货的价值按设定的价值流 转模式进行确认等一系列活动会导致递延、 摊销和分配等过程,这样,就有可能发生提前 或推后确认收入和费用的行为,为盈余管理提 供了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