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居住-民宿篇快跑,民宿厌倦了冰冷的水泥丛林和滚烫的汽车洪流,只想放松紧绷的神经,感受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这几乎是每一个都市人心底的呼声,旅行观光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身心解压的首选方式。
随着经济能力的改善和审美品位的提升,经常旅行的人又逐渐对起早贪黑、如行军作战一般的随团旅行感到乏味,自助游则蔚然成风。
不仅如此,人们也住够了格局呆板、一成不变的酒店标间,更向往便捷温馨、富于地方特色和人文风貌的下榻之所,甚至把它看作影响整个旅程体验的关键。
民宿产业应运而生,并迸发出了勃勃生机。
民宿不等于低价民宿一词起源于日本,最初的定义涵盖甚广,除了一般常见的饭店及旅社之外,其它能够提供旅客住宿的地方,例如民宅、休闲中心、农庄、村舍、牧场等,都可以归为民宿。
不同于传统旅馆,大部分民宿并没有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游客体验当地风情、感受主人的热情服务、体验清新古朴的生活。
民宿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偶发于日本或台湾。
在世界各地,民宿因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不同而千差万别。
欧洲多是农庄式民宿,能够享受悠闲的田园生活且物美价廉;美国以居家式民宿或青年旅舍为主,不刻意布置,价格也相对便宜;英国则惯称Bed and Breakfast (BNB),即提供床铺和简单早餐,费用视星级而定,当然会比常规旅馆低不少。
相比之下,中国的民宿产业发展比较缓慢,而且稍欠规范,多集中在观光资源丰富的城郊或乡村。
在国内最大的酒店和票务预订网站携程网上,正式开业于2006年的桐乡乌镇民宿是屈指可数的注册民宿。
乌镇民宿分布于西栅市河的南北两岸,或面水或临街,出门就能跨入绵延的西栅老街,而推窗就可一揽静谧的河水。
客房装修风格家家各异,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江南人家风情。
尽管是民宿,但得益于西栅街区的保护开发,桐乡乌镇的每间客房都配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空调、热水器、电话、有线电视、免费宽带网络及免费直饮水、独立卫浴,让游客在古老的砖木瓦房中享受到现代生活的安逸。
这些民宿的价位并不便宜,甚至高于大部分星级酒店,豪华临水的大床房高达582元每天,即使是最普通的非临水间也不低于400元。
由此看来,到这里旅游的客人不差钱,他们只是在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记者的一位朋友也曾经入住乌镇民宿,他说游客们几乎都有着同样的目的——全身心融入乌镇人延续了几百年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在水阁边喝粥、拉家常;去市场买回最新鲜的蔬菜,让房东炖一锅鲜美的汤;或者只是依偎在水阁河岸边、桔树浓荫下,细细地品味白菊茶的芳香;入夜,则尽情享受古镇的安逸,枕着潺潺的流水声入梦。
或许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愿望让民宿成为行业投资的新宠。
兼具人文和自然属性的特色民宿文化,更是各地吸引旅客的浓墨重彩之笔。
水土不服与风险自担尽管首都北京每年都会迎接成千上万海内外的游客,但除了京郊少数地方以外,则很难寻觅民宿的影子。
不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北京的民宿产业短暂地火了一把,更间接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位于京通高速路周边的朝阳区高碑店村国际家庭旅馆。
沿河而居的高碑店人,热情而好客的淳朴民风吸引了众多希望远离城市喧嚣的游客。
扇子舞、小车会、踩高跷、秧歌队、包饺子、剪纸艺术,这些祖辈遗留下来的民俗,却让喜爱中国文化的老外们乐不思蜀。
住百姓家,吃家常菜,学扭秧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高碑店村推出了一系列富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给村庄的发展注入了商机。
高碑店村宣传办主任刘新是一个很爽快的人,她告诉记者,很多外国游客都特意到高碑店国际民俗旅馆住上几天,竹子制成的门楼、古朴的牌匾、葫芦架子、石碾子、大红灯笼,这些民俗元素让老外们真正体验到中国老百姓的农家生活。
为了方便外国游客,高碑店村的主要参观点都增派了掌握熟练英语的讲解员,不少游客表示,“以后来北京看还想住这里”。
无奈时过境迁,随着奥运会闭幕,北京的民宿业也陷入了低谷。
记者在近日曾试着拨通几家在奥运期间一度挺红火的民宿,得到的结果却多是“此电话号码不存在。
”不知算不算水土不服,民宿好像曾几何时遍布北京街头的成都小吃和掉渣饼,一阵风过去也就没人想得起来了。
不过,北京周边旅游区的民宿业倒也算是办得有滋有味。
每年夏天,北戴河都是北京人的避暑胜地,而与日俱增的游客也让北戴河的住宿成了问题,于是住民宿成了最佳解决办法,北戴河民宿网也应运而生。
看着北戴河民宿网上花花绿绿的民宿图标,记者也觉得眼花缭乱,到底哪一家民宿更适合自己呢?尽管费尽心机、千挑万选,总觉得差强人意。
虽然价格很有竞争力,但卫生与服务却只能忽略不计了。
当然与记者有过相同遭遇的同胞大有人在。
这也是住民宿必须承担的风险。
有关专家指出,民宿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一定要有“大商业”理念,利用其自身有形和无形的传统文化遗产,打造名胜、名街、名店、名牌、名剧、名厨、名菜肴、名小吃等,规范服务行为。
在民俗展示上,应将传统的民间信仰因素融进更具时代色彩的文化活动中,并为其营造生存空间,让其更切合现代人们的心理需求。
在鼓浪屿如何恋上民宿不久前,一部关于民宿的小说《在鼓浪屿恋上民宿》引起了众多旅游者的关注,一群热衷于体验与分享的年轻人,和一个被无数人体验过的小岛——鼓浪屿,因为家庭旅馆而萌发出一段崭新的发现之旅。
蘑菇旅馆、迷途客栈、悠庭小筑、宾悦旅社、领地旅馆、娜娜海岸度假小旅馆、1930咖啡旅馆、嫣然小屋、幸福天空咖啡旅馆、海角8号,这些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名字也是鼓浪屿上最具特色的民宿代表。
38个关于旅馆的梦想,真实地绽放在鼓浪屿上,也吸引了更多人了解民宿的兴趣。
早期来鼓浪屿的人员,大多是到厦门出差办事或探亲访友时顺便来爬日光岩,逛一下菽庄花园和港仔后沙滩,半天便回去了。
现在更多的人选择了深度“自由行”。
2006年开始,鼓浪屿家庭旅馆开始有了新的突破,涌现出一批家庭旅馆,不论是在装修风格,还是在经营方式上,都与之前的个体旅社有较大变化,更注重个性特色和文化包装。
家庭旅馆的出现,为鼓浪屿注入了新的活力。
鼓浪屿家庭旅馆业的发展为鼓浪屿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岛上的商业业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从以前只是贩卖简单的纪念品到现在的咖啡馆和博物馆林立,为鼓浪屿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记者拨通了海角8号的联系电话,本以为闽南口音很难听懂,结果对方竟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其水准并不亚于正规宾馆的服务员。
房间的价格和记者预料的一样,并不便宜,但是仍需要提前预订。
据对方介绍,海角8号是一家连锁民宿,分布在厦门的很多地方,仅鼓浪屿上就有3家,不过名字稍显不同,分别为海角5号和1号。
“如果你真想了解民宿就必须亲自到岛上住,我们的民宿在这里也算是历史悠久的,条件也算不错,而价格只是一般水平。
除了提供必要的食宿外,我们也会为客人介绍当地的民俗文化,这里的服务人员都接受过正规的服务培训。
”当记者提出希望能采访民宿的主人时,对方说,“主人并不是本地人,即使是你来岛上住都不一定能见到主人呢。
”一听说主人并非本地居民,记者心下不由得有些悻悻然——租来的房子办民宿,感觉好像不太地道哦!解剖麻雀:民宿之变记者在百度上搜寻了大量有关国内民宿的资料后发现,与国外不同,国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民宿协会进行监管,“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与民宿相关的组织。
该协会会长许一沁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告诉记者,2008年6月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成立时,岛上的家庭旅馆才12家。
到了2010年12月底,已经发展到了近90家,其中有72家已经获得了正式的营业执照。
“鼓浪屿的家庭旅馆准入门槛并不高,只要房子产权明晰且符合安全条例就可获得资格。
”许一沁介绍说,鼓浪屿的民宿在兴建之初,由于经营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出现了很多问题,协会成立的初衷正是为了协助政府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目前已经出台了《鼓浪屿民宿管理条例》和《鼓浪屿民宿消防条例》。
此外,协会还帮助鼓浪屿的民宿商户进行统一的对外宣传工作。
许会长坦言:“近年来,鼓浪屿民宿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但民宿的价格却越来越高,因为鼓浪屿的房价与日俱增,民宿租金自然也水涨船高,毕竟在鼓浪屿上开民宿的大多都是外乡人。
”不过他解释说,众多希望在此创业的人投身鼓浪屿,大批废旧的老房子得以重新改造,为政府节省了上亿元的资金,提供了600多个新增就业岗位,而由此带动的其他行业所增加的就业岗位可达上千个。
2009年10月27日,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首次组织22名会员赴台中参加全台民宿高峰论坛。
期间,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中的一家会员单位与台湾民宿协会签订了合作协议,台湾民宿协会可以代售鼓浪屿家庭旅馆客房票。
在将来允许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后,双向互动的“一票联动”也会正式推出,届时,大陆游客也可通过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预订台湾民宿旅馆客房。
不过许会长也指出,因为是初次合作经验不足,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结算、客源互送等,今后还要慢慢总结。
试行一段时间后,有望普及至所有厦门家庭旅馆及福建武夷山、土楼等特色民宿。
谈到民宿业发展的瓶颈,许会长说,首先是鱼龙混杂;其次是对家庭旅馆的界定不清,把一般的房屋短租和长租都看作是家庭旅馆;第三是大部分家庭旅馆没有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形成规模效应;第四,对家庭旅馆的开发上缺乏规范的管理体制,没有形成统一的开发管理模式。
许会长认为,未来鼓浪屿民宿的发展重点应该从做大向做强转变,在提高品质和服务这些软实力上多下工夫,同时要与鼓浪屿的文化积淀想结合,让游客感受到一个永远新鲜的鼓浪屿。
台湾民宿之美台湾不大,但小小宝岛所蕴含的美,却不是跟着旅行团走马看花就可以领略的。
按照两岸目前的规划,不远的将来即将开放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
到那时,如果想体验一回本色台湾,不妨来一次宝岛民宿度假游。
“民宿风”日盛20世纪80年代,随着“旅游意识”和“休闲观念”的增强,台湾人对岛内旅游的兴趣越来越高,很多人对台湾本身拥有的美景从过去的充耳不闻到如数家珍,一休假便全家出动“走透透”。
当时,台湾很多旅游景区的住宿设施不足,当地的居民们便自发地将闲置的房屋开办经营成家庭旅馆——民宿。
这种由农民提供给游客吃住游玩的新消费趋势开始在台湾流行起来,成为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不过,台湾民宿的真正大发展,还是源于2001年开始全面实施的‘周休二日’制度。
”台湾风尚旅游社创意总监游智惟说,周末变成两天一夜的完整假期后,民众真正如潮水般涌向岛内各旅游娱乐点,在外住宿的需求陡然大增。
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根据台湾相关规定,合法民宿的房间数最少5间,最多15间。
大多数民宿规模都在5至10间客房之间。
虽然房间的数量限制了民宿接待团体游客的能力,却促进了主人与客人间的亲密接触,也便于主人在房间的布置上能发挥创意。
而且,台湾人受日本影响深远,民众常从有线电视的日本频道欣赏到日本特色的民宿,以至台湾民宿这一行的水平提升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