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
"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
"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
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
其先人为宋人,后来避难于鲁。
其父叔梁纪曾做过鲁国陬邑大夫。
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世中落,家境贫闲。
大约二十岁左右,做过"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和"乘田",职务是管理牛羊,还做过"儒"、即富贵人家有婚丧等事,为人赞礼,司仪。
可能从"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
五十岁以后作了官,是鲁国的中都宰,后为小司空(工程建筑)和司寇(司法行政)。
孔子后来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游说,试图在政治上谋求发展,施展自己韵政治抱负。
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书活动,先后有四十余年,培养了众多的贤能弟子,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
他广收门徒,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所谓贤者,即深浮孔学,在事业上或学术上有成就的人。
从而,培养了人才,组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术群体。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作"是孔子自己的着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
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
八个学派的具体内容,多数没流传下来,其中思孟学派和荀子一派却大显于后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孔子以后,儒学成为显学,战国时期许多学者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人。
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
因而,对中华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主要特点表现为: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儒家一贯主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欣赏古昔,效法先王。
孔子就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甚至认为自己长时间梦不见周公,是一种衰老的表现,真的达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他整理"六经",也是提倡古道,不过不是"不作",而是古题有新解,按照他的认识赋予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
后来,孟子则提倡"法先王"少"言必称尧舜"。
荀子主张"法后玉",不过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与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
后儒也都继续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2、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
孟荀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做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3、政治和伦理结合。
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
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
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4、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
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
孔子主张对民要"道(引导)之以德,齐(整齐)之以礼。
"(《为政》)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管理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而且民心归服,是最高尚的政治。
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应当是免刑、无讼和去掉残暴、免除虐杀。
但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也不是绝对不要刑。
其倾向是重德轻刑,刑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
孟子继续了这个传统,主张"省刑罚",提倡以教化为主。
他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尽心上》)、荀子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更张,他主张"重法",提倡"禁之以刑",但他的"重法"是和"隆礼"相联的,二者并重。
同时他也把刑看作是惩戒未来、减少犯罪、进行教他的一种手段。
他说:"凡刑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
"(《正论》)荀子的德刑并重的主张显然有别于孔子,这表明荀子开始向刑治靠扰。
后来的儒者,在如何运用法刑洽民上,也随社会历史各种的变化,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总的倾向还是强调以德为主。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可见孔于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
孟子讲天就比孔子多了,讲天人合一,但他是把天合于人,合于人性,合于人心,把天道德化了。
最终归于地上的人间伦理,而不是化于神秘莫卜的天。
荀子则明确提出天人相分,要制天命而用之。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
《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从这里可以看出,仁的思想渊源,是来自原始的氏族公社,当时人们的关系靠血缘关系维系,在氏族内人们是相亲友爱的。
所以仁是从父子兄弟的关系开始,是从"亲"中来的。
后来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自己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驮!"(《学而》)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
孔子的仁是否仅限于亲不是的,孔子说的爱人适用于所有的人,但又不是对一切人一视同仁。
爱有差等。
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如何去为仁孔子提出要推己及人。
他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
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忠恕"之道,也就是"仁道"。
这是一种忍让和与人为善的精神。
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
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
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
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
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
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
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
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
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
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
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的"克已复礼"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在孔子时代大都是"以刑治国"的"人治"社会,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社会",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