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安全知识与应急处置
化学品的发展
产量:50年前全世界的化学品年产量仅有100万吨,而今
天化学品的年产量已超过4亿吨
规模:目前已为人所知的化学品就有500~700万种之
多,在市场上出售流通的已超过10万种,而且每年还有 1000多种新的化学品问世。但在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化学品 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危险化学品,且其中有150~200种被认 为是致癌物。
国家对危险化学品行业的要求
要求 (1)增强法律意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2)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3)加强基础环节的安全防范。加强培训、持证上岗、提高素质。 (4)强化监督管理,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分区、分类、分库储存 (6)严格安全监管。 依据 《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许可条例》(国务院397号令)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 《码头装卸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 》 《危 险化学品名录》
化学爆炸品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极快,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 气体,只有上述三者都同时具备的化学反应才能发生爆炸。 对这类危 险品,只有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一旦发生爆炸,是无法扑救的。对 于扑救爆炸品火灾,禁用酸碱灭火器,切忌用沙土覆盖,以免增强爆 炸物品爆炸时的威力。可用水或其他灭火器灭火,施救人员应配备防 毒面具。
事故处理要点
• 1、发现液体酸性腐蚀品撒漏应及时撒上干沙土,清理干净后,再用 水冲洗污染处;大量酸液溢漏时,可用石灰水中和。 • 2、腐蚀品着火时,不可用柱状高压水,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 水,以防腐蚀液体飞溅伤人;对遇水发生剧烈反应有可能引起燃烧、 爆炸或放出有毒气体的腐蚀品,禁止用水灭火,可用干沙土、泡沫灭 火剂、干粉灭火剂等扑救。火灾现场的强酸,应尽力抢救,以防高温 爆炸,酸液飞溅;无法抢救搬离火灾现场时,可用大量水浇洒降温。 3、灭火时人站在上风口,扑救人员要注意防腐蚀、防毒气,必须穿 戴防毒用品。遇有酸类或碱类腐蚀品,最好调制相应的中和剂稀释中 和。 • 4、皮肤沾染强酸用大量水冲洗,或用小苏打、肥皂水洗涤,必要时 敷软膏;溅入眼睛用温水冲洗后,再用5%小苏打溶液或硼酸水洗; 进入口内立即用大量水漱口,服大量冷开水催吐,或用氧化镁悬浊液 洗胃;呼吸中毒立即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体温,必要时吸氧。
火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2:自然物体:凡本身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变化而 放热达到自身燃点引起自行燃烧而不须外界明火引燃的称 为自燃品。 。 特点:化学性质活泼,燃点低,易氧化,氧化分解时 能放出大量的热,当热达到自身燃点时即自行燃烧。
如白磷的燃点为34℃,在空气中极易自燃; 硝化纤维素的燃点为120℃~160℃,在存放较久、通风不善、 大量堆放的条件下也可能发生自燃。 乒乓球自燃
目 的
• • • • 了解危险化学品相关法律法规 了解周边企业危险化学品的使用情况 熟悉公司化学品的管理程序 掌握公司内一些重要危化品特性及应急处 置方法 • 熟悉公司化学品MSDS及其他化学品存储、 搬运要求 • 掌握应急处理程序,预防事故发生
什么是危险化学品
定义: 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 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 要特别防护的物品。危险化学品行业是高危行业,具有事故多
扑救:自燃物品起火时除三乙基铝不能用水扑救外,其余均可
用大量水来扑救,也可用砂土、二氧化碳及干粉灭火剂。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3:遇湿易燃物:凡是吸收空气中水蒸气或接触到水分时能迅速 分解产生高温、并放出易燃气体而引发燃烧的物品称遇水燃 烧物。
特点:1.活泼金属如锂、钠、钾等与水接触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易燃的氢气。 2.金属氢化物如氢化锂、氢化钠、氧化钙等与水接触也发生氢气。 3.金属碳化物如电石与水接触产生易燃的乙炔气。 4.连二亚硫酸纳(保险粉)遇水后产生易燃的氢气、硫化氢和SO2。 存放:绝对禁止露天存放 扑救:发生火灾时绝对禁止用水及含水泡沫灭火,可用砂土、二氧化碳或 干粉灭火剂灭火
5类(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第8类:腐蚀品
• 腐蚀品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伤的固体 或液体。这类物质按化学性质分为3项。 1:酸性腐蚀品,如硫酸、溴素、硝酸、盐酸等。 2: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硫氢化钙等。
3:其它腐蚀品,如二氯乙醛、苯酚钠等。
危害:具有腐蚀性、有毒性、有些具有自燃和易燃性及爆 炸性。
第7类:放射性物品
• 它属于危险化学品,但不属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的管理范围,国家还另外有专门的“条例”来管理。
放射源类别
类别 接触死亡时间 备注 1类(极高危险源) 几分钟—几小时 2类(高危险源) 3类(危险源) 4类(低危险源) 几小时—几天 几天到几周 接触几小时,永会对人造成 性损伤 永久性损伤
• 2、过氧化物着火时,不能用水扑救;氧化剂用水灭火时,
要防止水溶液流至易燃、易爆物品处。扑救有机过氧化物
火灾时应特别注意爆炸的危险。
氧化物或过氧化物储运要求
• • • • • • • • • 远离热源,严禁受热 不能和易燃物质混装(如铵盐、氯酸盐、硝酸盐) 装卸中避免摩擦、振动、冲击等 存放在干燥且不易水湿的地方(如氧化钾、过氧化钠) 远离酸类物质(不能用CO2 或酸碱灭火器灭火) 避免阳光直晒 注意防毒 发生火灾,用大量水灭火 有些过氧化物温度要求高,必须冷藏运输
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
事故应急处置培训
安保部
二0一一年八月
培训内容
• • • • • • • • • 危化品的发展、事故、现状、要求 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型 危险化学品管理培训的目的 什么是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简介 公司危化品的清单 公司危险化学品的存储现状 危化品装卸/运输/存储要求 公司现有相关化学品管理及应急处置程 序介绍
国家安全总局统计数据
2006年我国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 158起、死亡277人;
277人
161人 157人
2008年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92起、 死亡157人。
2008年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 少66起,死亡人数减少120人 分别下降41.8%和43.3%。
158起
2006年
92起
2007年
66起
发、损失巨大、社会影响严重的特点。 特征: (1) 具有爆炸性、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 (2) 在生产、运输、使用、储存和回收过程中易造成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毁; (3) 需要特别防护的。 一般认为,只要同时满足了以上三个特征,即为危险品。
分类:危险化学品分为九类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86年、1990年先后发布了国家标准《危 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 6944—1986)及《危险货物品名表》 (GBl2268—1990),根据运输的危险性将危险货物分为九类,并规定了 危险货物的品名和编号。 第1类 爆炸品 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 易燃液体 第4类 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第7类 放射性物品 第8类 腐蚀品 第9类 杂类
注:燃点 闪点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1:易燃固体 在常温下以固态形式存在,燃点较低,遇 火受热、撞击、摩擦或接触氧化剂能引起燃烧的物质,称 易燃固体。如赤磷、硫磺、松香、樟脑、镁粉、煤粉、氨 基酸等。其中燃点越低分散程度越大的易燃固体危险性越 大,尤其是粉状的易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混合达到一定比例 遇明火会产生爆炸 。 特点:易燃固体燃烧迅猛,扑救困难 。 存放:适量存放,不易过多,与邻库有一定安全距离, 不得与忌配物质混存。 扑救:发生火灾时可用雾状水、砂土、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剂灭
危害性:1、易燃易爆。2、流动扩散。3、受热膨胀、气压升 高。4、易产生或聚集静电。5、腐蚀毒害。6、窒息。7、氧化。
第3类:易燃液体
定义:常温下以液态存在,其闪点在60℃以下的物品算易燃液体。 它分3项。 1、低闪点液体,即闪点低于-18℃的液体,如乙醛、丙酮等。 2、中闪点液体,即闪点在-18℃~<23℃的液体,如苯、甲醇等。 3:高闪点液体,即闪点在23℃~61℃的液体,如环辛烷、氯苯、苯甲醚 等。 特点:一般都比重小、沸点低、易燃、易挥发和易流动扩散。易燃液体挥 发的蒸气与空气中氧混合达一定比例遇明火就会产生爆炸。 易燃液体的火灾发展迅猛,常伴随爆炸,难以扑救 扑救:扑救易燃液体火灾有如下规律: 对比水轻又不溶于水的烃基化合物如燃油、十一烯酸、苯和苯系物的 火灾可用干粉,火势初起可用二氧化碳扑救,但不可用水,否则会扩大 火灾。 对不溶于水比重又大于水的,如二硫化碳等可用水扑救,因水能覆盖 在这类物质之上将火熄灭。 能溶于水的易燃物如甲醇、液氨等发生火灾时可用雾状水、化学泡 沫、干粉,也可用1301、1211等卤代烷系列灭火剂扑救。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定义:指压缩的、液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这类物品 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 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 易燃气体,如氨气、一氧化碳、氢气等。 不燃气体 如(包括助燃气体),如氮气氧气等。 有毒气体,如氯(液化的)、氨(液化的)等。 有毒易燃 如氯乙烯等
特点:
■易发生爆炸性分解 ■迅速燃烧 ■对碰撞或摩擦敏感 ■与其他物质起危险性反应 ■损害眼睛·
危害:1、氧化性物质 具有火灾、爆炸(接触有机物、易燃 物)、中毒和腐蚀等。2、有机过氧化物 具有爆炸、火灾、中 毒和腐蚀等。
事故处理要点
• 1、撒漏时,应扫除干净;在用水冲洗。收集的撒漏物品, 不得倒入原货件内。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这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其组成分为2项。 1:氧化剂,指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对热、 震动和摩擦比较敏感。如氯酸铵、高锰酸钾等。 2: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是易 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如BP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