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入门第一次作业

心理咨询入门第一次作业

心理咨询入门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但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即互相又互相联系。

2. 个性心理:理学上所谓的个性(又称人格)指的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常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它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不尽源泉。

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

3. 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

情绪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理、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

在心理学研究中,情感的概念与个性形成,理性与非理性思维,以及认识动机有关。

4. 动机冲突: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

有三个类型: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多重趋避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 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序,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2. 简答心理咨询的原则。

答: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心理咨询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心理咨询师有责任保护寻求专业服务者的隐私权,同时也应认识到隐私权在内容和范围上受到国家法律和专业伦理规范的保护和约束。

3. 简答中国心理咨询与西方心理咨询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答: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比较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基本上来源于西方。

然而中国人习惯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与西方人也有诸多的不同。

东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本土化迫在眉睫。

国内也有许多专家注意到了这点。

比如说湖南医科大学杨德森教授,胡凯教授,肖水源教授就组织了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组。

而后张亚林仿效A.Ellis在合理情绪治疗(RET)中的ABCDE程序,提出了中国道家认知治疗的ABCDE技术。

这些都对中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西方心理咨询跨文化比较一、心理咨询中国化问题中出现的矛盾1、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矛盾:人本主义强调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以提高人的自尊、自爱和自助能力为其首要目标。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浓厚的家庭观念及其反对突出个人的主导思想相冲突。

2、心理冲突社会化与病理化的矛盾:在西方,将心理咨询看作是解除自身烦恼的有效手段之一。

许多人将心理咨询过程看作是一个了解、自我享受的过程——成为社会发达的标志。

在中国,则是以医学模式来认识人的心理冲突。

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前者是平等;后者是医患关系。

4、自我暴露与好面子心理的矛盾:文化差异。

5、指导与不指导的矛盾:国外,要求咨询人员尽量在谈话过程中尽量不对来询者提出任何直接的建议与劝说。

它还力图通过认真的倾听与不断的提问来积极启发来询者独立地思考其当前面临的问题。

而中国,来询者期望从他们那里得到直接的指导与教诲,而不是被动的倾听与提问。

否则易于将咨询者对他的尊重当作无能的表现。

另外,还有判断与不判断的矛盾。

6、偶发性与持续性的矛盾: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谈话过程,而不是一两次的偶发性谈话。

它需要时间来培养咨询人员与来询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沟通。

它是咨询人员对来询者施加影响的关键。

7、个人咨询与集体咨询的矛盾:如治疗小组,对于人的自我暴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国有些困难。

8、中立性与报恩性的矛盾:核心在于文化差异、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矛盾。

西方心理咨询模式在中国社会普及中的4个突出矛盾一、权威性与非权威性的矛盾西方:平等交流。

中国:期望值高、指点迷津;或者无主见、无能力。

二、判断与非判断的矛盾西方:自我探索、情绪释放。

中国:个人观点;自身经历。

三、指导与不指导的矛盾西方:对方去思考、自助。

中国:多给予具体指导(社会、文化因素)四、方向与无方向的矛盾西方:多听寡言、无固定的谈话程序。

中国:开放式的谈话会使来询者不适、会降低自己的价值与作用。

分析:运用非指示性心理咨询方法遇到许多来自中西方文化与社会差异的问题。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矛盾冲突西方:个人中心主义——三不主义中国:修身养性与自我克制中国社会化过程的特点:依赖性训练;顺从训练;谦逊训练;自我克制训练;自我满足训练;惩罚选择;羞耻策略;家庭中心;多重家长。

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模式——启发式心理咨询启发来询者进行积极思考与咨询者的适当指导相结合应是中国社会推行心理咨询的最佳模式。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与心理咨询力求强化的自主与自助能力的主导思想不谋而合。

2、启发思维强调有效的学习是“启”与“发”的结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过程的灵活性与积极性,使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互磋商。

应遵循三条原则:1、指导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原则。

循循善诱;求“启”“发”意。

2、引导与尊重自我相结合的原则。

认同其体验;引导其现有思想与行为方式的缺陷与不足,以求新的更完善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悦纳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3、指导与个人努力相结合的原则。

对来询者的不断深入的自我探索予以不断的指导与及时的肯定与赞许。

注重来询者独立思考与咨询者积极引导之间的互促作用。

它将心理咨询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谈话过程,而不是一、二次偶发性谈话活动。

除对来询者某些具体指导外,但更多的是两者对来询者的问题共同探讨与分析。

另外,不全盘否定非指导性心理咨询,而在于有选择地继承。

其它,不将来询者的问题看作是纯心理与行为障碍的表现,而是将其看作是个人成长与人格完善过程中的问题。

这种非病理学的认识方法不仅大大发扬了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也增强了人们对健康人格重要性的认识。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 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答: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估。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丰富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2. 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答:1、社会。

通过制定各种政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

2、学校。

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学校内部的微机支持系统,有效地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3、教师自身需有效地驾驭压力,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4、形成与教师职业相适宜的行为。

5、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6、塑造良好的健全人格。

四、案例分析题(20分)案例:章某,男,16岁。

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

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

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洗越频繁,洗一次手约半小时左右。

如果催促他的话,时间可略微缩短。

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洗到肘关节处。

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

要求:分析章某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并说明如何矫治。

答:案例中章某表现出的症状是强迫行为。

具体体现在有一些屈从性强迫行为的症状“他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来越频繁,洗手一次约半小时左右……”以及一些强迫性仪式动作“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洗到肘关节处”是否可以诊断为强迫症,还应当参考强迫症状出现时,章某本人的情绪体验,例如是否会有严重的内心冲突或者焦虑、痛苦等。

根据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诊断为强迫症: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②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③上述的混合形式;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案例中仅说“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因此还应当进一步探究,如果有前面所提及的那些情绪体验则可以诊断为强迫症。

根据案例中的描述“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

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

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因此章某的洗手行为可能是因为害怕湿疹而引起的,在咨询中可以考虑采取一些行为疗法:1:采用松弛治疗,尽量制止章某洗手的次数,同时在章某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放一些比较舒缓的音乐,或者让章某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来代替洗手,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控制章某洗手的次数,让章某在不洗手的同时情绪能够放松,缓解其对湿疹的恐惧。

2:采用厌恶治疗的方法,在章某洗手的同时放一些令人不舒服的电视或音乐,或者制造一些让人非常不舒服的甚至厌恶的事情发生,不断责备章某,让他觉得是自己洗手行为引起了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让章某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即洗手的同时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但采用厌恶疗法一定要注意到这种疗法的消极影响,做到适度原则。

同时消除他的过分厌恶情绪。

3:采用满灌疗法,把章某手弄脏,平时不让他去洗手,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允许洗手。

可以把手弄得很脏很脏,让他意识到即使不经常洗手也不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样持续一段时间,让他觉得即使不去洗手也不会发生什么,手脏没什么大不了的。

4:认知疗法。

首先,通过发现并改变来访者对反复洗手这一事件的错误认知,缓解来访者的情绪。

然后才循序渐进地给予治疗与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