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1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二○一三年六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1法律法规 (1)2.2技术标准 (1)3 术语与定义 (1)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3)4.1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4)4.2环境风险分析与对策 (4)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5)5.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5)5.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6)5.2.1评估指标及分值 (6)5.2.2评分方法 (6)5.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 (11)5.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11)5.4.1分级矩阵 (12)5.4.2级别表征 (12)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13)6.1企业概况 (13)6.2环境风险物质 (13)6.3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14)6.4环境风险受体 (14)6.5环境风险等级 (14)6.6环境风险分析 (14)6.7问题和建议 (14)6.7.1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存在的问题 (14)6.7.2对策建议 (14)1 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浙江省范围内工业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

若企业所属行业已发布相应的技术规范,则采用所属行业的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7)《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8)《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1号);(9)《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5号);(10)《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1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12)《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第27号);(13)《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6年3月);(14)《危险化学品名录》(2012版);(15)《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16)《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版);(17)《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3年完整版);(18)《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1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2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21)《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2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3)《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24)《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25)《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程》(GB20576—GB20591);(26)《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SH3015-2003);(27)《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3095-2000);(2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2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30)《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卫监督发〔2005〕272号);(31)《浙江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版);(32)《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标准Q/SY1190-2009);(3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水体环境风险防控要点(试行)》(中国石化安环〔2006〕10号)。

(34)《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35)《浙江省化工行业生产管理规范指导意见》(浙经信医化〔2011〕759号);(36)《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1)环境风险本技术指南所称企业环境风险是指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

(2)环境风险物质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特性,在泄漏、火灾、爆炸等条件下释放可能对厂界外公众或环境造成伤害、损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3)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根据企业生产和储存条件,厂界内可存在的某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数量之和。

(4)临界量根据环境风险物质对人和环境的危害特性规定的该物质一定的数量,当企业内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与该数量的比值之和小于1时,该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为较小或一般。

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程序见图1。

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分级矩阵的方式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较小、一般、较大和重大四个等级。

图1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程序示意图(1)对于划定为较大和重大环境风险等级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等。

(2)对照相关要求,分析企业现有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和完善的整改建议。

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5.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环境风险物质清单及临界量见附表1。

未列入附表1的化学物质,依据类别特征,按表1确定临界量;若一种化学物质具有多种危险特性,以表1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其临界量。

表1 其它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表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以折纯计)与其对应的临界量,计算比值(Q ),计算公式如下:nn Q q Q q Q q Q +++= (22)11式中:q 1、q 2、… q n ----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 1、Q 2、… Q n ----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t 。

计算出Q 值后,将Q 值划分为4 级,分别为:(1)Q <1,(2)1≤Q<10,(3)10≤Q<100,(4)Q≥100,分别以QⅠ、QⅡ、QⅢ和QⅣ表示。

5.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5.2.1评估指标及分值采用评分方法确定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最高总分为100分。

各评估因子、具体指标及最高分值见表2。

表2 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值表5.2.2评分方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照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分表(表3),8注:带“*”的指标项如因投产时间等原因无法评估,该项内容按0.5分计算,在评估报告中说明情况,并在项目投产后进行重新评估。

对各评估指标分别进行评分。

各评估指标的得分系数与相应最高分之积,即为该评估指标的得分,各评估指标的得分值之和,即为该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计算得到M值后,按表4对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进行划分。

表4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对照表5.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环境风险受体分为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水环境风险受体和土壤环境风险受体。

其中,大气环境风险受体主要包括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企业等主要功能区域内的人群,按人口数量进行指标量化;水环境风险受体主要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来水取水口、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特殊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区、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等区域,可按其脆弱性和敏感性进行级别划分;土壤环境风险受体主要为企业周边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居住商用地等区域。

按照环境风险受体的敏感程度,将企业周边的环境风险受体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分别以E1、E2和E3表示,见表5。

表5 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划分5.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5.4.1分级矩阵根据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3种类型,按照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与临界量比值(Q)、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按分级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分别见表6~表8。

表6类型1(E1)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矩阵表7类型2(E2)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矩阵表8类型3(E3)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矩阵5.4.2级别表征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可表示为“级别(Q值代码+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代码+环境风险受体类型代码)”,例如:Q值范围为1≤Q<10,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为C类,环境风险受体为类型1的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可表示为“重大(QⅠC E1)”。

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6.1企业概况包括企业和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6.2环境风险物质对企业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的名称、数量、贮存方式、位置等进行调查,计算与临界量的比值(Q)。

6.3环境风险控制水平按照本“技术指南”规定的内容,对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进行调查,列出调查结果与相关依据。

6.4环境风险受体对企业周边的环境敏感区进行调查,对照本“技术指南”规定的各种情景,确定环境风险受体类型(E)。

6.5环境风险等级根据上述对企业的现场调查情况,对照本“技术指南”规定的环境风险等级划分程序和评判依据,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6.6环境风险分析对于环境风险等级划定为较大和重大的企业,应针对火灾、爆炸、泄漏、非正常工况、环保设施非正常运行等情况,分析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

对于环境风险等级划定为较小和一般的企业不作此要求。

6.7问题和建议6.7.1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照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管理的各项要求,分析企业现有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6.7.2对策建议根据企业现有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管理与相关要求的差距,提出加强和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管理的整改建议。

附表1本表共规定了254 种化学物质,说明如下:1、关于分类排序第一部分为有毒气态、液态物质,其中序号1-32 为气态有毒物质、序号33-123 为液态有毒物质;第二部分为易燃气态、液态物质,其中序号124-169 为气态易燃物质、序号170-198 为液态易燃物质;第三部分为其他类有害物质,序号是199-247,该部分物质是对人体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致癌性或对水生生物具有毒性的特殊物质;第四部分为其他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序号是248-254。

有确定名称的重金属化合物,根据其理化状态分别列入前三部分,例如砷化氢为有毒气态物质,三氯化砷、四甲基铅、四乙基铅、汞为有毒液态物质,列入第一部分;砷酸等为有特殊毒性的固态物质,列入第三部分;其他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列入第四部分。

每部分以物质的化学文摘号(CAS)由小到大排序。

2、关于案例记录a 代表该种物质曾由于生产安全事故引发了突发环境事件;b 代表该种物质曾由于非法排污引发了突发环境事件;c 代表该种物质曾由于交通事故引发了突发环境事件;d 代表该种物质曾由于其他原因引发了突发环境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