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常常涉及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
综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可知,中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考查形式。
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仅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
2.考查内容。
主要有:(1)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辨析;(2)考查辨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3)考查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考查结构上的谋篇布局。
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蚕妇吟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通过蚕妇夜以继日的劳作和歌女通宵达旦为官人表演的对比,表达了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判,对百姓艰难度日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了“蚕妇”和“玉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借富贵人家的女人歌舞彻夜不归,来反衬蚕妇生活之辛苦,表达了诗人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判,对百姓艰难度日的同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城①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②似旧时。
【注】①楚城,楚国的故城,指秭(zǐ)归。
“荒城”指秭归城。
②滩(tān)声:江水拍击河滩的声音。
这首诗的衬托手法运用很突出,请举一例进行赏析。
【答案】例一:“江上荒城猿鸟悲”,作者不说人“悲”,而说“猿鸟悲”,用了侧面烘托法。
“猿鸟”尚且为“楚城”之“荒”而感到悲哀,则凭吊者之悲哀更可想见。
例二:“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时间已过了一千五百年,除了江上的“滩声”仍像一千五百年前那样,人间万事都不似旧时。
以“滩声”的“似旧”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诗人抚今思昔、吊古伤今的无限情意,许多不便说、说不尽处,都蕴蓄于这声慨叹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的赏析。
一“荒”、一“悲”,用拟人与侧面烘托的写法,奠定了全诗悲凉苍老的感情基调。
三、四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亘古不变的“滩声”来反衬“常如暴风雨至”的人间万事,或以“滩声”的“似旧”来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
作者抚今思昔、吊古伤今,为楚王城的荒败和屈原的不幸遭遇而悲伤,更为自己和所有与屈原有一样的遭遇的爱国志士而怨愤。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画线的一联写得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案】晴本无雨,夏夜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与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句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
解答此题时,先确定这个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根据方法分析效果,最后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即可。
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
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逢酒客春游①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②胜荷衣。
【注】①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
②簪弁:簪,冠簪;弁,礼帽。
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度?【答案】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
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
【解析】考生解题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簪弁”“荷衣”,然后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前者指官员的服饰,那么后者应该指田园生活中的服饰。
由此可知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此处考生要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重在代,有相关性;后者重在喻,有相似性。
本诗中“簪弁”“荷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属借代。
然后要注意尾联中的“胜”字,“簪弁胜荷衣”的意思是官场生活胜过田园生活,但前面作者又着一词“莫将”,表明了态度,即作者肯定后者,否定前者。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考生通过分析可知,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上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第二句把未展芭蕉比喻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第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的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要“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案】承上启下。
“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极言意绪的迷乱繁杂,“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从而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到了结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的能力。
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知道中间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多是承上启下、照应、领起下文等;其次,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判断。
“宦情”“羁思”“共凄凄”,说明意绪的迷乱,因此第二句中的“意转迷”紧承上文;另外,第二句中的“春半如秋”四字又引出了后两句对柳州春景的描写。
由此,考生不难判断第二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名师点睛诗歌常见表达技巧:①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②描写技巧: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
可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③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
可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④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⑤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应等。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夭《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②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①短篷:有篷的小船。
②杖藜(lí):用藜做成的拐杖。
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海棠【清】袁枚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的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萤火萧绎著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咏萤虞世南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什么不同?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
1.【2019年中考黑龙江龙东卷】古诗赏析。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2.【2019年中考四川攀枝花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3.【2018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á)蝶:蝴蝶。
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4.【2018年中考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2018年中考江苏扬州卷】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潭上作【唐】张养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闯关检测1.(1)重章叠句。
反复咏唱,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