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草: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作者:本刊记者付双双/文来源:《中国烟草》2008年增刊吉天虹/设计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闭幕,改革开放仿佛“一夜春风”吹遍中华大地。
30年,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
伴随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强有力的时代话语,中国烟草以解决卷烟工业生产力低下的问题为起点,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一路风雨兼程。
向“产量、规模”要效益(1982~1991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的卷烟市场,流行这样一首顺口溜:中华大地无“中华”,“前门”总从后门发;“牡丹”不为百姓开,“凤凰”何时到我家?卷烟市场产品的匮乏由此可见一斑。
在那个年代,“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呼声并非“文革式”的空口号,而是人们在经历一番不理智的狂热之后,逐渐冷静了下来,开始意识到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什么阶级矛盾,而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当时,烟草行业管理混乱,各地小烟厂、手工卷烟作坊遍地开花,小商品生产方式是卷烟生产的主流。
烟草行业面临盲目发展、产销失调、质量下降、效益降低的严重局面。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场对烟草行业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悄然降临。
1981年5月,国务院发文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对烟草行业的集中管理,改善市场卷烟供应,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决定对烟草行业实行国家专营,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并授予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力。
”1982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烟草总公司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全面经营管理烟草行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业务。
中国烟草总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烟草专卖和集中管理体制的正式确立,中国烟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随后的两年,国务院发布《烟草专卖条例》,建立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并设立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草专卖进行全面的行政管理。
中国烟草总公司组建之际,全国有几百家卷烟厂,但生产能力却十分低下,卷烟产量供不应求,卷烟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主要矛盾是解决量的供给问题,烟草行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发展生产,保障供给。
据此,行业关停了300多家计划外小烟厂,确定了扩大生产、满足消费、增加积累的发展思路,实行了第一次战略转变,即从小商品生产方式向“产量规模效益型”发展战略的转变。
在这个“生产导向”的阶段,行业基本完成了上划任务,建立了专卖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卷烟产量明显增加,推动了整体效益较大幅度增长。
为保障卷烟工业生产所需烟叶原料,1984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提出“计划种植、主攻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烟叶生产指导方针,对全国烟叶生产的稳定协调发展和烟叶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中国烟叶生产的格局和规模初步形成,为卷烟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统计数据显示:1982年到1990年,全国卷烟年产量由1885.2万箱增加到3260.4万箱,平均每年递增7.1%,实现税利由97.6亿元增加到27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3.6%。
烟草成为全国创造税利最多的行业之一,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政支柱产业。
1990年,当我国卷烟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箱大关时,产大于销、供过于求的矛盾尖锐地暴露出来了,库存积压大幅度增加,卷烟市场疲软,大批牌号被迫降价销售,卷烟工业企业出现了90%以上的大面积亏损。
1990年、1991年,行业税利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严峻的形势警示我们:主要依靠外延扩张的“产量速度效益型”发展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
1982~1991年行业实现税利柱状图“质量、品种、结构”时代的来临(1992~1999年)1992年春天,88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的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之后,发表了南巡重要讲话。
他强调改革开放要“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中国大地掀起了又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此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经开始由单纯关注速度转向对质量的关注。
烟草行业面对卷烟产品供应过于饱和的问题,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
在此之前,面对卷烟市场形势的变化,国家局在1990年的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八五”期间,烟草行业要坚持一个方针,即“控制总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增加效益”,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的转变。
1991年8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国家烟草专卖局机关现场办公时,提出“限产压库”的方针。
国家局、总公司根据这一方针,严格落实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对超产的单位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同年,烟草行业适时地提出了要由“产量速度效益型”转变为“质量、品种、结构效益型”,并相应制订了坚持一个方针、实现两个转变、抓好三个基础、力求四个突破以及树立八大观念的整体发展战略,从而使烟草行业实现了第二次战略转变,进入了第二个新的更快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烟草专卖制度不断得到巩固。
199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正式施行。
1997年7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使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用国家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和巩固,我国的烟草专卖行政管理和烟草生产经营的全部活动走上了法治的轨道。
“限产压库”政策的实行,扭转了卷烟产品产大于销的被动局面。
从1992年开始,全行业税利增长速度明显回升。
但1996年后,行业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1997年烟叶严重产大于销,导致库存大量积压;“假、私、非、超”四种烟泛滥,对市场造成严重冲击,致使1997年效益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局明确提出“狠抓基础,稳中求进”的工作指导思想和“一要规范、二要改革、三要创新”的工作重点,把规范作为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打私打假力度,取缔卷烟自由批发市场,全面开展烟叶流通秩序整顿,严格按国家计划组织烟叶、卷烟生产,遏制烟叶、卷烟体外循环。
这些规范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到位,促进了行业生产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此时的中国烟草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国内买方市场已全面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居于主导地位,所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是满足有效需求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日趋显现,中国烟草面临与跨国烟草公司的竞争;控烟运动不断推进,烟草产业的发展环境受到进一步制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将发生重大转变。
当时,由于卷烟工业企业地区封锁、市场分割严重,使得竞争不足和不正当竞争同时存在,全国统一的卷烟市场尚未形成;由于政企合一,资产关系尚未理顺,行业管理仍然以行政管理为主,在管理方式、组织构架、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存在着明显差距;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分散、品牌集中度低,尚未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有较大规模的全国性品牌。
行业呼唤一场更为深刻的改革。
1992~1999年行业实现税利柱状图新世纪的“改革”强音(2000~2008年)2001年11月10日,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卡迈勒的一记木槌,敲开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21世纪的前三年,行业税利水平在已经比较高的基础上,又实现了连续三年较高速度的增长。
但截至2003年,行业仍有123家卷烟厂,散、乱、低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产品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行业36个名优卷烟品牌一半以上地域性特征明显,尚未成为真正意义的全国性名优卷烟。
同时,行业成本控制能力弱,盈利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面对新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2003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局局长姜成康指出:“在新世纪头十年特别是近3~5年,是烟草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机遇期,能否抓住时机、抓紧工作,关系到中国烟草的前景和希望。
”自2003年起,行业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一场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
当年4月1日,安徽中烟工业公司率先成立,拉开工商管理分设的帷幕。
次年年底,规划中的16家工业公司全部成立,兰州卷烟厂等8家卷烟工业企业划归中烟实业发展中心管辖。
工商分开把卷烟工业企业推向了市场,由行政地区划分的卷烟销售界限被打开了缺口,中国烟草引入市场竞争的体制改革由此拉开帷幕。
与此同时,针对行业卷烟工业企业散、乱、低的状况,以关闭小烟厂为开端,行业提出“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工业企业改革思路,以重点企业为基础、以名优品牌为支撑、以资产为纽带的跨省重组也迈出了新步伐。
随着工商分开,烟草商业企业服务工业、培育品牌的功能开始显现出来,被称为行业“最有价值的战略工程”——网建,成为卷烟流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2年,上海烟草“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现代物流网建模式得到国家局的肯定,并在随后的几年被引入全国大多数省份。
2004年7月,“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在深圳、杭州、大连开始试点。
“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卷烟交易方式,使订单真正来自市场,被称为烟草行业的“一场革命”,烟草传统商业迈开了向现代流通转变的步伐。
2005年11月,国务院有关进一步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的文件下发,明确提出烟草行业继续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由中国烟草总公司依法对所属工商企业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
至此,行业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出资人缺位、责权利不明晰的状态。
与此同时,行业公司制改造全速推进,工商企业由《企业法》规范的企业转变为由《公司法》规范的公司。
截至2006年年底,行业省级公司全部改制为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卷烟工业企业相继改制为省级工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行业初步建立起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行业大企业、大品牌的发展如鱼得水。
2006年和2007年,国家局相继提出“两个10多个”(10多个重点骨干企业和10多个重点名优品牌)和“两个跨越”(由省内市场依赖型向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跨越、由立足国内市场向面向国际市场跨越)战略构想,卷烟工业企业大对大、强对强、快对快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卷烟工业企业和品牌的快速发展,对烟叶原料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5年,随着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政策的出台,国家局积极响应中央三农政策,提出了“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烟叶工作方针。
2005年5月,行业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专门领导小组成立,并于当年正式发布《全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国家局已投入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200多亿元,改善了烟叶生产条件,为烟农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被许多烟农视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2000~2007年行业实现税利柱状图2007年,国家局提出从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战略构想,被简称为“一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四化(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草农业战略构想在各烟叶产区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