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终审稿)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终审稿)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辽宁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系(分院)动物科学系专业班级牧医0651姓名李红阳指导教师姓名王丽娟职称日期 2010/3/18辽宁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专业班级:牧医0651学生姓名:李红阳题目: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上交论文(报告)日期:年月日答辩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王丽娟2011年月日辽宁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审与答辩材料题目: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指导教师:王丽娟成绩:系(分院):动物科学系专业班级:牧医0651学生姓名:李红阳附带材料:表1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评阅表表2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登记表表3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2010 年 3 月 18 日本人声明我声明:本论文及其设计工作是由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在完成论文时所利用的一切资料均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学生姓名:李红阳2011年 3 月 18 日目录1流行病学2病原3 临床症状4 病理变化5 诊断6 综合防治7 分析讨论8 参考文献“摘要摘要:猪链球菌病是猪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人也可感染该病,它能引起猪的败血症、脑膜脑炎、关节炎、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脓肿)等,该病在我国已流行多年,近年有上升趋势,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严重损失,本文结合我市养猪现状,从流行病学,临床变化,即诊断于治疗等方面作了详细的综述,逐步探讨了猪链球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猪链球菌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前言”猪链球菌病是世界各地的常见病,危害严重,在我国已流行多年,当前,对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的防疫得到了普遍重视,而对猪链球菌病往往疏于防范,造成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种猪传染病中占很大比例。

近期,我市许多养猪场爆发了以发热,关节肿胀,败血症和神经症状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初步诊断为链球菌,通过对疑似链球菌病料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等现已确诊,已采取综合防治,病情已得控制。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1. 流行病学1945年,Bryante报道在母猪和仔猪发生的一种由链球菌引起的败血性传染性流行病,。

目前,美、法、日、俄、印度、丹麦、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均有猪链球菌病的报道。

在国内最早由吴硕显(1949)于上海郊区发现本病的散发病例,20世纪70年代发病增加,80年代后期发病更趋严重,在许多地方呈大群爆发地方流行,迄今已有13各省市报道了猪链球菌病,并在华南、西南和华东等地其造成大面积的流行,损失严重,是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我国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一段时间我市各养猪场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该病,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其他疾病。

2.病原猪链球菌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革兰氏染色阳性。

细胞壁内含多种氨基酸糖,构成了其群特异性抗原,根据链球菌群的特异性抗原的不同,用革兰氏(Lance field)血清学分类,可将链球菌分成A、B、C、D、E、F、G、H、K、L、、M、N、O、P、Q、、R、、S、T、U等19个血清型。

引起猪链球菌的病原多为c群的兽疫链球菌鹤类马链球菌,地群的猪链球菌,以及elsr等群。

我国猪链球菌病原主要有cdelrs等群,陈永林等(1993)对国内19个省的126只致病性链球菌分群鉴定中,c群兽疫链球菌约占%)(91 /126),d群约占%(9株),s和r群各6株,占%,没有鉴定出群徐涤平等(2 001)应用间接血凝(iha)实验和环状沉淀实验对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辽宁等省送检的病料中分离出猪致病性链球菌63株进行了血清学鉴定,鉴定出c群40株,d群8株,e群11株,r群4株,分别占%、%、%、和%。

3.临床症状猪链球菌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四种类型:败血症型、脑膜脑炎型、关节炎型、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脓肿)型。

.败血症型: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病列,往往头晚未见任何症状,次晨已死亡;或者停食一二顿,体温-42.0℃以上,精神委顿,腹下有紫红斑,也往往死亡。

急性病便,常见精神沉郁,体温41℃左右,呈稽留热,减食或不食,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液性鼻液,呼吸浅表而快。

少数病猪在病的后期,于耳尖、四肢下端、腹下有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有跛行,病程2-4天。

脑膜脑炎型:病初体温升高,不食,便秘,有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液。

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转圈,空嚼,磨牙,仰卧,直至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四肢作游泳状划动,甚至昏迷不醒。

部分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

病程1-2天。

关节炎型:由前两型转来,或者从发病起即呈现关节为症状。

表现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有跛行,甚至不能起立。

病程2-3周。

上述三型很少单独发生,常常混合存在,或者先后发生。

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脓肿)型: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其次是咽部和颈部淋巴结。

受害淋巴结肿胀,坚硬,有热有痛,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

有咳嗽,流鼻液。

至化脓成熟。

肿胀中央变软,皮肤坏死,自行破溃流脓,以后全身症状好转,局部逐渐痊愈。

病程一般为3-5周。

4.病理变化败血型病例剖检见各器官充血、出血。

各桨膜有桨液性炎症变化,心包液增多,脾肿大呈暗红,脾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着。

脑膜脑炎型病变为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混浊、增多,脑实质有化脓性炎症变化。

关节炎型病例见关节肿胀、充血,滑液浑浊,严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5.诊断临床诊断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为进一步确诊,采取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5.2.1材料5.2.1.1 病料:来自我市四个猪场的疑似链球菌病料1#、2#、3#、4#。

5.2.1.2 培养特性用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酯平板,此培养基均为自行配制。

5.2.1.3 试验药物青霉素、土霉素、洁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头孢菌素。

5.2.1.4 试验动物健康小白鼠(30—35g)10只。

5.2.2 方法5.2.2.1 病原分离五菌采取病猪的肝肺脾肾脑和关节液,对该病料无菌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一些革兰氏阳性双球菌或短链状球菌,然后,分别接种鲜血琼脂平板。

37℃需氧培养24h后,挑取可疑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同样可见一些革兰氏阳性双球菌或短链状球菌,挑取单个菌落再接种鲜血琼脂平板,纯化后放置4℃,冷藏备用。

5.2.2.2培养特性取单个保存好菌落分别在普通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酯平板三种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后观察。

同时,取分离菌株接种于10%鸡血清的肉汤中,37℃,培养48小时。

取血清肉汤中的絮状沉淀物抹片,分别作革兰氏染色,并镜检。

5.2.2.3生理特性将分离的菌株接种到pH=肉汤中,经60℃30分钟后移植到鲜血琼脂平板,接种于pH=的葡萄糖肉汤。

%的NaCl肉汤中。

5.2.2.4 生化试验取上述分离菌血清肉汤培养物1#、2#、3#、4#,分别接种于蔗糖、山梨醇、葡萄糖、甘露糖、乳糖、马尿酸钠及淀粉培养基,37℃培养24h后,观察其对糖的利用情况,全部重复三次,并记录结果。

见表5.2.2.5 动物感染实验将分离菌株24小时血斜面用灭菌的生理盐水适当稀释,配成悬浊液,腹腔注射5只健康小白鼠,接种量毫升/只,另外5只作对照,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结果。

5.2.2.6 药物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用无菌棉签蘸取分离菌的血清肉汤培养物,均匀涂布于鲜血琼脂平板,在琼脂平拜上向一个方向均匀涂布然后将平板每转动60度涂布一次,共涂三次最后沿平板边缘涂布一圈;加盖后放置5分钟,待平板稍干后,用无菌镊子将各种药敏纸片分别平贴在培养基表面,并轻压使其紧贴平板表面,每个平板贴4张药敏纸片,两纸片相距25毫米,纸片与平板边缘不小于15毫米,贴好纸片的平板于37度培养24h,观察结果。

结果按抑菌圈直径大小和各抗菌药的具体标准,评定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药。

结果评定参照表2试验结果5.3.1病料中链球菌检出及分离结果将病料和病料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发现4个养猪场的疑似病料中含有大量的革兰氏阳性单在呈双或链状排列的球菌。

5.3.2培养特性 37℃培养24h后,所采的病料在鲜血琼脂平板pH=肉汤中上形成大量圆形、不透明、表面光滑、隆起的灰白色直径为1~2微米的小菌落,菌落周围形成2~4毫米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无色的β-溶血环。

在普通平板和麦康凯培养基上单个菌落均表现生长贫瘠。

10%鸡血清肉汤中培养48小时后,可见官底形成絮状沉淀,上液澄清,无菌膜和菌环。

染色后镜检,发现大量的革兰氏阳性单在、呈双或链状排列的球菌。

5.3.3生理特性在pH=肉汤中经30分钟60+后移植到鲜血琼脂平板上仍能继续生长,在pH=葡萄糖肉汤中生长表现为上液澄清,而管底有絮状沉淀,在%的NaCl肉汤中生长状况为均匀混浊。

5.3.4生化试验结果表1分离链球菌的生化试验鉴定结果项目蔗糖山梨醇乳糖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马尿酸钠水解淀粉1# + + + + + + + +-2# + + + + + + + + -3# + + + + + + + + -4# + + + + + + + +-判定标准:“+”表示大多数(90%—100%)菌株为阳性;“-”表示大多数(9 0%—100%)菌株为阴性。

表1表明分离的1#、2#、3#、4#菌的生化反应结果均符合猪链球菌的生化特性,说明分离的菌均为猪链球菌。

5.3.5动物感染试验结果小白鼠注射病原菌的第四天开始有死亡的,死亡后,小白鼠皮肤发绀,剖检肝、脾、肺、心出血,呈败血症,剖检发现注射部位有直径~1.1cm的脓肿,浓汁呈黄绿色。

而对照作的均未见死亡,从死亡的小白鼠的肝脏、重新分离到革兰氏阳性单在、呈双或链状排列的球菌。

试验表明,分离的菌株对小白鼠有致病性。

5.3.6药敏试验结果表3 药敏试验结果菌号抑菌环直径(mm)头孢菌素环丙沙星青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1# 19 15 14 13 8 7 72# 18 16 13 13 8 6 73# 19 16 14 13 7 7 84# 19 15 13 14 8 8 8平均值15 mm为中度敏感,大于15 mm为高度注:抑菌圈直径小于10 mm为耐药,10~敏感。

表2表明,结果敏感的药物依次是:头孢菌素、环丙沙星;中度敏感的依次是:青霉素和卡那霉素;而对土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具有抗药性。

此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6 .综合防治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高敏药物治疗。

6.1.1对淋巴结脓肿,待脓肿成熟后,及时切开,排除脓汁,用3%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涂以碘酊。

6.1.2环丙沙星治疗猪链球菌病,每千克体重用毫克,每12小时注射1次,连用3天,能迅速改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青霉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