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控与内审关系

内控与内审关系


内控与内审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
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
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
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
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

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之间的系 1.评价对象相同。

内部控制评价与内部控制审计都是对企业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只不过两者对于内部控制的范围各
自有所侧重。

这两种评价必然存在内在的关联性,所以往往也依
赖同样的证据,遵循类似的测试方法并使用同一基准日。

2.内部控制评价滋生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对于执行内部控
制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或其他中小企业,按照《内部控制基本规
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开
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同时对
外披露或报送。

由此,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催生了内部控制审
计的产生。


3.内控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企业内控自评工作。

内部控制审计执行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企业内部控制
自我评价工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利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
工作以及可利用的程度,相应减少可能本应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
工作。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既有本质的区别又
有相应的联系。

需要强调的是,注册会计师虽然可以利用企业内
部控制评价所形成的结论,但需对其本身发表的审计意见独立承
担责任,该责任不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
作而减轻。

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之间的别
1.范围不同。

内部控制审计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

内部
控制审计的范围,直接决定着审计的质量、成本和责任,决定着
审计的可行性。

为了遏制内部控制的各种可能的缺陷滋生,为财
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促进被审计单位全面加
强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整个内部控制为审计范围。

但是,以整个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既不明确,也
不好把握,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审计的可行性会有问题。

所以,
目前内部控制审计只能突出重点,重点解决内部控制弱化可能产
生输出虚假财务信息的问题,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应当限于与财务
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杨瑞平,2010)。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内部控制评价围绕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控制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指标体系,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性质不同。

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外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是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是一种独立的鉴证业务。

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通常情况,授权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服务业务。

3.目的不同。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自
我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发表审计意见,为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提供合理保证。

内部控制评价是管理层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的一种自我评价,一方面,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时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投资者、社会公众等企业利益相关者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评估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从而为投资决策和正确行使相关权利提供资料依据。

4.责任主体不同。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建立健全
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

按照该指引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企业内部控制责任
是由企业承担的,而内部控制审计责任是由注册会计师承担的。

两种责任的分离决定了企业和注册会计师在分别实施内控自评和内控审计时必须按照不同的规则独立完成,两者之间不能够相互替代和免除。

5.评价依据不同。

内部审计评价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进行评价,而内部控制审计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进行审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