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0 开始:写在正文之前o0.1 为什么会有这本书▪第一,非产品岗位的同学,因为工作或者兴趣,需要了解产品的方法论▪第二,对初创公司来说,如何让非专职产品人员短时间内胜任产品工作▪第三,非互联网圈的从业者,需要更通俗的了解互联人是怎么做产品的、有哪些异同、如何选择性的借鉴他们的经验▪第四,学习资料太多,不利于圈外人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图书、网站、社群、公众号o0.2 本书的产品定位▪目标用户:-1~3岁的产品经理▪需求场景•对于“泛产品经理”,可以通过阅读此书,理解一套方法论体系•对于产品经理,这本书像一本知识图谱,可以粗读一边,后续有困惑再针对性的查阅▪产品概念•通过社群组织与用户保持沟通,加上相应的培训咨询服务、工具包,以及积累多年的社交媒体与此书构成有机整体▪竞争优势• 1.此书的底层逻辑方法论提取与作者相关的实体书籍,并非凭空搭建,这样的内容源头使得此书具备了第一无二的沉淀• 2.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出身于阿里,不仅做过一线陈皮,也关注了很多关于“产品经理岗位”、“创新”的事情• 3.写书的过程中,通过读书会与国内产品经理圈内的作者沟通,把一些建议融入此书框架中,共同构建了更加经得起推敲的内容o0.3 本书内容与阅读方法▪把书对应章节的视觉引导图与内容互相对应,建立自己的知识地图o0.4 我与本书的局限性▪ 1.没有从无到有操盘过一款真正出色的产品▪ 2.广义的运营非读者的强项▪ 3.产品形态、公司类型太多,无法一一亲历▪ 4.创业的过程,最大的收获是体会到自己“做不了什么”•01 初始:大话产品经理o 1.1 从一个小故事谈起(通过小故事分析产品设计的流程)▪产品定位阶段▪需求采集阶段▪需求转化阶段▪产品概念验证▪新功能上线时o 1.2 产品经理的前世今生▪ 1.2.1 从人类社会出现分工说起▪ 1.2.2 岗位诞生,宝洁的故事▪ 1.2.3 从项目经理到产品经理•核心区别:一个靠想,一个靠做•项目经理是执行人,工作重点是把任务完成,并不充当任务的提出者,需要的是执行、计划和控制能力•产品经理是任务的提出者,更需要创造力•创造力、洞察力和对客户的感知力是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1.2.4 与“传统”产品经理的区别•传统行业的产品已经相对稳定,能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的事是偏营销的。
所以,作为要对最终产品扶着的人,产品经理需要把主要经理放在营销上•泛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由于很多产品不成熟,甚至有些产品尚未有准确定义,且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东西,工作重点更侧重与产品上市前的产品定义,以及需求的采集与细化等▪ 1.2.5 十年,产品经理逐渐成熟(常见细分角度)• 1.明确的层级定义• 2.按照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细分为四个发展方向:产品架构、产品设计、产品管理、产品运营• 3.产品类型不同,背后需要产品经理具备的能力也不同,据此的细分可视为产品的细分o 1.3 思维方式与性格特点▪ 1.3.1 从“学生”到“职场”•一看到问题,马上就想答案,这就是典型的“学生”思维•产品经理式的思维o第一步,需要采集需求,分析需求o只做一次的事情找可行解,反复做的事情求最优解o先搞清问题,后选择方法•转变思维后的好处o 1.有了更多选择o 2.可做价值判断▪ 1.3.2 从“用户”到“产品经理”•每个人每天都会已用户的角色接触成百上千件产品,所以习惯以用户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因为这是一种简单、直接、更舒适、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要做好产品经理,就必须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换句话说,即具备“同理心”•需时刻提醒自己,用户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并不懂用户,但必须有能力切换成用户视角来发现产品问题▪ 1.3.3 从“现象”到“本质'•产品碰到的实际问题,往往没有完美的方案,只有用心去研究,才能找到相对合理的方案▪ 1.3.4 还有什么性格特质是加分项•热爱生活,好奇心•理想主义,完美主义•善于沟通,团队精神•抗压,自我激励,情绪调节o 1.4 产品经理的日常▪ 1.4.1 入行,社招与校招▪ 1.4.2 一天里的典型任务•产品的细分o产品架构▪定义、规划产品,确定产品定位,规划、把我产品的节奏,对产品进行宏观把控,对经验要求较高o产品设计▪负责产品细节设计•2C的产品,需要和交互设计紧密结合,注重用户体验•2B的产品,主要是业务逻辑、流程、规则的设计o产品管理▪狭义的管理,偏资源协调、跟进实施和团队建设,有点像项目管理,负责把产品做出来o产品运营▪负责产品大运营,解决产品”有人用“的问题,建立产品与用户的通路,负责营销推广▪ 1.4.3 周边团队从小到大•主要讲初创团队从零发展,团队角色的变化•02 产品:关键词与分类o 2.1 产品: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 2.1.1 某个:明确定位•定位用来限定”有所为有所不为“▪ 2.1.2 问题:用户、需求、场景•用户:这个问题是谁的问题o第一,本书里提到的用户,除非特殊说明,都是指广义用户,即产品干系人,指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人,也包括公司内部人员o第二,任何产品的用户都是多种多样的,但又的确有主次之分,因此,不要为了次要用户的需求干扰核心用户o第三,这里说的用户,更多指”角色",而不是自然人o客户与终端用户▪客户,指付钱买产品的人▪终端用户,指最终使用产品的人•需求:问题的核心是什么o第一,需求即“问题”的核心,它是分深浅的o第二,每一个需求,挖到最后,都可以归结到人性层面o第三,满足需求其实有三种方法:提高现实、降低期望、转移需求•场景:用户在什么情况,以及何时何地碰到这个问题•为何移动时代更看重场景o用户:用户多样化、触达用户的渠道复杂化o需求: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加碎片化o场景:随时随地,在各种环境下o解决方案:移动特有的领域知识▪要掌握移动领域的基础知识▪要熟悉各种可利用的硬件▪要理解互动方式的变化▪要明白产业链的结构▪要懂得用简单逻辑完成任务▪要采用更灵活的实施过程▪ 2.1.3 东西:解决方案•产品、功能、特性、流程、服务等都可以算作东西•东西可以是一个有形的实物,也可以是一个无形的服务o 2.2 常见的产品分类维度▪ 2.2.1 用户关系角度•单点:启动最简单•单边:可能有网络效应•多边:平台相,壁垒最高▪ 2.2.2 用户需求角度•工具,解决单点问题o解决特定的单点问题,用户可以“用完即走”•内容,价值观过滤器o必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用户想打发时间,那么“可打发时间”也算一种价值o基本的产品逻辑是:主动(搜索、订阅等)或被动(推送、推荐等)接触内容→消费内容→消费后行为(评论、点赞、打赏等互动,以及分享、传播等扩散行为)•社交,彼此相互吸引o用户与用户互相玩,彼此吸引并建立关系,最终因此而留下来o社交产品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户黏性相对高,最大的劣势是离钱比较远•交易,做生意卖东西o线上的交易,就是电商和O2O概念下的各种收费服务o有的是真正做“交易”,即自己卖货,属于B2C模式o有的其实是“交易平台”,自己不卖东西,通过服务卖家、买家让双方在平台上成交•平台,复杂的综合体o这是一种同时满足多种角色的产品形态,也可以说是“生态"•游戏,打造平行世界o可大可小,一切皆可包容,是真实世界的副本▪ 2.2.3 用户类型角度•第一个角度:企业 VS 个人o2B产品至少要同时面对企业代表(要不要买、要不要用的决策)和终端用户两种角色o典型的2C产品相对简单,自己买自己用。
但也有特例,比如各种礼品就是买给别人用的•第二个角度:群体 VS 个体o典型的OA系统,需要多个角色一起使用o2C的产品,经常是自己一个人用就可以了•第三个角度:工作 VS 生活o2B的产品是生产资料o2C的产品是生活资料o2B重商业价值,2C重用户体验•第四个角度:男人 VS 女人o2B像男人,2C像女人,男人在乎目的与结果,女人在乎过程与感受o2B、2C没有完美的分类方法和清晰的分类界限,我们应该综合两者的优势来做产品,它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而是一条线的两端▪ 2.2.4 产品形态角度•BS结构:Browser-Servero对研发团队来说,大部分工作在服务端,或者说是云端,客户端借助一个浏览器来做展示o研发过程简单,最大的优势就是“快”o相比客户端,Browser模式还有个跨平台的优势•CS结构:Client-Server结构o它有一个需要安装的客户端,还会有一个服务端,手机里的App、电脑里安装的软件就是这种•软硬结合o除了软件部分,还有硬件实体•大实体:有软硬件更有服务•前面的轻,做起来快,迭代周期短,试错成本低,对质量的要求没那么搞,有问题容易改正。
当然,相应的进入壁垒也就比较低•模式的取舍o偏交互的用Native(Client模式),偏浏览的用Web(Browser 模式)▪交互指复杂操作,包括输入、选择等,Web往往支持得不好o已稳定的用Native,试错中的用Webo访问硬件的用Native,信息展示的用Web▪硬件包括手机里的各种传感器等,Native的访问权限更高,安全性也更高o核心功能用Native,周边辅助用Webo变化少的用Native,经常变的用Web▪ 2.2.5 各种其他角度•行业分类角度o关于行业的具体细分•盈利模式角度o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俗称卖货的行当与卖人的行当o卖货采用前向收费,直接像用户要钱o卖人采用后行收费,即2B的抽水模式,主要像对企业单位或信息提供者收取费用,包括广告发布,竞价排名,冠名赞助,企业会员等费用•关键资源角度o资本驱动▪对应着需要大笔资金做准入门槛的产品o技术驱动▪意味着拥有核心技术能力,成为别人无法模仿的壁垒o产品体验▪产品本身要好,对互联网行业来说,就是用户体验很爽o运营服务▪对应着需要很多“人肉”参与的产品,强调运营效率、服务体验等o垄断资源▪取决于获取资源的能力•行业成熟度角度o从0到1和从1到N的区别•03 概念:提出与筛选o 3.1 产品概念的提出▪核心用户•产品目标用户中最重要的用户是谁,表达为一个抽象的人群•产品目标用户中最重要的用户是谁,表达为一个抽象的人群▪刚性需求•用户需求中最重要的那些,叫作刚性需求•刚性需求要满足三个条件:真实、刚需、高频o真实:需求是真的存在,还是幻想出来的o刚需:特指需求是否强烈,不满足能否忍受o高频:需求发生的频次是高是低▪典型场景•到底什么场景更典型?可以通过有没有“唤起点”来判断。
•在某种情境下、某时某刻,用户能想到,最好是能第一个想到你的产品。
这个时刻就是产品的唤起点▪产品概念•简单的一句话,说出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一个App,一个网站,一个服务体系,还是一个企业协同的工具?▪竞争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无非就是多快好省,具体的说,包括更多功能、更快解决问题、更好的质量、更省钱等•竞品分析o竞品的范畴:相似的产品→能满足同样需求的不同产品(从表层到深层需求)→所有消耗用户时间的产品o互联网/手机上的所有产品都是竞品,竞争的是用户仅有的那点时间o 3.2 概念提出的综合案例▪ 3.2.1 案例1:智能长命锁▪ 3.2.2 案例2:淘宝首页•首先,我们要确定这个产品的核心用户o第一步,做用户细分,列出可能与淘宝首页发生关系的各种用户:买家、卖家、合作伙伴(即服务买卖方的服务商)、淘宝员工、竞争对手、机器爬虫等等o第二步:判断每种用户的价值,排个优先级o第三步:判断“买家”这个用户群体的粒度是否足够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