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手共育蓓蕾——对家庭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余杭镇太炎小学沈利群内容提要:社会、学校、家庭三维网络是塑造学生成为健康人的德育体系,这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已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仅仅形成共识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作为家庭教育中的参与者——家长,他们的育子理念、育子方法等都对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可目前的现状又不容乐观。
因此本文从学校教育的主力军,家校教育最为密切、最直接的纽带——教师入手。
请他们走出校园,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影响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完善家庭教育。
文章主要从乐做家长的服务者,善做方法的引导者,乐做沟通的策划者这三方面谈了教师在家庭教育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家庭教育定位服务者引导者策划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逐渐增加,城市拆迁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流动性增大,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
面对复杂的家庭教育情况,教师要走出校园,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影响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完善家庭教育,使其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反思一:乐做家长的服务者新课程的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反思的问题。
各行各业掀起“讲服务”热潮,不应该仅仅只是对我们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而应该是心灵的洗濯。
因此,教师也要乐做家长的服务者。
1、了解。
要走进家庭教育,就必须对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做全面深入的了解。
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
包括:家庭成员的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庭和睦与否,家风情况等)、家长的文化素质、职业、性格、处世态度以及家教情况。
除此之外,了解的方式还有家访,建立家校联系本、家长会、电话、电子邮件等等。
教师只有在了解情况之后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谋求一致,从而采取协调的步骤。
2、理解。
案例一,这都是源于爱那一天,我送儿子上幼儿园,作为家长,我只能送到园外。
望着他幼小孤单的身影和蹒跚的脚步,我的心头涌起一阵难言的情绪:凄凉、幸福、悲伤、期待、担忧……我有些情绪低落地走在去学校的路上,路上碰上了小娟的母亲。
她是一个很“黏人”的家长,每次“逮”到老师就唠叨个不停,所以我们老师看见她总巴不得绕路而行。
可今天,当我想起送儿子的那一幕,我猛然醒悟:这都是源于爱。
我静静地听她不停地说,还不时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们谈得非常融洽。
当我轻声说:“小娟妈妈,我赶着去上班,有时间我们再谈。
”她连声说,不好意思。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迥然不同的家庭:有的家庭是单亲,家长总想以事事迁就孩子当作对孩子爱的补偿;有的家长几代单传,对孩子百般溺爱;有的孩子从小身体不好,因而家长的呵护细致入微。
所以我们不要厌烦母亲的“唠叨”,我们不要鄙夷父亲的“蛮横”,我们不要不屑老人的“迂腐”。
因为爱,他们才是今天的他们。
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他们是否有正确的爱的方式,暂且不去理会他们是否懂得教育,我们都要首先检阅自己:我们是否是一位懂得爱、珍视爱的教师?我们是否用一颗父母的心来日日打量自己作为教师的言行?凡事顾及家长的感受,家长才会从心里尊重你,接受你的帮助指导,进而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会被家长接纳采用,沟通合作才会不流于形式,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深入地展开,取得成效。
3、平等。
案例二:平等从主动问好开始我的同事曾和我谈起她工作中的苦恼:她班中有一位红红同学,最近上课没有精神,很想找她家长了解一下情况,可听前任班主任说这位家长很难接近,看见老师爱理不理的,更别说沟通了。
听了后,我沉思了一会儿,说:“你遇见她后,你试一试主动地先向她打招呼,会不会有不同结果。
”事后我也淡忘了此事,一天,我的同事告诉我,她按我说的去做,当她主动与家长打招呼后,两人谈得很融洽,从中也了解了她孩子因玩电脑时间过长故上课无精打采的。
通过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找该生谈心,该生上课时又神清气爽了。
可见,如果能与家长平等地对话,就能实现走进学生的家庭教育的可能。
这不仅仅可以通过主动问好来实现,也可以打破与家长沟通报忧不报喜的惯例来实现,更可以是打破与家长交流只谈问题不谈成绩的陋习来达成……反思二:善做方法的引导者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对家长们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师只有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根本,从孩子的心理特征出发,以教育理念为准绳,更新家长的观念,引导家长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与家长积极合作,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
1、营造环境这里主要指家庭氛围的创设,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人以影响,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家庭物质环境的影响。
(1)言行引路案例三:爸爸就是这么做的“老师,晓明又跟人打架了!”“老师,晓明又欺负同学了!”“老师,晓明又……”经过很多次家访,我了解到:晓明父母双双下岗,他和妹妹上学,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父亲下岗后一直脾气暴躁,稍不顺心不是打晓明,就是开口大骂妈妈、妹妹。
久而久之,晓明也有了稍不如意便出拳的行为。
由此可见,父母的行为示范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但由于孩子年龄小,分辨能力差,常常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亲情熏陶家庭环境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而且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应当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环境。
尤其是父母的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生活,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
案例五:妈妈的温馨锦囊10岁的女儿第一次离开妈妈出国比赛,这位妈妈在女儿临走前写下了13封近两万字的“温馨锦囊”,托带队老师按时间顺序每天交给女儿一封。
信中有从网上搜索到的女儿所到之处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的介绍,有根据行程表中的安排,想象女儿即将遇到的一切,然后做出密密的安排,有生活上更有精神上。
她就像那位“临行密密缝”的妈妈,在一个个“锦囊”里“缝”进了她的思念、爱意、智慧和教导。
事实证明,分别两周后的女儿的确发生了变化:提起锦囊,女儿会热泪盈眶;喜爱主动拥抱家人,主动表示多么爱家人;对克服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更有信心;会从细小之处去关心他人了……的确,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
在良好家庭环境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针对不同的家庭,不同程度地采取措施,以正确教导,鼓励为主。
2、策略指导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不注意方式,平时不管,一旦发现孩子出了问题,不是急风暴雨式的一顿“管教”,就是对孩子的表现想管而管不了,表现得无可柰何,于是任其发展。
无论是简单粗暴还是放任自流,都是失败的家庭教育。
教育要引导家长把握教育时机,掌握好“度”,找准与孩子谈心的切入点。
(1)沟通技巧案例五:自画像上学期,我班新来了一位农村孩子,叫晓华,他倔强得像头牛。
每天,他的衣服总是很脏,穿戴也是歪歪斜斜。
听她妈妈说,平时要他洗澡换衣服比登天还难,为这事,母子俩不知争了多少次。
我一想,便对她妈妈说:“今天回家作业,你让晓华对着镜子画一张自画像,并写上自我介绍,明天交给我。
”这以后的日子里,晓华的面貌焕然一新,她妈妈逢人便说:“还是沈老师有办法!”其实,在和孩子交流沟通时,家长往往都存在这些情况:平时不谈,出现问题再谈;不能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往往是情绪激动地谈,或是不疼不痒地谈;不能就事论事,而是全盘否定。
而这样的沟通只能增强两者之间的“火药味”,阻碍谈话的进程,也就别提沟通的效果了。
(2)爱的理性中国的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已成为社会不争的共识。
不少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们仍是衔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掉了。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的孩子在如此宠爱的环境中难以成才,只会养成一些坏习气。
做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家长进行指导。
案例六:两棵小柳树冬夜,电话响了,是学生桃桃的妈妈打来的。
客套几句后,她向我委婉地提出,是否可以不让她女儿擦玻璃,说是怕冻坏了小手。
我很感意外,说要考虑一下,便放下了话筒,思考片刻,我心中一亮。
第二天,我把小柳树的故事讲给了同学们听:那是我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把父亲从柳树上砍下来的柳枝选了两根栽在了我家院子里的几棵高大的洋槐树下。
没过多久,柳树便发芽了。
一年后,我远在萧山的师范学校上学,每次回家,我都要到小柳树前转悠。
我发现,在洋槐树的阴影下,小柳树弱弱的,叶片发黄,我给它施了好多肥,也无济于是。
后来我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洋槐树,表面上,它们为柳树遮风挡雨,实际上剥夺了小柳树的生存空间。
树如此,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傍晚放学时,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把小柳树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晚上,电话铃响了,是桃桃的妈妈。
她说,听了孩子讲的小柳树的故事,夫妻俩都很感动,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对,真诚地收回昨天晚上提出的要求,还对我的教育方法大大夸奖了一番。
放下电话,我心释然。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
”做为教师,面对孩子爱的不理智的家长我们应该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很多时候,孩子们会迷失在家长母鸡式的“爱”中,失去了经风沐雨的机会。
(3)奖惩恰当奖励与惩罚许多家长看作是对子女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如果家长经常采用物质奖励,其结果往往使孩子成为胸无大志、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贪得无厌的庸人;如果简单地使用打骂粗暴的手段,其结果只会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丧失殆尽,心灵麻木不仁。
因此,教师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引导家长奖惩要恰当。
案例七:它是最甜一个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下班路过水果摊的一位年轻妈妈买了一袋苹果,到家后她将苹果放在客厅的茶几后进了厨房干活,小女孩将所有的苹果洗干净后,挑一个最大的咬了一口,仔细地品尝起来,接着又拿起了第二个,第三个……等妈妈从厨房里出来时,发现每个苹果都留下了小女孩整齐而清晰的牙印。
妈妈温和地问:“你从前不是这样吃苹果的,能告诉妈妈今天为什么这样吃吗?”小女孩非常高兴地拿起其中的一个苹果递给妈妈说:“这个给你吃,所有苹果我都尝过了,它是最甜一个。
”这个故事让人感慨万分。
小女孩体贴父母的孝心令人赞叹不已,而年轻妈妈的教育方式更令人称道:首先是对孩子的尊重;其次是能静心地聆听孩子的想法和心声。
正是这种教育方式才使小女孩的心灵得到闪现光芒的机会。
换了他人,这个小女孩也许免不了换一顿严厉的批评甚至责罚。
反思三:乐做沟通的策划者的确,构建家校互动的德育机制,能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能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充分整合学校、家长的资源,通过多种沟通方式来达成。
1、这边风景独好——家长会“提倡好习惯,养成好作风,大人要以身作则。
父母说话要算话,说了就做,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生命道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