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考试卷班级:姓名:学号:一、基础知识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举酒属.(zhǔ)客修禊.(qì)流觞.(shāng)管弦.(xián)B.何可胜.道(shèng)愀.然(qiǎo)桂棹.(zhào) 山川相缪.(liáo) C.酾.酒临江(shī)会.稽(kuài)梵.语(fán)瑰.怪(guī)D.冯.虚御风(píng) 褒.禅山(bāo) 蜉蝣..(fúyóu) 枕藉.(jiè)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静燥不同临文嗟悼溯流光须臾B.杯盘狼籍洗盏更酌举匏僔嫠妇C.横槊赋诗幽暗昏惑友麋鹿幽壑D.舳舻千里窈窕之章齐彭觞庐冢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D.长乐王回深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A.情随事迁,感慨..流觞曲水。
..系之矣。
B.引以为C.亦将有感于斯文..游目骋怀。
..。
D.所以5.下列各组加点词语,不全为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所谓..余有叹焉。
..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于是B、七月既望.。
纵一苇之所如.。
C、凌.万顷之茫然。
望美人..兮天一方。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之观。
至于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来而.记之者已少。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D.虽.一毫而莫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
B.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
C.于.是余有叹焉。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盖.余所至。
盖.音谬也。
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全。
咸:都)列坐其次.。
(旁边)B.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极:穷尽。
信:实在。
)俯仰..一世。
(表示时间短暂)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化:指自然。
期:至、及。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发生、引起)D.或取诸怀抱..。
暂.得于己。
(怀抱:胸怀抱负。
暂:一时。
)感慨系.之矣。
(关系)9.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少焉..。
(一会儿)纵.一苇之所如。
(任)击空明..兮溯流光。
(指月光下的清波)B.渺渺兮予.怀。
(我)不绝如缕.。
(细丝)正襟危.坐。
(正、端正)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方:当。
下:攻占。
)知不可乎骤得..。
(数得、屡次得到)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闲适)有泉侧出..。
(从旁边涌出)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持、拿)10.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悲夫.!(助词,表示感叹)何可胜.道也哉!(尽)B.夫夷以.近(而)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的缘故)C.足以极视听之.娱。
(助词,的)既其.出。
(代词,他们)D.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问语气)于人为.可讥。
(是)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扣舷而歌.之。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羽.化而登仙。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火尚足以明.也。
C.肴核既尽.。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4.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余之所得也。
②遂与之俱出。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当其欣于所遇。
⑤有碑仆道。
⑥固一世之雄也。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⑥/②⑤/③④C.①⑥/②③⑤/④D.①⑥/②/③④/⑤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写法上同散文笔调的一篇文章。
B.赋,是一种文学体裁,主要特点在于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
《赤壁赋》在形式上并没有脱离传统的赋体的规格,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但它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C.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游褒禅山记》。
D.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洵,苏辙。
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二、古文默写(每小题2分,共20分)(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或取诸怀抱,;(3)____________________ ,泣孤舟之嫠妇。
(4)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 ____________________ , 渺沧海之一粟。
(6) ____________________ , 抱明月而长终。
(7) ____________________ ,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
三、文言翻译(每小题5分,共20分)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每小题5分,共10分)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以何种表达方式抒发何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吴士好夸言。
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
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
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
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
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
无赖徒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
搜得,缚至辕门诛之。
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谈必推.孙吴推:推崇B.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将:让……为将C.月靡.粟万计靡:倒下D.士及麾下遁.去遁:逃跑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尤善谈兵.然.而不霸者,将劣也战而不知兵.士诚以为然.,俾为将A.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不同B.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也相同C.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相同D.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也不同3、下列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甲兵莫利于.姑苏遂募兵于.钱塘B、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无赖徒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C、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结党营私,挥霍享乐,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B.吴士善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又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败名裂。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深得张士诚重用,但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强兵用兵,一战即溃,自己也被俘被杀。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②形势莫便于姑苏。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竟然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羞耻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愚人之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愚/师者,所以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8.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一、基础知识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D(A. 修禊(qì)B.何可胜道(shèng)C.梵语(fán))2.C.(A. 静燥不同B.举匏僔.D. 齐彭觞)3.B.(A. 悟C. 冯D. 父)4.A.(B.把……作为C.这篇序文D.用来)5.A(所谓:所说的)(于是:对于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