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观后感苏联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举世瞩目的大事。

作为一次新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因为,对历史的判断,必须用大尺度来衡量,社会变革的完成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才能走上成功。

今天,俄罗斯已经走在了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苏联的富强之路,主要集中在列宁和斯大林两个人身上。

在该片中有这样的描述:俄罗斯是一个崇尚英雄、需要英雄,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民族。

在历史上,政治家的个性气质曾决定性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彼得大帝的改革,拉近了俄国和当时欧洲强国的距离;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造就了一大批独立思考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列宁对革命的执著,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斯大林对工业化速度的执著,把这个民族从法西斯手中挽救出来一跃成为世界大强。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

从太空俯瞰地球,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也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

任时光流逝,这一高度将永载史册。

而能否超越这一高度,将取决于俄罗斯一代代领航者的视野是否足够高远。

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的苏维埃政府,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

除此之外,他的新经济政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大面积的灾荒,三千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

在这种背景下,1921年3月,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在商业领域,苏维埃政权宣布恢复国内自由贸易,重新建立银行系统。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业、减税、允许小型企业存在,这一切都是为了使经济复活。

我们今天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想要革命就要先学会生存,要生存就要吃饱,要吃饱就要发展好经济,要发展经济就要建立合适的经济政策。

可是在当时,革命的指导思想来自马克思,而马克思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所以当列宁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时,要具备多大的勇气的决心。

事实证明列宁是对的,新经济政策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斯大林也为苏联的经济复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国家,计划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斯大林接着列宁开创的道路,大刀阔斧地加快国家工业化进程。

他对国家发展所进行的计划是惊人的,《斯大林传》作者尤里•茹可夫所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整个的制定过程将近五年,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人们想把所有的各个方面都写进去,这样写的量就非常大,最后又想方设法减少它的内容,然后又增加了内容,最后的结果是通过了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容量,足足有三本这么厚的书。

”事实证明,斯大林的这种详细计划为苏联空前的高效发展提供了保证。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恰恰相反,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饱受经济危机的煎熬。

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成功运用计划发展经济的例子,由此可见计划经济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正确的选择。

不过这个时候要特别小心了,任何事物都该恪守其中庸之道,物及必反,计划同样如此,小至个人,大家都很清楚,当我们实施一个详细的计划时,总觉得困难重重,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个很小的变化都可以导致整个计划支离破碎,大至国家,过于细致的计划往往导致经济运行效率适得其反。

因此对于国家的发展,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是需要计划的;但具体到微观,还是充分发挥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更为实际。

就在苏联人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这一年,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从1929年10月24日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很快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随着经济的崩溃,人们开始知道资本主义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运作,应该有政府的作用。

而特立独行的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时,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

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在当时,苏联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功的光芒掩盖了快速工业化背后的问题。

斯大林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首先是经济发展不均衡,重工业、军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轻工业、农业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特别是农业。

第二方面呢就是人民的生活没有能得到重大的改善,没有能够和工业发展同步得到改善,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的粮食的产量、人均的肉类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看完了大国的崛起,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泪与血的教训,我们要吸取苏联的教训,借鉴有利的经验,为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走上复兴之路寻找道路。

中国经济发展到底要怎么走?或者说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才真正是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代表。

中国经济有两种经济模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的目的是消灭计划,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融入计划经济,老百姓是市场经济的主角。

计划经济提倡无私奉献,市场经济实施有偿服务。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两条腿。

仅用计划经济的一条腿走路,时间长了,就感到累了,会不由自主的换用另一条腿市场经济来走路。

再过一段时间市场经济这条腿也会感到累的,这个时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会感到:老用一条腿走路是不行的,得改用两条腿走路。

刚一开始它会感到很别扭,因为两条腿老是协调不起来,甚至有时会感到:还不如原来一条腿走路得好。

等时间久了,两条腿协调起来了,它就会恍然大悟:本来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嘛!从根本上看, 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由于增长方式粗放,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 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 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

如何才能不走弯路? 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方面, 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 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 全力推行清洁生产。

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

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 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 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希望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沙俄在十月革命中遭受到了农民的起义,转变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

当时的苏联是一个不被别国认同的一个领土大,力量小的国家。

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初期,国家让农民无偿地供给粮食,所以农民非常不满。

列宁不得不改变了国家的政策,让农民自由贸易,农民自然是非常支持。

在列宁的举措下,让苏联的经济恢复了不少。

列宁把自由市场经济开放后,在“社会主义”上面,再加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苏联的国家经济完全搞上去了。

这个国家也渐渐得到了部分国家的认同。

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首先在苏联这块富饶的国土上建立了汽车工厂,并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T型车”。

在一战后不久,这种车的产量就上了万。

在苏联的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而苏联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二战,也不可避免的来到了这个国土上。

二战期间,苏联一开始就因德国的袭击而损失了几万的兵力。

但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不可小看的,苏联每天制造的武器、飞机、坦克,都比德军的日产量多一倍!苏联在这些压倒性的因素上,德军不得不投降了。

二战成就了苏联,让这个国土面积为世界之最的国家登上了世界强国的宝座。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

”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

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

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

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中国官员“天朝上国”的迷梦让我觉得可笑,中国腐败无能,欺软怕硬的清政府让我觉得可恨,我终于理解鲁迅心中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感情。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

总观12个强国的历史,我不懂当拿破仑为凯旋门垫下第一块基石时是怎样的喜悦,我不懂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首挺胸所拥有的勇气,我不懂那时的总统罗斯福带领整个美国走过血肉模糊,充满硝烟的世界大战所付出的艰辛,可我知道,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先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