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1.通过测交,不能推测被测个体( )A.是否是纯合体 B.产生配子的比例C.基因型 D.产生配子的数量答案:D解析:测交实验是将未知基因型的个体和隐性纯合子杂交的交配方式,其主要用途是测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也可由此推测出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比例。
2.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三个单眼皮和一个双眼皮的孩子,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是( )A.单∶双=3∶1,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B.该遗传不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C.这对夫妇每胎都有出现单眼皮的可能性D.单眼皮基因和双眼皮基因发生了互换答案:C解析:根据分离定律这对夫妇每胎都有出现单眼皮的可能性。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答案:C解析:假说是通过实验、观察,提出假说并解释,“演绎”是对其解释的验证,其过程就是测交。
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病,杂合体约活到50岁就常患心肌梗塞,纯合体常于3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塞,不能生育。
一对患有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妻,已生育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如果再生一个男孩,那么这个男孩能活到50岁的概率是( )A.1/3 B.2/3C.1/2 D.3/4答案:D解析:由题意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A、a表示),在男女中患病几率相等,男孩中某种类型的概率和在所有后代中某种类型的概率相同。
双亲的基因型都为Aa,则后代为1/4AA(30岁左右死亡,即活不到50岁)、1/2Aa(能活到50岁)、1/4aa(正常,即也能活到50岁甚至更长),故生男孩能活到50岁的概率应是1/2+1/4=3/4。
5.下图所示的四种遗传系谱中,能确定不属于色盲遗传的是( )答案:B解析:因为色盲遗传属于伴X隐性遗传,所以正常的双亲不可能生出患病的女儿。
6.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不连锁)的水稻自交,自交后代中两对基因都是纯合的个体占总数的( )A.216B.416C.616D.816答案:B解析: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两对基因,F1自交产生的F2中,两对基因都是纯合的个体占4/16(AABB、AAbb、aaBB、aabb各占1/16)。
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9种基因型及所占的比例。
7.图一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图二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
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①与② B.①与③C.②与③ D.②与④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发生交叉互换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是①和③;①与④为同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即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②与③为同一染色体复制形成的,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8.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若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 )A.发生过交叉互换 B.复制出现差错C.联会发生紊乱 D.发生了自由组合答案:B解析: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而A、C、D三项均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9.正常人对苯硫脲感觉味苦(B),对苯硫脲没有感觉叫味盲(b),若几对夫妇子代味盲率分别是25%、50%、100%,则双亲的遗传因子最大可能组成依次是( ) ①BB×BB ②bb×bb ③BB×bb ④Bb×Bb ⑤Bb×bb ⑥BB×BbA.①③④ B.④②⑤C.⑤④② D.④⑤②答案:D解析:根据分离定律的分离比即可推出。
10.红绿色盲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
某男孩为色盲病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
则色盲病基因在该家族中传递的顺序是( )A.外祖父→母亲→男孩B.外祖母→母亲→男孩C.祖父→父亲→男孩D.祖母→父亲→男孩答案:B解析:色盲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女性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显现出来,而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隐性基因就表现出来。
男孩患病,其基因型为XbY,致病基因来源于其母亲(XBXb),又因为其外祖父表现正常(XBY),那么致病基因必然来源于其外祖母(XBXb)。
11.(2010•汕头模拟)牵牛花的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
现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1自交得F2,结果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下列对F2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F2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B.F2中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C.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D.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与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杂交,将会得到两种比例相同的个体答案:D解析:由题意知普通叶为显性(用A表示)、枫形叶为隐性(用a表示),种子黑色为显性(用B表示)、种子白色为隐性(用b表示),两纯种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 和aaBB。
F1的基因型为AaBb,则按自由组合定律,F2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每对相对性状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即F2中普通叶∶枫形叶=3∶1;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为3/16(普通叶白色种子)+3/16(枫形叶黑色种子)=3/8;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为1/3AAbb和2/3Aabb,枫形叶,白色叶子个体为aabb,1/3AAbb×aabb后代为1/3Aabb,2/3Aabb×aabb后代为1/3Aabb、1/3aabb,故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与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杂交得到比例不同的两种个体(2/3Aabb和1/3aabb)。
12.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F3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 A.18 B.78C.716D.916答案:B解析:杂合体Dd自交一代,后代中的1/2为纯合体,1/2为杂合体;纯合体自交后代全为纯合体,杂合体的自交后代又产生1/2的纯合体。
此题可表示为:P:Dd,⊗F1:1DD:1dd纯合体1/2∶2Dd杂合体1/2,⊗,⊗F2:纯合体1/2__纯合体1/4、杂合体1/4,⊗F3 纯合体34 纯合体1/8、杂合体1/8即F3中纯合体占F3的比例为34+18=7813.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②杂种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A.②③⑤ B.②④⑤C.①③⑤ D.①②④答案:A解析: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为9∶3∶3∶1。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应有9种,故其基因型比例也不可能是1∶1∶1∶1。
14.人类有多种不同的肤色,关于人类肤色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A.白种人与黑种人肤色不同,可以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给予解释B.一对黑人夫妇,在结婚后经美容手段使肤色变白,其后代个体将有1/4为白色皮肤C.控制肤色的基因结构发生变化之后,将导致白化病,且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长期在室外活动的人其肤色会变得比较黑,说明环境可以影响表现型答案:D解析:A项:白种人与黑种人是不同的人种,是基因型不同导致性状不同,不能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解释。
当一个个体的不同部位组织的细胞表现不同性状时,才能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解释。
B项:黑人皮肤为黑色,是他们的基因型决定的,但是,仅根据题目信息我们无法确定其基因型,更不能推出其后代的表现型。
C项:控制肤色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后,未必能引起表现型的变化,即使基因发生变化也未必是突变为白化病基因。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基因型不改变的条件下,由于室内室外是不同的环境条件,表现型的差异能说明D项的观点。
15.根据遗传规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对基因杂合的植株经过多代自交,其后代绝大部分为纯合子B.某遗传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人群中患者女性多于男性C.亲本为AaBb×AaBB的子代中,杂合子占1/4D.人类线粒体肌病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答案:C解析:A项:一对基因杂合的植株自交n次后,纯合子的比例为1-(1/2)n,可见纯合子的比例逐渐增大;B项,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而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男性患者多于女性;C项,AaBb×AaBB中两对基因分别考虑,Aa×Aa后代纯合子为1/2,Bb×BB后代纯合子为1/2,故AaBb×AaBB后代中纯合子为1/2×1/2=1/4,则杂合子应占3/4;D项,人类的线粒体肌病为细胞质遗传病,其基因的传递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细胞核基因的传递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16.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丈夫佝偻病,妻子正常,他们生下了一个苯丙酮尿症的患儿,则下一个孩子不患病的几率为( )A.1/2 B.1/4C.1/8 D.3/8答案:D解析: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夫妇都不患此病,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所以夫妇的基因型均可以表示为Aa,后代正常的几率为3/4;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丈夫患病,妻子正常,基因型可以表示为XBY和XbXb,后代正常的几率为1/2。
所以后代不患病的几率为3/8。
17.如图,A、B、C、D分别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2n)进行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a表示细胞数目。
请判断b、c、d依次代表( )A.DNA分子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C.染色体数、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D.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DNA分子数解析:由坐标中直方图可看出:d由A时期不存在到B时期为4,再减半直至最后消失,可判断d为染色单体数;b由A时期到B时期加倍,经C、D两时期连续减半,由此推断b是DNA分子数。
18.某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依次为( ) A.4、8、4 B.2、4、8C.8、16、16 D.8、0、8答案:D解析: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说明该生物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变为4,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因此染色单体为0,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为8,此时DNA分子数目与染色体数目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