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金华十校2019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浙江省金华十校2019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金华十校2019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蜚声中外的瓷器发轫.(rèn)于郑州,而被喻为“花鸟虫鱼,一双巧手塑乾坤,山川大地,一支触笔映九州”的制瓷人,很多不擅言辞,有时甚至显得近乎木讷.(nè)。

B.网络上的言论可能是真情流露的诚挚关切,可能是不着.(zháo)调的情感宣泄,也可能是别有用心的混淆视听,政府要积极引导网民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yù)力。

C.无论是国外媒体抑或国内媒体,VR都是热门的新兴载.(zài)体,但它有着时空因素的极大掣肘,人们不应盲目乐观,更不能流于肤浅的“技术决定论”的窠.(kē)臼。

D.远处青山层林叠翠,白云缭绕,近处湖水波光摇曳,喁.(yú)喁软语,这样一幅写意山水画,让人情不自禁地沉缅在对世外桃源的想象中,频频翘.(qiáo)首回望。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2.3两题。

【甲】二十世纪后期,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国知网”等各式数据相继开发、完善。

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式。

有些人文学术研究者开始像技术工人那样,【乙】在某个预定选题的统摄下,对文本进行检索、分类、解析、概括、重述、解构等,将其“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并由此制造出大量所谓规范化的“研究成果”。

如果这样的做法大行其道....,人文学术研究就完全偏离了赖以存在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日益成为博取饭碗、谋取..名利的工具。

【丙】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不少人文学术研究者连自己都找不到方向和归宿,况且..是要为大众营建精神家园呢?2.上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A.潜移默化B.大行其道C.谋取D.况且3.上面语段中,画线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判断一个经济体的运行是否主要由消赀所驱动,不仅要看消费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还要观察城乡居民的消赀需求结构和消费习惯。

B.对于人工智能,人们既欣喜又恐惧,欣喜于智能的强大,而恐惧,与其说来自围棋高手的集体败北,不如说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本身还很陌生。

C.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因此对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艰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更为迫切。

D.新近建成的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将助力落实广东省珠西战略,促进珠江西岸和粤西地区发展,构建珠江西岸、东岸两翼齐飞。

协同发展。

5.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出“创客”的三个特点。

(各不超过6个字)(3分)①“创客”是一群陶醉于自己的奇思妙想.又执着地要将每个“灵光一闪”变成现实的人。

对于这些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轻人。

什么都能缺,就是梦想不能缺。

(《光明日报》2014年5月3日)②市领导与年轻的创客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创新创造成果,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实现梦想。

(《解放日报》2015年4月26日)③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有一句名言:“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

”这句话在创客文化中依然得到了应验。

创客们对他们眼中的“美”——市场空白之处、无人涉足之地——格外地敏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24日)①□□□□□□②□□□□□□③□□□□□□6.以下面的文字为开头,为纪录片《水墨江南》中的一个片段“诗意春雨”配上画外音。

要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表达连贯、鲜明、生动。

100个字左右。

(5分)春天的江南,烟雨迷蒙,如诗如画。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语言把握生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形象的和逻辑的,文学属于前者,理论归入后者。

格言因为其凝练、深邃并且经常具有形象性,是经常会被置放于两者之间,譬如《论语》,譬如《沉思录》,文学史和哲学史都会提及。

事物的本质属性常常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更能够看出。

对格言来说,一种似乎匪夷所思的比较,是与长篇小说。

不管小说是如何的洋洋洒洒、浩瀚斑斓,经过一层层过滤提炼,浓缩抽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表达它的内核的,而这样的话总是具有格言般的特质。

这正是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纽结。

曹雪芹写《红楼梦》,尽管自称“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但所揭示的盛衰无常、色空相依、“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却是明晰确切仿佛具有坚实质感的。

莫泊桑的《一生》,女主人公在回顾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时感叹道:“人生既不像想象的那样好,也不像想象的那样坏。

”这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彰显了“卒章显其志”的效果。

这样的一些话,显然已经可以归入格言,或者具备格言的功能了。

不妨说,所有的长篇小说,实际上都可以理解成是从某一句格言生发铺展开来,是一颗情感或者理念的种子孕育生长的过程。

发芽破土,由柔弱的树苗长成粗壮的大树。

青少年时代都喜欢搜集格言,但要真正读懂它们,却需要漫长时光的铺垫,需要凭借丰富的生命体验来给予注释。

因此,格言是一种更适合老年人、至少也是生命体验较为深入的人阅读的文体。

所以,乡间不识字的白发翁媪说出的质朴无华的话,倒是常常具有格言的意味,就在于它们被风霜侵蚀过,被时光浸泡过。

从这个意义上说,格言更被赋予了一种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和展开的特质,它最深沉的东西是属于时间的。

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就不妨说,格言,就是那一类行走到人生路途的某一处时,不由自主地从心底生发出来的东西。

它是抽象过的人生体验,是浓缩了的生命感慨。

是概括之上的概括,是蒸馏之后的蒸馏。

在这个阶段,生活的外在的鲜活形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内核,而格言正是对于内核的揭示和表达。

诗人里尔克在《布里格日记》中写道,“应该耐心等待,终其一生尽可能长久地搜集意蕴和精华,最后或许能写出十行好诗。

”那一定是最为精华的诗句,具有遗言一般的品质。

言简意赅的格言,何尝不可以理解成是一代代人关于生活的遗训?这是千百年来无教生命智慧的凝结。

时光的流逝,不会磨蚀而只会增益它们所蕴含的真理的品性。

物质世界中,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公斤铀235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几千吨优质煤炭完全燃烧的热量。

而格言,就仿佛是语言中的铀。

(选自彭程《语言中的铀》,有删改)7.下列对于“格言就仿佛是语言中的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句格言就是一颗情感或者理念的种子,住作家笔下可以生发铺展成长篇小说。

B.青少年不容易真正读懂格言,因为他们缺少漫长的时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做铺垫。

C.格言的生发,是基于对人生体验的抽象,是对于生命意义内核的揭示和表达。

D.格言言简意赅,蕴含真理般的品性,是千百年米无数生命智慧的结晶。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曹雪芹《红楼梦》中“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揭示了盛衰无常、色空相依的内核,是具有坚实质感的格言。

B.格言是概括之上的概括,蒸馏之后的蒸馏,当人生走到从心底自然生发出格言的时候,生活的外在鲜活形态已经不再需要。

C.小说与格言虽有着本质属性的差别,但一般情况下,小说的内核仍然可以用几句具有格言般特质的话语加以概括。

D.之所以说格言是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和展开的,是因为只有到了白发翁媪的年纪才能说出质朴无华常具格言意味的话。

9.根据格言的特性,你将如何用好格言?请简要回答。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20分)一个失血的村庄林纾英村庄是什么?是水流潺潺,是遍地长满的野草与野花,有山峦,有梯田与瓜果,还有乡亲自足自乐的笑脸。

村庄是铺陈于大地上的一幅农耕画卷。

是我的精神家园。

打开村庄尘封的门,我就看到了这个村庄,看到了一方小院里养着的一群鸡鸭。

器宇轩昂的芦花大公鸡满院子追撵着一只母鸡,之后用它强劲的喙扭住母鸡的鸡冠,把那只棕红色老母鸡死死地踩在脚下。

我还看到一条老黄狗烦躁又无奈的耷拉着硕大的舌头满院子转悠,哈喇不断地从它的舌上滴下,落到院子里的土地上。

转了一圈后,狗就在门楼下阴凉地方卧下来,一边继续哈达哈达喘着气,一边看院中系着围裙忙碌的女主人。

傍午,天越来越热了,各家各户院墙内不断地有母鸡下蛋后抻着脖子,一个比一个起劲地“咯咯哒、咯咯哒”自豪而又炫耀的声音传出来。

寡妇三翠家的大门一如既往死死地紧闭着,她紧闭着的狭窄门缝从来就不曾透出半丝的闲言碎语。

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汉叼着一只老木头烟袋沿河边慢悠悠地走着,在他的肩上有一付木铧犁,他身后不远处跟着一头老黄牛,牛不时地甩着尾巴驱赶那些不即不离一路追随着的牛虻与苍蝇。

牛背上有一捆青草,后面还有一条追着老牛尾巴撒欢的狗。

……我从村庄那扇尘封已久的门后轻易地就捡拾起这幅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落满了时光厚重的灰尘。

当我一点点的拂拭去尘灰、当我细细审视照片的时候,我看到了时光的冷厉,它已经褪去了村庄昔日的温柔与明丽。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够回到我从前的村压。

多年来,无论梦里梦外我一直就在追寻这个村庄,我的车轮不停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滚动,从城市到乡村,再从乡村到城市。

我的灵魂也跟随着我的脚步在这三十几分钟的路上徘徊,就像一只飘忽在半空中的风筝。

我在这一头,家乡在另一头。

那条长长的路是连结我和村庄的丝绳。

我的村庄名字带一个“沟”字,针对这个村庄。

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在众多的史志中我没有找到关于村庄的历史记录,只在一本乡志中发现了对于村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简单介绍,可见这个村庄在历史上,在人们眼中有多么微不足道。

村庄隐于沟深林密的群山交叠处,实际上就是群山皱褶处一条大沟里的百多户人家。

而就这样一个深居简出的小村庄,多年以后竟被人们发现了它存在的价值.被人像名贵古董一样从深山里开发与挖掘了出来。

许多年来,这个大沟里的村庄一直就像一棵深深根植我心底的枣树,我能记起它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还有沟里潺潺流淌着的小河。

我是闻着它的花香,吃着甜果,喝着甘美河水长大的山里孩子。

如今我的肉身走出了村庄,我的灵魂却从来就没有从那里走出来,从没有一刻将这个村庄忘记过。

我一直被诱惑着,我总惦记着,渴望着能回到它的从前,去采摘,去收获;我渴望着再次走进村庄的河,用它的清波洗去我一路走来的风尘,滤去我历经红尘的千百沧桑。

只是,我没有想到村庄会长出那么多的刺。

小河干涸了。

没有河水滋润的村庄开出了更多的花,是变异的花,无香无色。

它结的果越来越少,却长出了越来越多的刺。

村庄在时间久远的干涩与无情磨砺下,青葱被一点点地锈蚀掉,一天天地露出了它的瘦骨嶙峋,像一个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贫病者。

自此后,我一直就在期盼,期盼河流能重回我被时代割裂与瓜分了的村庄,我等着它去唤醒村庄的沉寂,去滋养灌溉,去医治村庄的贫病。

我在等着它回来,而它始终没有回来。

相关主题